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開始講中國美食歷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初期,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連飯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處乞討,一天,偶得一些魚肉和羊肉,由於大家都飢腸轆轆,遂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其味竟鮮美無比,自此流傳開來。據說,"鮮"字便是這般得來。

"

今天我們開始講中國美食歷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初期,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連飯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處乞討,一天,偶得一些魚肉和羊肉,由於大家都飢腸轆轆,遂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其味竟鮮美無比,自此流傳開來。據說,"鮮"字便是這般得來。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魚和羊放在一起是鮮,但是孟子是不同意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為什麼不說魚我所欲也,羊亦我所欲也呢?可見孟子不同意這個觀點。孟子認為熊掌是最鮮的,確實在春秋時代,中國的熊是非常多的。不但熊多,象也很多。大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考證曹衝稱象是假的。陳寅恪在《清華學報》六卷一期所刊的“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先生在該文中認為:《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積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耳。”乃舉《雜寶藏經》卷一“葉老國錄”。意思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河南是沒有大象的,應該只有外國有。但是你可以看看河南的簡稱“”,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大象多,大家才把這個地方叫豫。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對豫的解釋就是:“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所以三國時候河南這個地方應該是有很多大象的。再說會熊掌,在《詩經·小雅·斯干》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那個時候熊不像現在屬於國家保護動物,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在後世的很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是常見的,梅堯臣的《魯山山行》:“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曹操的《冬十月》:“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杜甫的《晚晴》:“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那個時候用來食用的熊掌是很好吃的,而且要吃右手,因為熊沒有左撇子。古人說熊冬天冬眠,在秋天的時候把自己吃成一個大胖子,春天出來的時候熊都成了一個大衣了,營養都消耗沒了。冬眠的時候主要就靠舔它右邊的熊掌。熊掌為什麼好吃呢?因為唾液膠質,所以熊的右掌更好吃一點。

"

今天我們開始講中國美食歷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初期,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連飯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處乞討,一天,偶得一些魚肉和羊肉,由於大家都飢腸轆轆,遂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其味竟鮮美無比,自此流傳開來。據說,"鮮"字便是這般得來。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魚和羊放在一起是鮮,但是孟子是不同意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為什麼不說魚我所欲也,羊亦我所欲也呢?可見孟子不同意這個觀點。孟子認為熊掌是最鮮的,確實在春秋時代,中國的熊是非常多的。不但熊多,象也很多。大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考證曹衝稱象是假的。陳寅恪在《清華學報》六卷一期所刊的“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先生在該文中認為:《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積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耳。”乃舉《雜寶藏經》卷一“葉老國錄”。意思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河南是沒有大象的,應該只有外國有。但是你可以看看河南的簡稱“”,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大象多,大家才把這個地方叫豫。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對豫的解釋就是:“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所以三國時候河南這個地方應該是有很多大象的。再說會熊掌,在《詩經·小雅·斯干》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那個時候熊不像現在屬於國家保護動物,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在後世的很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是常見的,梅堯臣的《魯山山行》:“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曹操的《冬十月》:“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杜甫的《晚晴》:“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那個時候用來食用的熊掌是很好吃的,而且要吃右手,因為熊沒有左撇子。古人說熊冬天冬眠,在秋天的時候把自己吃成一個大胖子,春天出來的時候熊都成了一個大衣了,營養都消耗沒了。冬眠的時候主要就靠舔它右邊的熊掌。熊掌為什麼好吃呢?因為唾液膠質,所以熊的右掌更好吃一點。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當時商周時期的人們叫做左亞右玉,就是左掌稍微差一點,右掌是最好的。古人是怎麼吃熊掌的呢?熊掌做不好,就咬不爛,做的太爛了,就會粘牙。不僅暴虐的商紂王,就連晉靈公也殺過廚子。清朝的宮廷吃熊掌還保持著一個剛出鍋的饅頭在旁邊,因為熊掌太粘了,膠質太多,筷子起來以後,吃一口要用饅頭擦一下,筷子才能打開夾第二個,要不然筷子就粘在一起打不開了。古人做熊掌,要先上來給熊掌放血,但是不能泡水,一泡水就會爛,因為熊掌至少要放一兩年才能吃。先幹著放血,放過血之後,用石灰把它擦乾淨,然後用石灰和炒米把熊掌包在一起放到缸裡,防止氧化。吃的時候要用蜂蜜燉,燉爛之後再把它洗了,然後再下鹽和梅,大概還有一兩種花椒之類的,才能把熊掌做好。

有關熊掌美味的故事還是有很多的,實際上春秋甚至更早的時代,主要傳下來的都是故事,真真假假的都有。《呂氏春秋》中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和熊掌有關。說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向自己的兒子提出最後一個要求,“讓我再吃最後一頓熊掌再去死吧。”因為熊掌需要燒煮很長時間,楚成王的真實目的是希望拖延時間,等待翻盤的時機。但是,商臣一眼就看穿了老爸的詭計,命令手下直接動手,勒死了楚成王。可憐楚成王,臨死前連頓熊掌也沒吃成,因為做好熊掌需要的時間太長。

"

今天我們開始講中國美食歷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初期,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連飯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處乞討,一天,偶得一些魚肉和羊肉,由於大家都飢腸轆轆,遂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其味竟鮮美無比,自此流傳開來。據說,"鮮"字便是這般得來。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魚和羊放在一起是鮮,但是孟子是不同意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為什麼不說魚我所欲也,羊亦我所欲也呢?可見孟子不同意這個觀點。孟子認為熊掌是最鮮的,確實在春秋時代,中國的熊是非常多的。不但熊多,象也很多。大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考證曹衝稱象是假的。陳寅恪在《清華學報》六卷一期所刊的“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先生在該文中認為:《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積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耳。”乃舉《雜寶藏經》卷一“葉老國錄”。意思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河南是沒有大象的,應該只有外國有。但是你可以看看河南的簡稱“”,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大象多,大家才把這個地方叫豫。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對豫的解釋就是:“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所以三國時候河南這個地方應該是有很多大象的。再說會熊掌,在《詩經·小雅·斯干》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那個時候熊不像現在屬於國家保護動物,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在後世的很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是常見的,梅堯臣的《魯山山行》:“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曹操的《冬十月》:“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杜甫的《晚晴》:“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那個時候用來食用的熊掌是很好吃的,而且要吃右手,因為熊沒有左撇子。古人說熊冬天冬眠,在秋天的時候把自己吃成一個大胖子,春天出來的時候熊都成了一個大衣了,營養都消耗沒了。冬眠的時候主要就靠舔它右邊的熊掌。熊掌為什麼好吃呢?因為唾液膠質,所以熊的右掌更好吃一點。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當時商周時期的人們叫做左亞右玉,就是左掌稍微差一點,右掌是最好的。古人是怎麼吃熊掌的呢?熊掌做不好,就咬不爛,做的太爛了,就會粘牙。不僅暴虐的商紂王,就連晉靈公也殺過廚子。清朝的宮廷吃熊掌還保持著一個剛出鍋的饅頭在旁邊,因為熊掌太粘了,膠質太多,筷子起來以後,吃一口要用饅頭擦一下,筷子才能打開夾第二個,要不然筷子就粘在一起打不開了。古人做熊掌,要先上來給熊掌放血,但是不能泡水,一泡水就會爛,因為熊掌至少要放一兩年才能吃。先幹著放血,放過血之後,用石灰把它擦乾淨,然後用石灰和炒米把熊掌包在一起放到缸裡,防止氧化。吃的時候要用蜂蜜燉,燉爛之後再把它洗了,然後再下鹽和梅,大概還有一兩種花椒之類的,才能把熊掌做好。

有關熊掌美味的故事還是有很多的,實際上春秋甚至更早的時代,主要傳下來的都是故事,真真假假的都有。《呂氏春秋》中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和熊掌有關。說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向自己的兒子提出最後一個要求,“讓我再吃最後一頓熊掌再去死吧。”因為熊掌需要燒煮很長時間,楚成王的真實目的是希望拖延時間,等待翻盤的時機。但是,商臣一眼就看穿了老爸的詭計,命令手下直接動手,勒死了楚成王。可憐楚成王,臨死前連頓熊掌也沒吃成,因為做好熊掌需要的時間太長。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沒吃著熊掌就死了其實也還好,還有比楚成王更慘的是沒有吃著麥飯就死了,就是晉景公。晉景公非要吃新麥,因為麥子在那個時候是很少很珍貴的,大部分時候都吃黍,粟,小米高粱這些東西。新麥飯快煮好的時候,晉景公說鬧肚子,要去上一趟廁所,結果到廁所裡,就再也沒有回來。《左傳》裡面就僅僅用了一句話描述了晉景公的死:“晉侯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接著說會熊掌的故事,到今天為止,每年農曆的六月十五,深受彭祖雨露沾染的那些蘇魯豫皖的大廚師們都要感到徐州彭祖廟,不但要祭拜彭祖,而且要打擂獻藝。彭祖的名聲很大,不僅孔子,孟子,莊子都提起過他,就連《蘭亭集序》中也這樣的一句“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裡的彭指的就是彭祖。北方大多數地區春節掛春聯,基本上就是多子多福的一些吉利話,有的地方掛的是喜聯,上聯是蘇子郭服,下聯是姬子彭年。“蘇才”就是像蘇東坡一樣有才,“郭服”就是像郭子儀一樣有福,“姬子”就是多子的意思,“彭年”是因為彭祖高壽。所以彭祖不但是廚神,也是高壽的神。

"

今天我們開始講中國美食歷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初期,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連飯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處乞討,一天,偶得一些魚肉和羊肉,由於大家都飢腸轆轆,遂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其味竟鮮美無比,自此流傳開來。據說,"鮮"字便是這般得來。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魚和羊放在一起是鮮,但是孟子是不同意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為什麼不說魚我所欲也,羊亦我所欲也呢?可見孟子不同意這個觀點。孟子認為熊掌是最鮮的,確實在春秋時代,中國的熊是非常多的。不但熊多,象也很多。大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考證曹衝稱象是假的。陳寅恪在《清華學報》六卷一期所刊的“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先生在該文中認為:《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積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耳。”乃舉《雜寶藏經》卷一“葉老國錄”。意思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河南是沒有大象的,應該只有外國有。但是你可以看看河南的簡稱“”,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大象多,大家才把這個地方叫豫。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對豫的解釋就是:“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所以三國時候河南這個地方應該是有很多大象的。再說會熊掌,在《詩經·小雅·斯干》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那個時候熊不像現在屬於國家保護動物,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在後世的很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是常見的,梅堯臣的《魯山山行》:“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曹操的《冬十月》:“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杜甫的《晚晴》:“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那個時候用來食用的熊掌是很好吃的,而且要吃右手,因為熊沒有左撇子。古人說熊冬天冬眠,在秋天的時候把自己吃成一個大胖子,春天出來的時候熊都成了一個大衣了,營養都消耗沒了。冬眠的時候主要就靠舔它右邊的熊掌。熊掌為什麼好吃呢?因為唾液膠質,所以熊的右掌更好吃一點。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當時商周時期的人們叫做左亞右玉,就是左掌稍微差一點,右掌是最好的。古人是怎麼吃熊掌的呢?熊掌做不好,就咬不爛,做的太爛了,就會粘牙。不僅暴虐的商紂王,就連晉靈公也殺過廚子。清朝的宮廷吃熊掌還保持著一個剛出鍋的饅頭在旁邊,因為熊掌太粘了,膠質太多,筷子起來以後,吃一口要用饅頭擦一下,筷子才能打開夾第二個,要不然筷子就粘在一起打不開了。古人做熊掌,要先上來給熊掌放血,但是不能泡水,一泡水就會爛,因為熊掌至少要放一兩年才能吃。先幹著放血,放過血之後,用石灰把它擦乾淨,然後用石灰和炒米把熊掌包在一起放到缸裡,防止氧化。吃的時候要用蜂蜜燉,燉爛之後再把它洗了,然後再下鹽和梅,大概還有一兩種花椒之類的,才能把熊掌做好。

有關熊掌美味的故事還是有很多的,實際上春秋甚至更早的時代,主要傳下來的都是故事,真真假假的都有。《呂氏春秋》中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和熊掌有關。說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向自己的兒子提出最後一個要求,“讓我再吃最後一頓熊掌再去死吧。”因為熊掌需要燒煮很長時間,楚成王的真實目的是希望拖延時間,等待翻盤的時機。但是,商臣一眼就看穿了老爸的詭計,命令手下直接動手,勒死了楚成王。可憐楚成王,臨死前連頓熊掌也沒吃成,因為做好熊掌需要的時間太長。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沒吃著熊掌就死了其實也還好,還有比楚成王更慘的是沒有吃著麥飯就死了,就是晉景公。晉景公非要吃新麥,因為麥子在那個時候是很少很珍貴的,大部分時候都吃黍,粟,小米高粱這些東西。新麥飯快煮好的時候,晉景公說鬧肚子,要去上一趟廁所,結果到廁所裡,就再也沒有回來。《左傳》裡面就僅僅用了一句話描述了晉景公的死:“晉侯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接著說會熊掌的故事,到今天為止,每年農曆的六月十五,深受彭祖雨露沾染的那些蘇魯豫皖的大廚師們都要感到徐州彭祖廟,不但要祭拜彭祖,而且要打擂獻藝。彭祖的名聲很大,不僅孔子,孟子,莊子都提起過他,就連《蘭亭集序》中也這樣的一句“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裡的彭指的就是彭祖。北方大多數地區春節掛春聯,基本上就是多子多福的一些吉利話,有的地方掛的是喜聯,上聯是蘇子郭服,下聯是姬子彭年。“蘇才”就是像蘇東坡一樣有才,“郭服”就是像郭子儀一樣有福,“姬子”就是多子的意思,“彭年”是因為彭祖高壽。所以彭祖不但是廚神,也是高壽的神。

帶你瞭解古代歷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這些年大家開始搶了,四川彭山就說彭祖其實不是徐州人,是四川人。彭祖是殷商時代的人,殷末之後沒人再見過他。有人說有一個叫做老彭的人就住再彭山,他其實就是彭祖七百六十七歲以後,所以四川在那裡建了他的各種古蹟。我們的大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指出老彭是四川人,不是彭祖。彭祖是徐州人。

關於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趣的美食先聊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