'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吃豆花一定要配一碗“甑子飯”,甑子飯硬實且顆顆香。要知道甑子飯,在雲貴川等地區家喻戶曉。追溯歷史,甑子飯已傳承了數千年,它源於殷商的瀝米蒸飯,那時期人們便懂得用青銅甑蒸飯。《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中的“餴饎”就是蒸飯,煮到半熟,用箕漉出來再蒸熟。

但隨著制飯工藝的失傳和城市化的進程,現在的甑子飯也只能在一些鄉鎮上才會出現了,大城市普遍用的都是蒸飯櫃或電飯鍋,口感有好有壞,完全由大米的品質高低來決定。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吃豆花一定要配一碗“甑子飯”,甑子飯硬實且顆顆香。要知道甑子飯,在雲貴川等地區家喻戶曉。追溯歷史,甑子飯已傳承了數千年,它源於殷商的瀝米蒸飯,那時期人們便懂得用青銅甑蒸飯。《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中的“餴饎”就是蒸飯,煮到半熟,用箕漉出來再蒸熟。

但隨著制飯工藝的失傳和城市化的進程,現在的甑子飯也只能在一些鄉鎮上才會出現了,大城市普遍用的都是蒸飯櫃或電飯鍋,口感有好有壞,完全由大米的品質高低來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重慶人個個擅長夾豆花,越是水嫩的豆花越能考驗你用筷子的水平,也能看出你平常是否愛吃豆花。北碚有家老字號豆花店,現在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門店小二便會問:吃荷葉還是吃豆花?不懂的人就會瞬間蒙圈,荷葉其實是更嫩的豆花,以澆漿入碗直接成形,只比豆腐腦稍稍老一丁點。所以問你荷葉還是豆花,就是問你要嫩豆花還是老豆花。這種行話,一定要Get到哦!

在重慶的街頭上,大大小小的豆花飯餐館真的很多,賣豆花飯的小店一般都會在門口支一口放著豆花的鍋,小火一直煨著,有客人來了就舀上一碗豆花。豆花飯出餐效率相當高,喜歡吃豆花飯的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會很自然地拼桌。每天現做的豆花,豆香味濃郁,綿軟細滑,即使是一般的小店,一天都能賣上好幾百碗。

豆花好吃與否,蘸料是關鍵

豆花好不好吃,除了本身的細嫩柔軟且溫口不燙嘴外,蘸料也是很關鍵的。蘸料的製作在於味道的調配,《舌尖上的中國》曾提到過,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這些都是豆花蘸料的必備佐料,除此之外紅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蔥薑蒜等等,甚至每家每戶還有自己的祕製調料。可以說,有一千種蘸料就有一千種豆花味道。夾起一塊豆花,在紅油蘸料裡裹一下,伴著甑子飯吃,那香味根本停不下來。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吃豆花一定要配一碗“甑子飯”,甑子飯硬實且顆顆香。要知道甑子飯,在雲貴川等地區家喻戶曉。追溯歷史,甑子飯已傳承了數千年,它源於殷商的瀝米蒸飯,那時期人們便懂得用青銅甑蒸飯。《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中的“餴饎”就是蒸飯,煮到半熟,用箕漉出來再蒸熟。

但隨著制飯工藝的失傳和城市化的進程,現在的甑子飯也只能在一些鄉鎮上才會出現了,大城市普遍用的都是蒸飯櫃或電飯鍋,口感有好有壞,完全由大米的品質高低來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重慶人個個擅長夾豆花,越是水嫩的豆花越能考驗你用筷子的水平,也能看出你平常是否愛吃豆花。北碚有家老字號豆花店,現在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門店小二便會問:吃荷葉還是吃豆花?不懂的人就會瞬間蒙圈,荷葉其實是更嫩的豆花,以澆漿入碗直接成形,只比豆腐腦稍稍老一丁點。所以問你荷葉還是豆花,就是問你要嫩豆花還是老豆花。這種行話,一定要Get到哦!

在重慶的街頭上,大大小小的豆花飯餐館真的很多,賣豆花飯的小店一般都會在門口支一口放著豆花的鍋,小火一直煨著,有客人來了就舀上一碗豆花。豆花飯出餐效率相當高,喜歡吃豆花飯的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會很自然地拼桌。每天現做的豆花,豆香味濃郁,綿軟細滑,即使是一般的小店,一天都能賣上好幾百碗。

豆花好吃與否,蘸料是關鍵

豆花好不好吃,除了本身的細嫩柔軟且溫口不燙嘴外,蘸料也是很關鍵的。蘸料的製作在於味道的調配,《舌尖上的中國》曾提到過,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這些都是豆花蘸料的必備佐料,除此之外紅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蔥薑蒜等等,甚至每家每戶還有自己的祕製調料。可以說,有一千種蘸料就有一千種豆花味道。夾起一塊豆花,在紅油蘸料裡裹一下,伴著甑子飯吃,那香味根本停不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很多人吃豆花飯,還喜歡喝上一碗窖水。所謂窖水其實就是豆花凝固後鍋裡的水,窖水口感甘潤,據說喝窖水可以消食,健脾益胃且促消化。好喝的窖水滋味清爽,回味略有甘甜。夏天來上一碗,還可以解渴下食哦。

豆花和豆腐腦的區別

市面上有很多賣豆花和豆腐腦的,但很多人對於這兩種美食會產生混淆,特別是一些外地朋友。其實豆花和豆腐腦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產物。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子舀著吃,因細嫩、柔軟,固稱為豆腐中的腦。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了,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吃,因豆花顆粒較小,且比較散,所以稱為豆花。

一般來說,豆花南方比較多,而豆腐腦北方比較多。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吃豆花一定要配一碗“甑子飯”,甑子飯硬實且顆顆香。要知道甑子飯,在雲貴川等地區家喻戶曉。追溯歷史,甑子飯已傳承了數千年,它源於殷商的瀝米蒸飯,那時期人們便懂得用青銅甑蒸飯。《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中的“餴饎”就是蒸飯,煮到半熟,用箕漉出來再蒸熟。

但隨著制飯工藝的失傳和城市化的進程,現在的甑子飯也只能在一些鄉鎮上才會出現了,大城市普遍用的都是蒸飯櫃或電飯鍋,口感有好有壞,完全由大米的品質高低來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重慶人個個擅長夾豆花,越是水嫩的豆花越能考驗你用筷子的水平,也能看出你平常是否愛吃豆花。北碚有家老字號豆花店,現在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門店小二便會問:吃荷葉還是吃豆花?不懂的人就會瞬間蒙圈,荷葉其實是更嫩的豆花,以澆漿入碗直接成形,只比豆腐腦稍稍老一丁點。所以問你荷葉還是豆花,就是問你要嫩豆花還是老豆花。這種行話,一定要Get到哦!

在重慶的街頭上,大大小小的豆花飯餐館真的很多,賣豆花飯的小店一般都會在門口支一口放著豆花的鍋,小火一直煨著,有客人來了就舀上一碗豆花。豆花飯出餐效率相當高,喜歡吃豆花飯的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會很自然地拼桌。每天現做的豆花,豆香味濃郁,綿軟細滑,即使是一般的小店,一天都能賣上好幾百碗。

豆花好吃與否,蘸料是關鍵

豆花好不好吃,除了本身的細嫩柔軟且溫口不燙嘴外,蘸料也是很關鍵的。蘸料的製作在於味道的調配,《舌尖上的中國》曾提到過,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這些都是豆花蘸料的必備佐料,除此之外紅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蔥薑蒜等等,甚至每家每戶還有自己的祕製調料。可以說,有一千種蘸料就有一千種豆花味道。夾起一塊豆花,在紅油蘸料裡裹一下,伴著甑子飯吃,那香味根本停不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很多人吃豆花飯,還喜歡喝上一碗窖水。所謂窖水其實就是豆花凝固後鍋裡的水,窖水口感甘潤,據說喝窖水可以消食,健脾益胃且促消化。好喝的窖水滋味清爽,回味略有甘甜。夏天來上一碗,還可以解渴下食哦。

豆花和豆腐腦的區別

市面上有很多賣豆花和豆腐腦的,但很多人對於這兩種美食會產生混淆,特別是一些外地朋友。其實豆花和豆腐腦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產物。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子舀著吃,因細嫩、柔軟,固稱為豆腐中的腦。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了,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吃,因豆花顆粒較小,且比較散,所以稱為豆花。

一般來說,豆花南方比較多,而豆腐腦北方比較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重慶的豆花飯不僅味道美味,價格也是相當親民的,畢竟是市井飲食,很是受老一輩人喜歡的。一碗豆花、一碗米飯,外加一碟香辣蘸醬,價格也就在六七塊錢。而且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豆花飯都能讓你吃出它的熱辣過癮。

如果吃豆花飯顯得太單一,食客們還會選擇葷素搭配。一份肥瘦相間的燒白,一份顏色金黃、皮薄酥脆的合川肉片,一份軟糯入味的粉蒸排骨......都是不錯的搭配菜餚。

就是一頓普通卻又不平常的佳餚。重慶人唱著《豆花飯》,詞裡道:“豆花飯,老闆再來一碗,今天我才嚐出來心酸,它味道卻依然,依然。”道不盡的是人間美食,唯有珍惜當下這一碗豆花飯。

"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過“豆花是川渝一帶最簡單最開胃的美食。”北碚的豆花,在重慶算是最有名的。在老北碚人嘴裡還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地處嘉陵江邊,水質較好,以前都是去河邊挑水回來點豆花,所以北碚的豆花又叫河水豆花。北碚豆花特別講究蘸豆花的調料,其調料“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巴渝。所以在北碚,豆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更是一道特殊的菜。

豆花飯十分接地氣,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成長於市井,是陪伴著一代代重慶人長大的零嘴兒。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挑擔吆喝賣的,一碗小小的豆花飯,裡面蘊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那濃濃的市井味道。而且在重慶,豆花飯就像是本土的快餐一樣,早中晚都可以吃,作為標配不能少的自然是“甑子飯”,再加上一碗豆花、一碗香辣油碟,毫不費力就可以吃上幾大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歷史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使用石制水磨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民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據專家考證,重慶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重慶設館教學時,就偏好重慶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第一次吃豆花飯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不需要上街買,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在家用石磨推的。黃豆提前泡五六個小時,一把黃豆、一勺水,放進石墨就開推,那熟悉的場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豆花的製作

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只是有點麻煩。

豆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地方也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製作豆花前,需要將黃豆浸泡六個小時左右,待黃豆吸飽水,磨碎、過濾、煮沸後出豆漿,煮好的豆漿點上“滷水”,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便是豆花。

“滷水”點過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彈嫩。如果沒有“滷水”用石膏也是可以點出豆花來的,雖然很細膩,但是口感上少了綿密的質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吃豆花一定要配一碗“甑子飯”,甑子飯硬實且顆顆香。要知道甑子飯,在雲貴川等地區家喻戶曉。追溯歷史,甑子飯已傳承了數千年,它源於殷商的瀝米蒸飯,那時期人們便懂得用青銅甑蒸飯。《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中的“餴饎”就是蒸飯,煮到半熟,用箕漉出來再蒸熟。

但隨著制飯工藝的失傳和城市化的進程,現在的甑子飯也只能在一些鄉鎮上才會出現了,大城市普遍用的都是蒸飯櫃或電飯鍋,口感有好有壞,完全由大米的品質高低來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圖/網絡

重慶人個個擅長夾豆花,越是水嫩的豆花越能考驗你用筷子的水平,也能看出你平常是否愛吃豆花。北碚有家老字號豆花店,現在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門店小二便會問:吃荷葉還是吃豆花?不懂的人就會瞬間蒙圈,荷葉其實是更嫩的豆花,以澆漿入碗直接成形,只比豆腐腦稍稍老一丁點。所以問你荷葉還是豆花,就是問你要嫩豆花還是老豆花。這種行話,一定要Get到哦!

在重慶的街頭上,大大小小的豆花飯餐館真的很多,賣豆花飯的小店一般都會在門口支一口放著豆花的鍋,小火一直煨著,有客人來了就舀上一碗豆花。豆花飯出餐效率相當高,喜歡吃豆花飯的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會很自然地拼桌。每天現做的豆花,豆香味濃郁,綿軟細滑,即使是一般的小店,一天都能賣上好幾百碗。

豆花好吃與否,蘸料是關鍵

豆花好不好吃,除了本身的細嫩柔軟且溫口不燙嘴外,蘸料也是很關鍵的。蘸料的製作在於味道的調配,《舌尖上的中國》曾提到過,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這些都是豆花蘸料的必備佐料,除此之外紅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蔥薑蒜等等,甚至每家每戶還有自己的祕製調料。可以說,有一千種蘸料就有一千種豆花味道。夾起一塊豆花,在紅油蘸料裡裹一下,伴著甑子飯吃,那香味根本停不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很多人吃豆花飯,還喜歡喝上一碗窖水。所謂窖水其實就是豆花凝固後鍋裡的水,窖水口感甘潤,據說喝窖水可以消食,健脾益胃且促消化。好喝的窖水滋味清爽,回味略有甘甜。夏天來上一碗,還可以解渴下食哦。

豆花和豆腐腦的區別

市面上有很多賣豆花和豆腐腦的,但很多人對於這兩種美食會產生混淆,特別是一些外地朋友。其實豆花和豆腐腦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產物。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子舀著吃,因細嫩、柔軟,固稱為豆腐中的腦。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了,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吃,因豆花顆粒較小,且比較散,所以稱為豆花。

一般來說,豆花南方比較多,而豆腐腦北方比較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重慶的豆花飯不僅味道美味,價格也是相當親民的,畢竟是市井飲食,很是受老一輩人喜歡的。一碗豆花、一碗米飯,外加一碟香辣蘸醬,價格也就在六七塊錢。而且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豆花飯都能讓你吃出它的熱辣過癮。

如果吃豆花飯顯得太單一,食客們還會選擇葷素搭配。一份肥瘦相間的燒白,一份顏色金黃、皮薄酥脆的合川肉片,一份軟糯入味的粉蒸排骨......都是不錯的搭配菜餚。

就是一頓普通卻又不平常的佳餚。重慶人唱著《豆花飯》,詞裡道:“豆花飯,老闆再來一碗,今天我才嚐出來心酸,它味道卻依然,依然。”道不盡的是人間美食,唯有珍惜當下這一碗豆花飯。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豆類小吃,憑藉著獨有的味道,在市井倍受歡迎

只可惜,隨著餐飲美食的不斷髮展,這種地道的市井美食是越來越少了,特別是一碗豆花外加一碗甑子飯的組合更是不易。很多老字號豆花店都開在鄉鎮裡,在網上你根本找不到他的信息,或許只有愛吃的老饕們,不管地方有難找,也會尋味找到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