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一日,嶽將劉琦大敗金兵凱旋,領兵經過翁老太家門,翁老太視其如子,叫兒媳拿出翁糕犒勞將士,從此翁糕就傳開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一日,嶽將劉琦大敗金兵凱旋,領兵經過翁老太家門,翁老太視其如子,叫兒媳拿出翁糕犒勞將士,從此翁糕就傳開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當然是來自於它的外部特徵: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外裹著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內心裡的芝麻餡酥鬆可口,而中間的夾層則有筋有骨有嚼勁,實乃徽州的夾心酥糖。古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們望眼欲穿終於盼來的大年“初一朝”,就是從品嚐那八仙桌上徽州錫格里的寸金糖開始的,它討取“開門見金見銀”的口彩,意在獲取“年頭甜到年尾”的吉祥。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一日,嶽將劉琦大敗金兵凱旋,領兵經過翁老太家門,翁老太視其如子,叫兒媳拿出翁糕犒勞將士,從此翁糕就傳開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當然是來自於它的外部特徵: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外裹著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內心裡的芝麻餡酥鬆可口,而中間的夾層則有筋有骨有嚼勁,實乃徽州的夾心酥糖。古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們望眼欲穿終於盼來的大年“初一朝”,就是從品嚐那八仙桌上徽州錫格里的寸金糖開始的,它討取“開門見金見銀”的口彩,意在獲取“年頭甜到年尾”的吉祥。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還有深層的寓意:所謂“寸金、寸金”,便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之深意;所謂“春節、早茶”,便有“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之美意。因此,“寸金糖”,便成為徽州傳統糕點中最與民生相關聯、最具醒世恆言況味的茶點,其間蘊含豐富,無不閃爍著令人受益無窮的千古民諺,華夏文明的人生之道、真理之光,這也正是廣大徽州人之所以要世世代代傳承著、保留著“寸金糖”的主要原因。傳統猶珍,古訓猶在,民諺猶靈,因之“寸金糖”依然備受今人的喜愛。

04

白切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一日,嶽將劉琦大敗金兵凱旋,領兵經過翁老太家門,翁老太視其如子,叫兒媳拿出翁糕犒勞將士,從此翁糕就傳開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當然是來自於它的外部特徵: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外裹著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內心裡的芝麻餡酥鬆可口,而中間的夾層則有筋有骨有嚼勁,實乃徽州的夾心酥糖。古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們望眼欲穿終於盼來的大年“初一朝”,就是從品嚐那八仙桌上徽州錫格里的寸金糖開始的,它討取“開門見金見銀”的口彩,意在獲取“年頭甜到年尾”的吉祥。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還有深層的寓意:所謂“寸金、寸金”,便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之深意;所謂“春節、早茶”,便有“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之美意。因此,“寸金糖”,便成為徽州傳統糕點中最與民生相關聯、最具醒世恆言況味的茶點,其間蘊含豐富,無不閃爍著令人受益無窮的千古民諺,華夏文明的人生之道、真理之光,這也正是廣大徽州人之所以要世世代代傳承著、保留著“寸金糖”的主要原因。傳統猶珍,古訓猶在,民諺猶靈,因之“寸金糖”依然備受今人的喜愛。

04

白切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白切,又名“澆切”,已有百餘年曆史,清光緒帝時就已聞名於世。塊方,片薄均勻、質白透明,表層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白切中“白”和“切”,都各有各的意思。白切的“白”即沒添加任何調味材料,“切”即一種刀法運用。白切口感酥脆,甜而不膩,清香味美,是糯米制品中獨具特色的品種。

"

導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座城市裡,“老字號”名吃可以說是當地美食文化的獨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遊客瞭解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廬州老字號”已經不只是一種美食、一種產品,更是文化的堅守。

提起合肥的傳統糕點,老合肥誰沒吃過“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也曾被譽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產,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遊客排隊購買“四大名點”的場面,曾經成為廬州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01

麻餅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

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

他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很多人認為烘糕顧名思義,是烘出來的糕點,其實這裡面也有個歷史傳說。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戶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一日,嶽將劉琦大敗金兵凱旋,領兵經過翁老太家門,翁老太視其如子,叫兒媳拿出翁糕犒勞將士,從此翁糕就傳開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當然是來自於它的外部特徵: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外裹著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內心裡的芝麻餡酥鬆可口,而中間的夾層則有筋有骨有嚼勁,實乃徽州的夾心酥糖。古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們望眼欲穿終於盼來的大年“初一朝”,就是從品嚐那八仙桌上徽州錫格里的寸金糖開始的,它討取“開門見金見銀”的口彩,意在獲取“年頭甜到年尾”的吉祥。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寸金糖”的名字,還有深層的寓意:所謂“寸金、寸金”,便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之深意;所謂“春節、早茶”,便有“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之美意。因此,“寸金糖”,便成為徽州傳統糕點中最與民生相關聯、最具醒世恆言況味的茶點,其間蘊含豐富,無不閃爍著令人受益無窮的千古民諺,華夏文明的人生之道、真理之光,這也正是廣大徽州人之所以要世世代代傳承著、保留著“寸金糖”的主要原因。傳統猶珍,古訓猶在,民諺猶靈,因之“寸金糖”依然備受今人的喜愛。

04

白切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白切,又名“澆切”,已有百餘年曆史,清光緒帝時就已聞名於世。塊方,片薄均勻、質白透明,表層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白切中“白”和“切”,都各有各的意思。白切的“白”即沒添加任何調味材料,“切”即一種刀法運用。白切口感酥脆,甜而不膩,清香味美,是糯米制品中獨具特色的品種。

探尋家鄉美食|作為合肥人,四大名點你可知道?

儘管如今四大名點已不太適宜年輕人的口味,但不少合肥家庭裡還是少不了這一待客之禮。在各大超市都有賣,價格便宜,盒裝散裝均有,可即時品嚐,亦可做手信帶回家。

注: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