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舌尖上的鄉愁

山丹 大白菜 小麥 芫荽 五彩山丹 2017-05-27

我是馬營河畔長大的鄉下孩子,隨著時間的線性流逝,那些美好的不美好的人和事物漸漸遠去。而時間,因為有了節日時令的度量而顯得更有意義。那些舌尖的記憶,鄉愁的味道,因時時觸碰著心底最柔軟的角落而日久彌新。

冬至的“牛娃子”飯

山丹:舌尖上的鄉愁

冬至的“牛娃子”飯

冬至,吃了一大盤土豆餃子,突然想起,記憶裡的冬至是不吃餃子的,那時,全家人會一起動手,圍著案板做“牛娃子”飯。母親將面醒好切好後,揪下來拇指肚兒大的一點點揉圓,在事先準備好的新梳子齒兒上一滾,海螺狀的“牛娃子”就誕生了。也可以用剪刀將面剪成袖珍版的“剪魚子”牛娃子。還可以將揉圓的豆大的麵糰用筷子搗成一款袖珍版的碗兒,又或者你可以發揮想象給碗兒捏個邊兒,袖珍碗兒瞬間變成了袖珍草帽。全家人各顯神通,不一會兒,滿滿一案板我們的傑作,無奇不有。接下來,就是調湯下麵了,將肉炒好,加入各種佐料,添上水,看“牛娃子”們在鍋中翻滾,好不歡喜。最後的最後,可以加點香菜或土豆丁兒,牛娃子飯就可以出鍋啦!現在都可以想象那舌尖的美好時光……

兒時暑假的“打瓣兒”

山丹:舌尖上的鄉愁

兒時暑假的“打瓣兒”

某天清晨,做了一個夢,夢到和好多小夥伴一起走在老家的田埂上,夕陽映紅了彼此的臉龐。地裡的豆角(豆jue子)正是“打瓣兒”最多的時候,豆莢翠綠的顏色在晚霞中透亮,隨手摘一個下來,將裡面綠色的豆子兒摳出來放入口中,甜甜的,還有一股豆香。豆莢是不能丟的,它才是打瓣兒的精髓。將豆莢的一端向內折,會聽到清脆的“咔”聲,然後將內折的一端輕輕一拉,薄薄的豆莢內層的皮兒就去掉了,剩下的就是翠綠欲滴可食用的“瓣兒”,可以直接送入口中,香脆可口,也可以將豆角帶回家,盛一碗涼水,將撥好的豆籽與打好的“瓣兒”放進去,過一會兒你將驚奇地發現,“瓣兒”自己捲成了卷兒,然後和小夥伴們一起圍在桌前,爭搶著吃“瓣兒”,清脆的嬉笑聲瞬時充滿了整個屋子。

初三的“麥仁湯”

山丹:舌尖上的鄉愁

初三的“麥仁湯”

“初一的元寶(餃子),初二的皮條(面),初三的珍珠瑪瑙。”這裡的珍珠瑪瑙是什麼?對了,就是麥(mo四聲)仁湯!山丹過年,總是少不了麥仁湯,用秋天醃好的大白菜,配合大肉丁,碾掉皮的小麥,或者再加點去毛的豬皮,調上鹽、辣椒粉、醋等各種佐料,一粒粒麥粒與酸白菜,豬肉丁清晰可見,冬日的早晨喝上一碗,酸酸辣辣,顆顆麥粒在舌尖翻滾,心裡就會有溫暖踏實的感覺。長大了在外求學,只有過年回家才能喝到麥仁湯,才恍然,自己想念的其實是家的味道。

牛娃子飯、打瓣兒、麥仁湯,它們或許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珍貴的食材,卻成為西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縈繞在西北人舌尖散不去的鄉愁。春耕秋收,一樣樣食材,從種植到收穫,再到加工,最後端上餐桌,都凝聚著西北人的心意,裡面包含著質樸,踏實,以及,西北人的一切。(作者: 李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