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二、鍋盔像鍋蓋。鍋盔是用小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也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在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二、鍋盔像鍋蓋。鍋盔是用小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也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在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陝西人做鍋盔,將面活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內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七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兩尺以上,所以露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像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淳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二、鍋盔像鍋蓋。鍋盔是用小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也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在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陝西人做鍋盔,將面活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內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七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兩尺以上,所以露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像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淳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三、辣子是道菜。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道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椒”。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人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做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的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臼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放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二、鍋盔像鍋蓋。鍋盔是用小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也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在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陝西人做鍋盔,將面活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內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七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兩尺以上,所以露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像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淳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三、辣子是道菜。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道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椒”。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人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做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的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臼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放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四、泡饃大碗賣。陝西的冬季漫長、寒冷,所以人們就要吃一些帶湯水而又熱火的飯食,於是就產生了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大肉煮饃、羊血泡饃等極受人們喜愛的各種泡饃。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的很多。各個泡饃館,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練選用了一種耀州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於是泡饃大碗賣就產生了。對此一說,對一個從未到過陝西的外地人來講很難相信,他們大都認為,世界上哪有那麼大的碗,陝西人也絕不會吃的那麼多,但是這確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一、麵條像腰帶。喜稱“百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活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上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二、鍋盔像鍋蓋。鍋盔是用小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也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在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陝西人做鍋盔,將面活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內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七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兩尺以上,所以露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像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淳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三、辣子是道菜。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道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椒”。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人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做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的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臼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放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四、泡饃大碗賣。陝西的冬季漫長、寒冷,所以人們就要吃一些帶湯水而又熱火的飯食,於是就產生了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大肉煮饃、羊血泡饃等極受人們喜愛的各種泡饃。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的很多。各個泡饃館,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練選用了一種耀州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於是泡饃大碗賣就產生了。對此一說,對一個從未到過陝西的外地人來講很難相信,他們大都認為,世界上哪有那麼大的碗,陝西人也絕不會吃的那麼多,但是這確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陝,素有“十大怪”之稱(上)

五、碗盆難分開。陝西人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直徑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差不多每個村莊都有一個人們聚在一起吃飯的地方,或在大槐樹下邊,或在村頭宅邊。每到吃飯時,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一邊滋滋有味兒地吃著飯,一邊津津樂道地啦著話,論古道今,談天說地,交流著各種訊息和趣聞。遇到有人,吃什麼變花樣的飯菜,大家甚至還要互相品嚐一下,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陝西人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時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