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在我的認知裡,採茶戲類似於京劇、越劇等戲劇,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用特殊的唱腔唱出來,演出來。但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是,採茶戲活動範圍更大,對道具的要求更高。傳統戲劇表演時,是在搭建好的戲臺子上,道具寥寥,無非是一些刀槍棍棒和桌子、扇子之類。

而採茶戲,它表演的範圍可能涉及許多個場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表演故事不同的場面。

這讓其戲劇內容更豐富飽滿。

我認為採茶戲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科技發展狀況是相關聯。

採茶戲盛行大概是我外公年輕的時候,推算大概是1950年。

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科技十分落後,而且廣西又是南蠻之地,發展滯後。當時大家的飯後娛樂項目可謂是少得可憐。而採茶戲的傳入則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可供他們一天勞作之後打發時間的消遣。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漸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的興起和完善,採茶戲漸漸被人們拋在在腦後。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在我的認知裡,採茶戲類似於京劇、越劇等戲劇,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用特殊的唱腔唱出來,演出來。但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是,採茶戲活動範圍更大,對道具的要求更高。傳統戲劇表演時,是在搭建好的戲臺子上,道具寥寥,無非是一些刀槍棍棒和桌子、扇子之類。

而採茶戲,它表演的範圍可能涉及許多個場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表演故事不同的場面。

這讓其戲劇內容更豐富飽滿。

我認為採茶戲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科技發展狀況是相關聯。

採茶戲盛行大概是我外公年輕的時候,推算大概是1950年。

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科技十分落後,而且廣西又是南蠻之地,發展滯後。當時大家的飯後娛樂項目可謂是少得可憐。而採茶戲的傳入則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可供他們一天勞作之後打發時間的消遣。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漸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的興起和完善,採茶戲漸漸被人們拋在在腦後。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據相關部門統計,容縣採茶戲由1981年全縣採茶隊347個、4260名隊員帶現在的12個隊、大概120左右的隊員,目前容縣採茶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難道採茶戲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

我並不苟同這樣的觀點。

雖說採茶戲在現如今觀看的人數已經很少了,但每逢過年過節,或辦喜事白事的時候都會請一個採茶班子到村子裡熱鬧熱鬧。我的爺爺去世的時候,我們家辦喪宴就請過一個採茶班子。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在我的認知裡,採茶戲類似於京劇、越劇等戲劇,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用特殊的唱腔唱出來,演出來。但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是,採茶戲活動範圍更大,對道具的要求更高。傳統戲劇表演時,是在搭建好的戲臺子上,道具寥寥,無非是一些刀槍棍棒和桌子、扇子之類。

而採茶戲,它表演的範圍可能涉及許多個場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表演故事不同的場面。

這讓其戲劇內容更豐富飽滿。

我認為採茶戲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科技發展狀況是相關聯。

採茶戲盛行大概是我外公年輕的時候,推算大概是1950年。

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科技十分落後,而且廣西又是南蠻之地,發展滯後。當時大家的飯後娛樂項目可謂是少得可憐。而採茶戲的傳入則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可供他們一天勞作之後打發時間的消遣。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漸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的興起和完善,採茶戲漸漸被人們拋在在腦後。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據相關部門統計,容縣採茶戲由1981年全縣採茶隊347個、4260名隊員帶現在的12個隊、大概120左右的隊員,目前容縣採茶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難道採茶戲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

我並不苟同這樣的觀點。

雖說採茶戲在現如今觀看的人數已經很少了,但每逢過年過節,或辦喜事白事的時候都會請一個採茶班子到村子裡熱鬧熱鬧。我的爺爺去世的時候,我們家辦喪宴就請過一個採茶班子。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當時一般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采茶班子,我們家請來的採茶班子的成員大部分是平日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鄉親。大家都是混得比較熟,互相的情況都是比較瞭解。他們在給爺爺唱喪的時候都是爺爺生平給村子做過的貢獻和安魂曲之類。曲調哀傷婉轉,動人落淚,送走了亡靈,寬慰了家人。在採茶戲表演的過程中,大家對去世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得到了釋放和寄託。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老年人愛聽採茶戲。我的姥姥和姥爺就非常熱愛聽採茶戲。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在我的認知裡,採茶戲類似於京劇、越劇等戲劇,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用特殊的唱腔唱出來,演出來。但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是,採茶戲活動範圍更大,對道具的要求更高。傳統戲劇表演時,是在搭建好的戲臺子上,道具寥寥,無非是一些刀槍棍棒和桌子、扇子之類。

而採茶戲,它表演的範圍可能涉及許多個場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表演故事不同的場面。

這讓其戲劇內容更豐富飽滿。

我認為採茶戲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科技發展狀況是相關聯。

採茶戲盛行大概是我外公年輕的時候,推算大概是1950年。

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科技十分落後,而且廣西又是南蠻之地,發展滯後。當時大家的飯後娛樂項目可謂是少得可憐。而採茶戲的傳入則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可供他們一天勞作之後打發時間的消遣。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漸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的興起和完善,採茶戲漸漸被人們拋在在腦後。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據相關部門統計,容縣採茶戲由1981年全縣採茶隊347個、4260名隊員帶現在的12個隊、大概120左右的隊員,目前容縣採茶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難道採茶戲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

我並不苟同這樣的觀點。

雖說採茶戲在現如今觀看的人數已經很少了,但每逢過年過節,或辦喜事白事的時候都會請一個採茶班子到村子裡熱鬧熱鬧。我的爺爺去世的時候,我們家辦喪宴就請過一個採茶班子。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當時一般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采茶班子,我們家請來的採茶班子的成員大部分是平日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鄉親。大家都是混得比較熟,互相的情況都是比較瞭解。他們在給爺爺唱喪的時候都是爺爺生平給村子做過的貢獻和安魂曲之類。曲調哀傷婉轉,動人落淚,送走了亡靈,寬慰了家人。在採茶戲表演的過程中,大家對去世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得到了釋放和寄託。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老年人愛聽採茶戲。我的姥姥和姥爺就非常熱愛聽採茶戲。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每到週五晚上八點,松山鎮的一個信號臺就開始放採茶戲。據說是因為當地想看採茶的人比較多並且有采茶班子能將採茶拍攝成視頻的形式,於是就有人集資在當地的一個頻道買斷了一個時間段,專門用來播放採茶。其中觀看的大多是上了一定年齡的,對電子科技產品不太瞭解的老年人。

我發現這一類人群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接觸到電子科技產品的,但由於他們大多都是退休人士,住在一個小鎮裡,對電腦和手機需求並不大,對新興的流行娛樂也不感興趣,唯一的精神娛樂,便是觀看採茶戲了。

每次和姥姥一起看採茶戲,姥姥都十分入迷,就好像現代人的追劇行為。我想,採茶戲在他們的心裡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更是一種習慣性的精神需求。

隨著近年來人們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廣西各市和一些鄉鎮企業對採茶的延續和傳承做了許多工作。欽州市的專業和業餘文化工作者和愛好者,在市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對欽州採茶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舉辦採茶基本功訓練,分頭下隊輔導,並組織改編創作了《馬京和馬涼》、《劉三姐鬧房》、《張飛審瓜》等一大批採茶劇本。

"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第一大將軍縣是浙江的奉化,那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第二大將軍縣——廣西容縣,同時,也是我的家鄉。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類似二月社、真武閣、將軍故居、採茶戲等風俗禮節和建築遺產等特別多。其中,我想談一談的就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方戲曲——採茶戲。

容縣的採茶戲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正式的記載。

但根據1985年容縣文化館對採茶戲進行的調查,發現容縣採茶活動早在明代就開始進行,最早活躍的是松山鎮,後逐漸向全縣各鄉鎮傳播。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清光緒年間,容縣各地均成立有采茶戲班,還有跨鄉鎮的合班。

通過不斷地演出以在群眾中間相當流傳的故事改編的《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殺狗記》等劇目,使採茶戲在全縣甚至鄰縣市廣泛流行。

至今,全縣的仍有采茶戲活躍在各鄉鎮,豐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村裡便把戲班請來,讓全村的鄉親都來觀看。

容縣採茶戲的唱腔有別於採茶或彩調的曲調演唱,其主要唱腔乃是特殊的容縣“四平腔”,唱詞押的都是平聲韻,聲音響亮、自由、舒展。演唱時均用容縣的“土白話”,即粵語和客家語的一種結合,類似粵語。

為完全迎合觀眾理解的定勢和採茶隊的演出要求,其內容普遍具有故事梗概詳細,劇情曲折離奇,對白和唱詞都通俗易懂等特點,且演員可根據情節要求而臨時發揮。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在我的認知裡,採茶戲類似於京劇、越劇等戲劇,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用特殊的唱腔唱出來,演出來。但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是,採茶戲活動範圍更大,對道具的要求更高。傳統戲劇表演時,是在搭建好的戲臺子上,道具寥寥,無非是一些刀槍棍棒和桌子、扇子之類。

而採茶戲,它表演的範圍可能涉及許多個場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表演故事不同的場面。

這讓其戲劇內容更豐富飽滿。

我認為採茶戲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科技發展狀況是相關聯。

採茶戲盛行大概是我外公年輕的時候,推算大概是1950年。

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科技十分落後,而且廣西又是南蠻之地,發展滯後。當時大家的飯後娛樂項目可謂是少得可憐。而採茶戲的傳入則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可供他們一天勞作之後打發時間的消遣。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漸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的興起和完善,採茶戲漸漸被人們拋在在腦後。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據相關部門統計,容縣採茶戲由1981年全縣採茶隊347個、4260名隊員帶現在的12個隊、大概120左右的隊員,目前容縣採茶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難道採茶戲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

我並不苟同這樣的觀點。

雖說採茶戲在現如今觀看的人數已經很少了,但每逢過年過節,或辦喜事白事的時候都會請一個採茶班子到村子裡熱鬧熱鬧。我的爺爺去世的時候,我們家辦喪宴就請過一個採茶班子。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當時一般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采茶班子,我們家請來的採茶班子的成員大部分是平日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鄉親。大家都是混得比較熟,互相的情況都是比較瞭解。他們在給爺爺唱喪的時候都是爺爺生平給村子做過的貢獻和安魂曲之類。曲調哀傷婉轉,動人落淚,送走了亡靈,寬慰了家人。在採茶戲表演的過程中,大家對去世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得到了釋放和寄託。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老年人愛聽採茶戲。我的姥姥和姥爺就非常熱愛聽採茶戲。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每到週五晚上八點,松山鎮的一個信號臺就開始放採茶戲。據說是因為當地想看採茶的人比較多並且有采茶班子能將採茶拍攝成視頻的形式,於是就有人集資在當地的一個頻道買斷了一個時間段,專門用來播放採茶。其中觀看的大多是上了一定年齡的,對電子科技產品不太瞭解的老年人。

我發現這一類人群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接觸到電子科技產品的,但由於他們大多都是退休人士,住在一個小鎮裡,對電腦和手機需求並不大,對新興的流行娛樂也不感興趣,唯一的精神娛樂,便是觀看採茶戲了。

每次和姥姥一起看採茶戲,姥姥都十分入迷,就好像現代人的追劇行為。我想,採茶戲在他們的心裡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更是一種習慣性的精神需求。

隨著近年來人們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廣西各市和一些鄉鎮企業對採茶的延續和傳承做了許多工作。欽州市的專業和業餘文化工作者和愛好者,在市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對欽州採茶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舉辦採茶基本功訓練,分頭下隊輔導,並組織改編創作了《馬京和馬涼》、《劉三姐鬧房》、《張飛審瓜》等一大批採茶劇本。

採茶戲:一場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自救

還有南方食品有限公司在南方大酒店頂樓專門設置了一個可供採茶愛好者和專業者進行採茶的拍攝、錄製的一個錄音拍攝棚。

容縣歷史文化博物館也將採茶戲的傳統服飾和相關採訪信息的剪影摘錄保存在縣的非物質文化館裡頭,並且在真武閣裡都有不定期的採茶戲班子在裡面進行表演或錄製,向新一代人年輕人普及了關於採茶的知識,將其能更好的傳遞下去。

在日益發展的信息科技社會背景下,採茶目前的傳承工作還沒有十分的系統和完善,社會的越來越現代化也對採茶戲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但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將會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到傳承採茶戲的工作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