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農大的蘇式建築

細細回憶起來,我似乎和蘇式建築有緣,就連那些建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礦企業廠區,如二砂、電纜廠、國棉廠、鄭紡機、水工機械廠的老房子,我這個深宅腐女,竟也一一光顧過,並留下些許記憶。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農大的蘇式建築

細細回憶起來,我似乎和蘇式建築有緣,就連那些建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礦企業廠區,如二砂、電纜廠、國棉廠、鄭紡機、水工機械廠的老房子,我這個深宅腐女,竟也一一光顧過,並留下些許記憶。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蘇式老建築是多少鄭州人的記憶

1992年,老家的高中同學談了個男朋友,家在水工機械廠院內住。有一天我陪她去那裡吃飯,她未來的婆婆給我們包餃子吃。

中午端上桌的除了幾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還有好幾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菜。這種奢侈是我首次見到,同學的男友卻講這是他們家的日常伙食標準,並沒有因為招待我倆而搞特殊。

我心裡暗暗讚歎大城市的工人階級,真不差錢,哪像我家,吃頓餃子就是過年,餃子端上桌後剝幾瓣大蒜蘸一碟醋,就已是高配,根本不會再炒菜就著吃。

不久同學結婚,新房就在水工院內蘇式筒子樓裡,房子有點舊,愛美的她拉著我去了友愛路批發市場,扯了很多淺粉色碎花綿綢布,鋪張在屋頂和牆壁四周,這種自創的布藝裝修簡潔溫馨、時尚新潮,比後來才流行的貼壁紙超前好幾年。

我作為閨蜜級電燈泡,曾和他倆擠在那間愛巢裡追劇看電視。朋友老公是足球球迷,還是建業隊的啦啦隊員,每逢比賽,就和隊友包車跑到新鄉賽場,脖子裡掛著哨子、小喇叭,為球隊助威吶喊。

有一次他講家裡進了小偷,順走了他放在桌子抽屜裡的足球賽門票,讓他心疼了好幾天。

當時位於鄭州西郊的二砂我也去過,有一位北大畢業的老鄉,分在那裡,不久他就辭職南下深圳,如今除了名字,他長什麼樣子我已想不起。

1999年去國棉三廠家屬院,是為催收一筆貸款,這裡有個住戶下崗後開了家公司,欠款不還被起訴,我作為原告方訴訟代理人,和法官一起去他家送達起訴書,好不容易找到大院裡那幢蘇式居民樓,卻結結實實吃了閉門羹。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農大的蘇式建築

細細回憶起來,我似乎和蘇式建築有緣,就連那些建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礦企業廠區,如二砂、電纜廠、國棉廠、鄭紡機、水工機械廠的老房子,我這個深宅腐女,竟也一一光顧過,並留下些許記憶。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蘇式老建築是多少鄭州人的記憶

1992年,老家的高中同學談了個男朋友,家在水工機械廠院內住。有一天我陪她去那裡吃飯,她未來的婆婆給我們包餃子吃。

中午端上桌的除了幾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還有好幾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菜。這種奢侈是我首次見到,同學的男友卻講這是他們家的日常伙食標準,並沒有因為招待我倆而搞特殊。

我心裡暗暗讚歎大城市的工人階級,真不差錢,哪像我家,吃頓餃子就是過年,餃子端上桌後剝幾瓣大蒜蘸一碟醋,就已是高配,根本不會再炒菜就著吃。

不久同學結婚,新房就在水工院內蘇式筒子樓裡,房子有點舊,愛美的她拉著我去了友愛路批發市場,扯了很多淺粉色碎花綿綢布,鋪張在屋頂和牆壁四周,這種自創的布藝裝修簡潔溫馨、時尚新潮,比後來才流行的貼壁紙超前好幾年。

我作為閨蜜級電燈泡,曾和他倆擠在那間愛巢裡追劇看電視。朋友老公是足球球迷,還是建業隊的啦啦隊員,每逢比賽,就和隊友包車跑到新鄉賽場,脖子裡掛著哨子、小喇叭,為球隊助威吶喊。

有一次他講家裡進了小偷,順走了他放在桌子抽屜裡的足球賽門票,讓他心疼了好幾天。

當時位於鄭州西郊的二砂我也去過,有一位北大畢業的老鄉,分在那裡,不久他就辭職南下深圳,如今除了名字,他長什麼樣子我已想不起。

1999年去國棉三廠家屬院,是為催收一筆貸款,這裡有個住戶下崗後開了家公司,欠款不還被起訴,我作為原告方訴訟代理人,和法官一起去他家送達起訴書,好不容易找到大院裡那幢蘇式居民樓,卻結結實實吃了閉門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國棉三廠家屬樓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農大的蘇式建築

細細回憶起來,我似乎和蘇式建築有緣,就連那些建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礦企業廠區,如二砂、電纜廠、國棉廠、鄭紡機、水工機械廠的老房子,我這個深宅腐女,竟也一一光顧過,並留下些許記憶。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蘇式老建築是多少鄭州人的記憶

1992年,老家的高中同學談了個男朋友,家在水工機械廠院內住。有一天我陪她去那裡吃飯,她未來的婆婆給我們包餃子吃。

中午端上桌的除了幾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還有好幾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菜。這種奢侈是我首次見到,同學的男友卻講這是他們家的日常伙食標準,並沒有因為招待我倆而搞特殊。

我心裡暗暗讚歎大城市的工人階級,真不差錢,哪像我家,吃頓餃子就是過年,餃子端上桌後剝幾瓣大蒜蘸一碟醋,就已是高配,根本不會再炒菜就著吃。

不久同學結婚,新房就在水工院內蘇式筒子樓裡,房子有點舊,愛美的她拉著我去了友愛路批發市場,扯了很多淺粉色碎花綿綢布,鋪張在屋頂和牆壁四周,這種自創的布藝裝修簡潔溫馨、時尚新潮,比後來才流行的貼壁紙超前好幾年。

我作為閨蜜級電燈泡,曾和他倆擠在那間愛巢裡追劇看電視。朋友老公是足球球迷,還是建業隊的啦啦隊員,每逢比賽,就和隊友包車跑到新鄉賽場,脖子裡掛著哨子、小喇叭,為球隊助威吶喊。

有一次他講家裡進了小偷,順走了他放在桌子抽屜裡的足球賽門票,讓他心疼了好幾天。

當時位於鄭州西郊的二砂我也去過,有一位北大畢業的老鄉,分在那裡,不久他就辭職南下深圳,如今除了名字,他長什麼樣子我已想不起。

1999年去國棉三廠家屬院,是為催收一筆貸款,這裡有個住戶下崗後開了家公司,欠款不還被起訴,我作為原告方訴訟代理人,和法官一起去他家送達起訴書,好不容易找到大院裡那幢蘇式居民樓,卻結結實實吃了閉門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國棉三廠家屬樓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06年秋,我在鄭州一家媒體報紙上看到篇報道,有個和我兒子年紀差不多的小男孩,母親是鄭紡機下崗職工,抑鬱跳樓,父親是蘇北來鄭打工的,在廠門口擺攤修自行車,癌症晚期。

我當時很想領養那個可憐的孩子,便在週日和家人去了他們住的鄭紡機大院。他的家在蘇式筒子樓的一個房間裡,堆滿了廢紙、空酒瓶和各種你想不到的垃圾,屋裡漂浮著破棉絮的絨毛,空氣渾濁得令人窒息。

報社記者正帶著一群捐助愛心的市民擠滿了小屋,我將錢悄悄放在病人枕邊,離開熱鬧的拍攝現場,在門口空地上,看見那個即將成為孤兒的孩子,單膝跪在地上和兩個小夥伴玩彈珠遊戲。

等他抬起頭的時候,我把寫著我電話號碼的小紙條遞到他手裡,說以後他遇到困難,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他蹲在地上仰著清秀的小臉,表情憂傷又冷漠,我逃也似地領著小兒離開,此後再也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

前一段路過鄭紡機,破舊的樓房早已人去屋空,隱在街角法桐樹蔭下等待拆除。它的身邊是流水般無休無止的人群和車輪。我和匆忙的行人一樣,總是容易把從前遺忘,又慌著追逐未來。

"

古老又年輕的鄭州,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蹭蹭蹭地竄著長個頭,作為省會城市的60多年間,市區面積擴大了近80倍,尤其近十年增加了70%。

日新月異的它,無論是給本地市民還是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挖溝、處處施工、塔吊林立,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矗立。

在不斷拆遷建設中,市區裡許多舊建築漸次消失,尤其是那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蘇式建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張生麗|文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年前,送兒子去上幼兒園轉身眼淚掉下來


蘇式建築是建國之初,和蘇聯老大哥蜜月融洽的時代結晶。1954年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後,很多單位開工上馬,蘇聯專家參與了一些重點項目的設計建造,有些建築則直接參照蘇聯圖紙或實物。

據統計,鄭州的蘇式建築約三十多處,但我覺得遠不止這個數。只是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會不會歸零,還真不好說,相信大鄭州的市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個結果。

最早的一批蘇式建築應屬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區一帶,那些以經緯命名的道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它們別緻的身影。

比如政一街的八角樓,緯二路、緯四路上的建築群,還有省藥檢所、河南飯店、新華社河南分社和省高法的老辦公樓等。

政一街那裡是我剛畢業時上班的地方,法桐濃厚的綠蔭,遮覆著樓層不高、肅靜大氣的蘇式辦公樓,進到方正的大廳中,無需提醒便不敢喧譁高聲。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附近還有幾處作為宿舍的筒子樓,我一個同事的姑姑當時住在那裡,房子朝向很特別,是東北西南斜著的,據說防風保暖、冬暖夏涼。

沿寬大的木樓梯上去,房間採光很好,地板已古舊磨損得看不出本色,踩上去吱嘎作響。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屋裡很舒服,飄著速溶咖啡的濃香,寫字桌上還有臺老式留聲機,屋裡的沉靜和窗下緯四路市場的熱鬧鼎沸,形成鮮明反差,恍若隔世。

1994年剛結婚時,我住在緯五路水利廳家屬院。院裡有好幾幢兩層的筒子樓,樓頂伸出來一個個一尺來高的小煙囪,頂端加蓋,防止雨雪進入。

20年前,不到兩歲的小兒入托緯四路省政府家屬院裡的小幼兒園,那是省直幼兒園老園長退休後在家裡開辦的。

很奇怪當時的省政府家屬院,為何要用甲乙丙丁這種生僻的天干來排序。

現在我早記不清那個院子是甲院還是戊院只記得院裡有棵大槐樹,每次把兒子送進幼兒園的小鐵門,離開後我的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掉下來,抬頭看見樹縫裡斑駁的陽光,傷感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下午四點多去接孩子路過那棵大樹時,感覺自己的心揪得越來越緊,咚咚跳得越來越快,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正收縮著將我們母子往一起牽連。

有天下午我到了屋裡,看見小兒正坐在板凳上吃饅頭。看見我,他開心地舉著給我看,說今天的飯最好吃。

我一看,他的小手上沾著黃褐色的醬,面前的小飯桌上,放著一碟70多歲老園長晒制的西瓜豆瓣醬。那是小兒第一次吃饅頭蘸醬。我既心酸又欣慰。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接兒子,一樓稍顯陰暗的屋角處,總坐著一個安靜瘦小的小女孩,看樣子才一歲多,她靠著牆壁坐在最後排小板凳上,不出聲地看每個進屋的人。

照顧孩子們的小阿姨說,她的爸媽在緯四路菜市場賣菜,有時要到天黑收攤後才能來接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在黃委會禮堂看《人肉叉燒包》

成為童年陰影

有個老兄童年在戊院度過,他常懺悔自己讀小學時,和小夥伴們拿著用樹枝DIY的彈弓,挨個打蘇式建築旁的路燈。

當年的淘氣包,如今也已六十出頭,成了鄭州頗有名氣的攝影師和舊相機收藏家,每次說起在老院子老房子裡度過的舊時光,他便瞬間變回開心孩童。

還有一些蘇式建築,是在鄭的部屬單位,如順河東街黃委會家屬區、鄭州市鐵路局等。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鄭州市鐵路局的蘇式辦公樓

姑奶家在黃委會家屬院,姑爺建國初是水利系統的全國勞模,五十年代末積勞成疾離世,在派出所工作的姑奶,獨自撫養一大群孩子。

她像男人那樣抽菸、沉默,偶爾開口說話時,聲音粗重而沙啞,和她矮小瘦弱的外形極不相符,好像她的身軀裡,有一間像全家擠住一起、牆壁厚實的蘇式房子。

黃委會禮堂應該也算蘇式風格,門廳入口處有闊大的外廊,還豎立著幾根高大門柱。禮堂面積很大,聖殿般莊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裡常放港臺片,但每次觀眾都很稀少,坐在空蕩蕩的劇場裡,感覺有點瘮的慌。有一次看黃秋生主演的《人肉叉燒包》,嚇得我用雙手捂著眼睛、拿大拇指堵著倆耳朵,把頭紮在愛人懷裡,不敢看也不敢聽。

前些年侄女去香港,說在街頭見到的第一個明星,是黃秋生,我仍心有餘悸地說:寧願一個港星沒見,我也不要再看到他那張自帶恐怖的臉。

還有一類蘇式建築,建在高校、醫院。如大學路老河醫八角樓,紡專、老省委黨校、農大老校區等,在那裡讀過書的童靴們,估計都不會忘記。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農大的蘇式建築

細細回憶起來,我似乎和蘇式建築有緣,就連那些建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礦企業廠區,如二砂、電纜廠、國棉廠、鄭紡機、水工機械廠的老房子,我這個深宅腐女,竟也一一光顧過,並留下些許記憶。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蘇式老建築是多少鄭州人的記憶

1992年,老家的高中同學談了個男朋友,家在水工機械廠院內住。有一天我陪她去那裡吃飯,她未來的婆婆給我們包餃子吃。

中午端上桌的除了幾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還有好幾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菜。這種奢侈是我首次見到,同學的男友卻講這是他們家的日常伙食標準,並沒有因為招待我倆而搞特殊。

我心裡暗暗讚歎大城市的工人階級,真不差錢,哪像我家,吃頓餃子就是過年,餃子端上桌後剝幾瓣大蒜蘸一碟醋,就已是高配,根本不會再炒菜就著吃。

不久同學結婚,新房就在水工院內蘇式筒子樓裡,房子有點舊,愛美的她拉著我去了友愛路批發市場,扯了很多淺粉色碎花綿綢布,鋪張在屋頂和牆壁四周,這種自創的布藝裝修簡潔溫馨、時尚新潮,比後來才流行的貼壁紙超前好幾年。

我作為閨蜜級電燈泡,曾和他倆擠在那間愛巢裡追劇看電視。朋友老公是足球球迷,還是建業隊的啦啦隊員,每逢比賽,就和隊友包車跑到新鄉賽場,脖子裡掛著哨子、小喇叭,為球隊助威吶喊。

有一次他講家裡進了小偷,順走了他放在桌子抽屜裡的足球賽門票,讓他心疼了好幾天。

當時位於鄭州西郊的二砂我也去過,有一位北大畢業的老鄉,分在那裡,不久他就辭職南下深圳,如今除了名字,他長什麼樣子我已想不起。

1999年去國棉三廠家屬院,是為催收一筆貸款,這裡有個住戶下崗後開了家公司,欠款不還被起訴,我作為原告方訴訟代理人,和法官一起去他家送達起訴書,好不容易找到大院裡那幢蘇式居民樓,卻結結實實吃了閉門羹。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國棉三廠家屬樓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2006年秋,我在鄭州一家媒體報紙上看到篇報道,有個和我兒子年紀差不多的小男孩,母親是鄭紡機下崗職工,抑鬱跳樓,父親是蘇北來鄭打工的,在廠門口擺攤修自行車,癌症晚期。

我當時很想領養那個可憐的孩子,便在週日和家人去了他們住的鄭紡機大院。他的家在蘇式筒子樓的一個房間裡,堆滿了廢紙、空酒瓶和各種你想不到的垃圾,屋裡漂浮著破棉絮的絨毛,空氣渾濁得令人窒息。

報社記者正帶著一群捐助愛心的市民擠滿了小屋,我將錢悄悄放在病人枕邊,離開熱鬧的拍攝現場,在門口空地上,看見那個即將成為孤兒的孩子,單膝跪在地上和兩個小夥伴玩彈珠遊戲。

等他抬起頭的時候,我把寫著我電話號碼的小紙條遞到他手裡,說以後他遇到困難,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他蹲在地上仰著清秀的小臉,表情憂傷又冷漠,我逃也似地領著小兒離開,此後再也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

前一段路過鄭紡機,破舊的樓房早已人去屋空,隱在街角法桐樹蔭下等待拆除。它的身邊是流水般無休無止的人群和車輪。我和匆忙的行人一樣,總是容易把從前遺忘,又慌著追逐未來。

鄭州那些蘇式建築裡,可曾留有你的故事


蘇式老建築是歷史的承載,是多少鄭州人的記憶,也是這座不斷成長壯大的城市,曾經輝煌的過去,如果不能留存一二,若干年後想起一定會有遺憾。因此寫下這篇,當凝固了時代的建築物從眼前消失後,希望文字能給懷舊的心,一絲慰藉和溫暖。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張生麗

生活在鄭州,業餘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祕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地風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