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

在我們豫北大地,原(陽)延(津)封(丘)這一片,如果你隨意走進一家中小型飯館,問:“老闆,咱飯店都有啥飯?”飯館老闆一般都會熱情地回答:“熬饃,燴麵,餃子,還有面條。”

"

在我們豫北大地,原(陽)延(津)封(丘)這一片,如果你隨意走進一家中小型飯館,問:“老闆,咱飯店都有啥飯?”飯館老闆一般都會熱情地回答:“熬饃,燴麵,餃子,還有面條。”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一地有一地的風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產。延津的熬饃,(讀音第一聲,熬白菜的熬,烹飪的方式,不是第二聲,熬飯熬粥的熬)原陽的燴麵在豫北那還是很有講究的。

"

在我們豫北大地,原(陽)延(津)封(丘)這一片,如果你隨意走進一家中小型飯館,問:“老闆,咱飯店都有啥飯?”飯館老闆一般都會熱情地回答:“熬饃,燴麵,餃子,還有面條。”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一地有一地的風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產。延津的熬饃,(讀音第一聲,熬白菜的熬,烹飪的方式,不是第二聲,熬飯熬粥的熬)原陽的燴麵在豫北那還是很有講究的。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其他地方風味小吃我不再贅述,今天咱就說說延津的熬饃。

熬饃有的地方稱為燴餅,現在各村菜店都有大兜的半成品鏊饃銷售,商品化的鏊饃慢慢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

在我們豫北大地,原(陽)延(津)封(丘)這一片,如果你隨意走進一家中小型飯館,問:“老闆,咱飯店都有啥飯?”飯館老闆一般都會熱情地回答:“熬饃,燴麵,餃子,還有面條。”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一地有一地的風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產。延津的熬饃,(讀音第一聲,熬白菜的熬,烹飪的方式,不是第二聲,熬飯熬粥的熬)原陽的燴麵在豫北那還是很有講究的。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其他地方風味小吃我不再贅述,今天咱就說說延津的熬饃。

熬饃有的地方稱為燴餅,現在各村菜店都有大兜的半成品鏊饃銷售,商品化的鏊饃慢慢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三十年前,飯店師傅製作的半成品鏊饃稱作薄饃。

製作過程首先是和麵,有經驗的師傅先把面放入大面盆中,然後加水,快速用手攪拌,然後加少量的水,叫利水,很快把一大盆面和的軟軟的,抓起成條,放下慢慢成片的軟面。然後是醒面,這個過程要兩小時以上。

面醒好後,就是薄饃的製作過程了,薄饃的製作要用鏊,鏊是用生鐵鑄造成中間微鼓的一種圓形廚具,直徑大約六十釐米左右,厚度一到二釐米,不像打火燒用的鏊,打火燒用的叫平鏊,現在用的圓形的鏊已經很少了。把鏊放在大火上燒熱,製作熬饃半成品熬饃要兩個人合作,一個師傅擀麵片,用一箇中間粗兩頭細的工具,叫小擀杖,長度和鏊的直徑差不多,先在面案上撒一場面粉,然後從面盆抓一團象蒸熟的饅頭那麼大的一塊麵,在面案上三揉兩揉,用擀杖就推成長度大約和鏊直徑一樣的橢圓型面片,用擀杖從中間挑起,在面案上啪啪甩兩下,一張圓形的面片就做成了,從鏊的一邊滾動,把整個麵皮放到鏊上,整個過程大概十多秒鐘。另外一個助手用一塊大約寬二三釐米,長約六七十釐米的竹片,用來翻薄饃。幾秒鐘的功夫面片熟了,助手用竹片把面片翻過來,馬上面片中間鼓起幾個大氣泡,一張薄饃就算做成了。做成的薄饃上面有一片一片的焦黃面花,叫熬饃花。等助手把烙好的面片從鏊上挑起來,擀麵片的師傅把下一個面片擀好了,這樣周而復始的工作,二十斤麵粉兩個人大約一個小時就能烙完,看似緊張的工作,大家還有說有笑,輕輕鬆鬆的就做好了,這功夫可不是一兩天練成的。

薄饃烙好後,用刀切成1.5釐米寬,大約10釐米長的條,不像現在菜店裡賣的那麼厚那麼窄,切好的薄饃條放面袋裡備用。

做熬饃也是有講究的。用小吊,生鐵鑄造的一種鐵鍋,放上適量的油,加入五花肉片,大火炒出五花肉裡的豬油,再放上白豆腐,豬血塊,蔥花,花椒麵,姜沫,黃豆芽,白菜心和油炸豆腐條,老抽等,加入開水,薄饃,加入菠菜。一碗香氣撲鼻的熬饃就做好了,上面撒點蒜黃和香菜。這樣的美味讓你吃一碗想兩碗,回味無窮。

我們老家流傳這樣一個笑話,“韓師傅的熬饃,淨缺(害人的意思)嘞。”

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剛剛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經濟剛剛開始復甦,腦子靈動的人開始偷偷做點小生意,有仨倆各幫(結伴一起的意思)去陳召煤礦拉煤的,做其他小生意的,有位姓韓的飯店師傅在胙城開了個飯館,韓師傅人好,薄利廣銷,待人熱情,飯館生意做的非常紅火,遇到老家熟人去吃飯,給你熬饃裡多加幾片肉,三毛五毛錢一大碗熬饃,讓你吃的飽飽的,還有免費的酸湯隨便喝。這裡加一句,有肉的是肉熬饃,五毛一碗,沒有肉的熬饃是素熬饃,三毛一碗。老家人去拉煤或者做生意的,務早務晚,緊趕慢趕任憑餓點肚子也要到韓師傅飯館歇腳吃飯。我們這裡老家人叫做街坊,只要街坊去了,韓師傅會問:“老街坊來了,是吃肉熬饃還是素熬饃?”不論你要的肉熬饃還是素熬饃,韓師傅一律做成肉熬饃,你要素熬饃收三毛,肉熬饃收五毛,肉熬饃韓師傅會加更多的肉。如果是一般顧客,肉熬饃裡的幾片肉都在熬饃的上面,要是街坊肉熬饃的肉一律在熬饃的下面。

那年冬天,仨街坊各幫去陳召拉煤,天黑的時候,忍著轆轆的飢腸趕到韓師傅飯館,頭上冒著騰騰的熱氣,從捎褳(過去人外出用來裝乾糧和用具的布袋)拿出凍得硬梆梆的窩窩頭,韓師傅趕緊從廚房端出了三大碗熱騰騰的酸湯。問:“老街坊是吃肉熬饃還是素熬饃?”帶頭來的那個說:“三大碗肉熬饃。”後面的那個老實巴交的說:“他倆吃肉熬饃我吃素熬饃吧,”韓師傅高聲喊:“好嘞,肉熬饃兩大碗,素熬饃一大碗。”

三個人酸湯泡窩窩頭還沒有吃完,韓師傅端著三碗熱氣騰騰的熬饃從後廚走了出來,高喊:“兩大碗肉熬饃,一大碗素熬饃來了。”三個人開始狼吞虎嚥的吃熬饃,吃著吃著那個老實巴交的站了起來,高聲喊:“老韓,來。”韓師傅趕緊從後廚跑了出來:“咋了老街坊?甜鹹咋樣?酸湯不夠我再給你們來三碗?”老實巴交:“淨缺嘞,我要的是素熬饃,碗裡咋有鎮(這麼)些肉?”韓師傅:“有肉你就吃唄,我就收你三毛錢。”老實巴交:“我不吃肉”。飯館裡那麼多吃客,大家面面相覷,帶頭的那個解圍:“他不吃葷,要錢的不吃。大家都吃吧,冇事冇事兒。”老實巴交啥也不說了,狼吞虎嚥,風掃殘雲,眨眼的功夫一大碗熬饃吃了個底朝天。此小故事也在家鄉流傳開了。老實巴交的人也留下了話把:“韓師傅的熬饃,淨缺嘞。

喝閒酒

"

在我們豫北大地,原(陽)延(津)封(丘)這一片,如果你隨意走進一家中小型飯館,問:“老闆,咱飯店都有啥飯?”飯館老闆一般都會熱情地回答:“熬饃,燴麵,餃子,還有面條。”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一地有一地的風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產。延津的熬饃,(讀音第一聲,熬白菜的熬,烹飪的方式,不是第二聲,熬飯熬粥的熬)原陽的燴麵在豫北那還是很有講究的。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其他地方風味小吃我不再贅述,今天咱就說說延津的熬饃。

熬饃有的地方稱為燴餅,現在各村菜店都有大兜的半成品鏊饃銷售,商品化的鏊饃慢慢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三十年前,飯店師傅製作的半成品鏊饃稱作薄饃。

製作過程首先是和麵,有經驗的師傅先把面放入大面盆中,然後加水,快速用手攪拌,然後加少量的水,叫利水,很快把一大盆面和的軟軟的,抓起成條,放下慢慢成片的軟面。然後是醒面,這個過程要兩小時以上。

面醒好後,就是薄饃的製作過程了,薄饃的製作要用鏊,鏊是用生鐵鑄造成中間微鼓的一種圓形廚具,直徑大約六十釐米左右,厚度一到二釐米,不像打火燒用的鏊,打火燒用的叫平鏊,現在用的圓形的鏊已經很少了。把鏊放在大火上燒熱,製作熬饃半成品熬饃要兩個人合作,一個師傅擀麵片,用一箇中間粗兩頭細的工具,叫小擀杖,長度和鏊的直徑差不多,先在面案上撒一場面粉,然後從面盆抓一團象蒸熟的饅頭那麼大的一塊麵,在面案上三揉兩揉,用擀杖就推成長度大約和鏊直徑一樣的橢圓型面片,用擀杖從中間挑起,在面案上啪啪甩兩下,一張圓形的面片就做成了,從鏊的一邊滾動,把整個麵皮放到鏊上,整個過程大概十多秒鐘。另外一個助手用一塊大約寬二三釐米,長約六七十釐米的竹片,用來翻薄饃。幾秒鐘的功夫面片熟了,助手用竹片把面片翻過來,馬上面片中間鼓起幾個大氣泡,一張薄饃就算做成了。做成的薄饃上面有一片一片的焦黃面花,叫熬饃花。等助手把烙好的面片從鏊上挑起來,擀麵片的師傅把下一個面片擀好了,這樣周而復始的工作,二十斤麵粉兩個人大約一個小時就能烙完,看似緊張的工作,大家還有說有笑,輕輕鬆鬆的就做好了,這功夫可不是一兩天練成的。

薄饃烙好後,用刀切成1.5釐米寬,大約10釐米長的條,不像現在菜店裡賣的那麼厚那麼窄,切好的薄饃條放面袋裡備用。

做熬饃也是有講究的。用小吊,生鐵鑄造的一種鐵鍋,放上適量的油,加入五花肉片,大火炒出五花肉裡的豬油,再放上白豆腐,豬血塊,蔥花,花椒麵,姜沫,黃豆芽,白菜心和油炸豆腐條,老抽等,加入開水,薄饃,加入菠菜。一碗香氣撲鼻的熬饃就做好了,上面撒點蒜黃和香菜。這樣的美味讓你吃一碗想兩碗,回味無窮。

我們老家流傳這樣一個笑話,“韓師傅的熬饃,淨缺(害人的意思)嘞。”

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剛剛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經濟剛剛開始復甦,腦子靈動的人開始偷偷做點小生意,有仨倆各幫(結伴一起的意思)去陳召煤礦拉煤的,做其他小生意的,有位姓韓的飯店師傅在胙城開了個飯館,韓師傅人好,薄利廣銷,待人熱情,飯館生意做的非常紅火,遇到老家熟人去吃飯,給你熬饃裡多加幾片肉,三毛五毛錢一大碗熬饃,讓你吃的飽飽的,還有免費的酸湯隨便喝。這裡加一句,有肉的是肉熬饃,五毛一碗,沒有肉的熬饃是素熬饃,三毛一碗。老家人去拉煤或者做生意的,務早務晚,緊趕慢趕任憑餓點肚子也要到韓師傅飯館歇腳吃飯。我們這裡老家人叫做街坊,只要街坊去了,韓師傅會問:“老街坊來了,是吃肉熬饃還是素熬饃?”不論你要的肉熬饃還是素熬饃,韓師傅一律做成肉熬饃,你要素熬饃收三毛,肉熬饃收五毛,肉熬饃韓師傅會加更多的肉。如果是一般顧客,肉熬饃裡的幾片肉都在熬饃的上面,要是街坊肉熬饃的肉一律在熬饃的下面。

那年冬天,仨街坊各幫去陳召拉煤,天黑的時候,忍著轆轆的飢腸趕到韓師傅飯館,頭上冒著騰騰的熱氣,從捎褳(過去人外出用來裝乾糧和用具的布袋)拿出凍得硬梆梆的窩窩頭,韓師傅趕緊從廚房端出了三大碗熱騰騰的酸湯。問:“老街坊是吃肉熬饃還是素熬饃?”帶頭來的那個說:“三大碗肉熬饃。”後面的那個老實巴交的說:“他倆吃肉熬饃我吃素熬饃吧,”韓師傅高聲喊:“好嘞,肉熬饃兩大碗,素熬饃一大碗。”

三個人酸湯泡窩窩頭還沒有吃完,韓師傅端著三碗熱氣騰騰的熬饃從後廚走了出來,高喊:“兩大碗肉熬饃,一大碗素熬饃來了。”三個人開始狼吞虎嚥的吃熬饃,吃著吃著那個老實巴交的站了起來,高聲喊:“老韓,來。”韓師傅趕緊從後廚跑了出來:“咋了老街坊?甜鹹咋樣?酸湯不夠我再給你們來三碗?”老實巴交:“淨缺嘞,我要的是素熬饃,碗裡咋有鎮(這麼)些肉?”韓師傅:“有肉你就吃唄,我就收你三毛錢。”老實巴交:“我不吃肉”。飯館裡那麼多吃客,大家面面相覷,帶頭的那個解圍:“他不吃葷,要錢的不吃。大家都吃吧,冇事冇事兒。”老實巴交啥也不說了,狼吞虎嚥,風掃殘雲,眨眼的功夫一大碗熬饃吃了個底朝天。此小故事也在家鄉流傳開了。老實巴交的人也留下了話把:“韓師傅的熬饃,淨缺嘞。

喝閒酒

鄉愁回憶(熬饃喝大酒)

那時候吃的沒有現在豐盛,如果是幾個不拘束的朋友在一起喝酒,一般是沒有葷菜的,炒個蘿蔔絲,醋溜白菜,六毛錢一斤的延津散裝白酒就能喝的酩酊大醉。朋友一起喝閒酒,我們這裡叫過陰天嘞,也就是下雨天不能幹活,才喝酒。蘿蔔絲,酸白菜端上了,來喝酒的人:“老韓的熬饃,缺嘞。”主家笑著:“就是缺嘞。”又端出了一碗炒雞蛋。來喝酒的人:“還真缺啊?”主家大笑:“今個缺死恁倆嘞。”又端出了一碗豬頭肉。仨人呵呵大笑。

仨人倒了滿滿一小黑碗一毛找(散裝白酒的外號,意思是一毛錢買一兩白酒還找回幾分錢)那時喝酒,不管一桌上坐幾個人就一個酒碗,按逆時針方向輪流喝,各人根據自己的酒量喝多或者喝少,有人滑頭,喝很少,有的人酒量大,喝的多,這兩種人都不招人待見。喝著喝著就出意見了,就會有人提議,喝另盅吧,喝另盅就是在小黑碗裡倒一定數量的酒,一個人一個人的喝,想滑頭的不能滑頭,喝不完要再喝一次,曰:“不能留月明芽兒。”想多喝的不能多喝。“看看人家喝酒把碗都想吃嘍。”

仨人酒至半憨,開始猜枚(行酒令,用指頭兌數,大家都懂)主家小孩在裡屋一會伸頭看看,一會看看,等喝酒的人走。桌子上的白菜蘿蔔已經吃的精光了,礙於情面雞蛋和肉只是吃了少許。突然電停了,屋裡一片漆黑,主家喊老婆:“點燈”。說話間又來電了,仨人的筷子都伸到肉碗了,都想趁停電吃一嘴肉。電燈照耀下,仨人都很尷尬,主家解圍:“冇事冇事,今個咱仨對心事了。”這話不知咋又傳出去了,留下個話把:“某某喝酒,對心事了。”

經過停電來電,酒興沒了。主家挽留不住,去送客。等回到屋裡,桌子上的雞蛋和肉連同白菜湯被孩子吃的一點都不剩了。走到裡屋,仨小孩呼呼大睡,伸手照老大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兔崽子,都是餓死鬼託生的,還裝睡,老子白酒喝了三四斤,都冇捨得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