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

北京菜的製作素以老字號著稱,六必居的醬園創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號的肘子始於乾隆三年(1738),月盛齋在乾隆四十年,鴻賓樓建於咸豐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飯館有八大居,八大樓,如廣和居、同和居、和順居、恩承居、福興居、春華樓、安福樓、正陽樓、致美樓等。這16家飯館中魯菜館就有13家之多,魯菜中又分膠東(東派)和濟南(西派)兩派,東派注重本味,西派專長厚味,兩派都以湯鮮味美見長,在爆、炸、扒、燒、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別有風味,其以回民菜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製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說,高中低檔俱全。但是與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並不多,這與經濟中心南移不無關係。

"

北京菜的製作素以老字號著稱,六必居的醬園創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號的肘子始於乾隆三年(1738),月盛齋在乾隆四十年,鴻賓樓建於咸豐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飯館有八大居,八大樓,如廣和居、同和居、和順居、恩承居、福興居、春華樓、安福樓、正陽樓、致美樓等。這16家飯館中魯菜館就有13家之多,魯菜中又分膠東(東派)和濟南(西派)兩派,東派注重本味,西派專長厚味,兩派都以湯鮮味美見長,在爆、炸、扒、燒、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別有風味,其以回民菜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製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說,高中低檔俱全。但是與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並不多,這與經濟中心南移不無關係。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味菜的改良也具有平民食品精緻化的特點,以炒肝為例,它本是白煮的豬下水,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家常菜,後經《北京新報》負責人、美食家楊曼青的改進,精心烹製,用醬色勾芡,並請著名藝人捧場,打造了一個全新品種的小吃。北京平民飯館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二葷鋪”,即只售兩種葷菜:豬肉或羊肉;或是肉與下水。漢民飯館稱“大教館子”,回民飯館稱“隔教館子”,價廉而物美。

運用新的管理機制,是飲食店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北京魯菜館吉升館的發跡,就是得力於經營者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規章,同時又對店員的切身利益至為關切。菜館的東家和掌櫃每年新春都要對店員進行家訪,預先供應全年糧菜和生活必需品,年終在工薪中結算,使店員無後顧之慮,安心工作,所有小費收入概入賬櫃,按月發放給廚師、賬房、跑堂和夥計,東家和掌櫃分文不取。此舉深得人心,調動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全店上下齊心協力,切磋技藝,周到服務。在經營方式上不拘一格,上得豪華店堂,下得平民廚房,不論是日常銷售,承辦筵席,送售訂購,提盒賣飯,都能做到老少無欺,誠信不二。在常客當中,遇有人事糾紛,這裡又成為訴訟調解的會談之地,店家往往參與調停,緩和矛盾,平息風波,由此在社會上頗有好評,生意愈來愈好,名聲遠振,連京津、膠東和東北等地的同行都慕名來訪,社會名流聯翩品嚐佳餚。

"

北京菜的製作素以老字號著稱,六必居的醬園創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號的肘子始於乾隆三年(1738),月盛齋在乾隆四十年,鴻賓樓建於咸豐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飯館有八大居,八大樓,如廣和居、同和居、和順居、恩承居、福興居、春華樓、安福樓、正陽樓、致美樓等。這16家飯館中魯菜館就有13家之多,魯菜中又分膠東(東派)和濟南(西派)兩派,東派注重本味,西派專長厚味,兩派都以湯鮮味美見長,在爆、炸、扒、燒、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別有風味,其以回民菜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製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說,高中低檔俱全。但是與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並不多,這與經濟中心南移不無關係。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味菜的改良也具有平民食品精緻化的特點,以炒肝為例,它本是白煮的豬下水,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家常菜,後經《北京新報》負責人、美食家楊曼青的改進,精心烹製,用醬色勾芡,並請著名藝人捧場,打造了一個全新品種的小吃。北京平民飯館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二葷鋪”,即只售兩種葷菜:豬肉或羊肉;或是肉與下水。漢民飯館稱“大教館子”,回民飯館稱“隔教館子”,價廉而物美。

運用新的管理機制,是飲食店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北京魯菜館吉升館的發跡,就是得力於經營者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規章,同時又對店員的切身利益至為關切。菜館的東家和掌櫃每年新春都要對店員進行家訪,預先供應全年糧菜和生活必需品,年終在工薪中結算,使店員無後顧之慮,安心工作,所有小費收入概入賬櫃,按月發放給廚師、賬房、跑堂和夥計,東家和掌櫃分文不取。此舉深得人心,調動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全店上下齊心協力,切磋技藝,周到服務。在經營方式上不拘一格,上得豪華店堂,下得平民廚房,不論是日常銷售,承辦筵席,送售訂購,提盒賣飯,都能做到老少無欺,誠信不二。在常客當中,遇有人事糾紛,這裡又成為訴訟調解的會談之地,店家往往參與調停,緩和矛盾,平息風波,由此在社會上頗有好評,生意愈來愈好,名聲遠振,連京津、膠東和東北等地的同行都慕名來訪,社會名流聯翩品嚐佳餚。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城是首善之地,傳統的飲食風俗有根深蒂固的基礎,民間專操紅白喜事的“大棚廚子”,在民眾中的名聲不在大飯店、洋酒樓之下。為了保持與同行的競爭,廚師中形成地域性的組織和一些特殊的幫規行話,如油稱“漫”,香油即香漫;糖稱“勤”,紅糖即紅勤;醬油稱“沫字”,黑醬油即“黑沫字”;鹽稱“海潮字”;即使簡單的數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也用“日、月、南、蘇、中、隆、星、華、彎”來代替,如要買35條魚,就說成“混水字南中著”。廚師進了大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用行話與夥伴傳遞信息,如說一句“漫大聯兒浪蕩著點兒”,就是“炒這個菜油加大著點兒”;說一句“漫大聯沫著點兒”,就是要“這個菜油小著點兒”;如說“這個人可婁”,就是說“這個人狗狗鬆鬆”,意思對這人要小心點兒;廚師若要大便了,說成“吊橋”,小便說成“碎呼碎呼兒”,據說這是為避開主人的刁難和趨吉避凶。還有什麼祭灶吃會,拜師儀式,茶館人市(勞務),都有成套的幫規行話,簡直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由於缺少文字記載,早已鮮為人知。

(參見唐濟泉:《老北京的大棚廚子》,徐昌義編:《名家談吃》,第285~286頁,成都出版社,1996)

"

北京菜的製作素以老字號著稱,六必居的醬園創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號的肘子始於乾隆三年(1738),月盛齋在乾隆四十年,鴻賓樓建於咸豐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飯館有八大居,八大樓,如廣和居、同和居、和順居、恩承居、福興居、春華樓、安福樓、正陽樓、致美樓等。這16家飯館中魯菜館就有13家之多,魯菜中又分膠東(東派)和濟南(西派)兩派,東派注重本味,西派專長厚味,兩派都以湯鮮味美見長,在爆、炸、扒、燒、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別有風味,其以回民菜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製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說,高中低檔俱全。但是與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並不多,這與經濟中心南移不無關係。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味菜的改良也具有平民食品精緻化的特點,以炒肝為例,它本是白煮的豬下水,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家常菜,後經《北京新報》負責人、美食家楊曼青的改進,精心烹製,用醬色勾芡,並請著名藝人捧場,打造了一個全新品種的小吃。北京平民飯館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二葷鋪”,即只售兩種葷菜:豬肉或羊肉;或是肉與下水。漢民飯館稱“大教館子”,回民飯館稱“隔教館子”,價廉而物美。

運用新的管理機制,是飲食店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北京魯菜館吉升館的發跡,就是得力於經營者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規章,同時又對店員的切身利益至為關切。菜館的東家和掌櫃每年新春都要對店員進行家訪,預先供應全年糧菜和生活必需品,年終在工薪中結算,使店員無後顧之慮,安心工作,所有小費收入概入賬櫃,按月發放給廚師、賬房、跑堂和夥計,東家和掌櫃分文不取。此舉深得人心,調動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全店上下齊心協力,切磋技藝,周到服務。在經營方式上不拘一格,上得豪華店堂,下得平民廚房,不論是日常銷售,承辦筵席,送售訂購,提盒賣飯,都能做到老少無欺,誠信不二。在常客當中,遇有人事糾紛,這裡又成為訴訟調解的會談之地,店家往往參與調停,緩和矛盾,平息風波,由此在社會上頗有好評,生意愈來愈好,名聲遠振,連京津、膠東和東北等地的同行都慕名來訪,社會名流聯翩品嚐佳餚。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城是首善之地,傳統的飲食風俗有根深蒂固的基礎,民間專操紅白喜事的“大棚廚子”,在民眾中的名聲不在大飯店、洋酒樓之下。為了保持與同行的競爭,廚師中形成地域性的組織和一些特殊的幫規行話,如油稱“漫”,香油即香漫;糖稱“勤”,紅糖即紅勤;醬油稱“沫字”,黑醬油即“黑沫字”;鹽稱“海潮字”;即使簡單的數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也用“日、月、南、蘇、中、隆、星、華、彎”來代替,如要買35條魚,就說成“混水字南中著”。廚師進了大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用行話與夥伴傳遞信息,如說一句“漫大聯兒浪蕩著點兒”,就是“炒這個菜油加大著點兒”;說一句“漫大聯沫著點兒”,就是要“這個菜油小著點兒”;如說“這個人可婁”,就是說“這個人狗狗鬆鬆”,意思對這人要小心點兒;廚師若要大便了,說成“吊橋”,小便說成“碎呼碎呼兒”,據說這是為避開主人的刁難和趨吉避凶。還有什麼祭灶吃會,拜師儀式,茶館人市(勞務),都有成套的幫規行話,簡直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由於缺少文字記載,早已鮮為人知。

(參見唐濟泉:《老北京的大棚廚子》,徐昌義編:《名家談吃》,第285~286頁,成都出版社,1996)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北京菜的製作素以老字號著稱,六必居的醬園創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王致和在康熙十七年(1678),烤肉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福號的肘子始於乾隆三年(1738),月盛齋在乾隆四十年,鴻賓樓建於咸豐三年(1853),全聚德在同治三年(1864)。著名的飯館有八大居,八大樓,如廣和居、同和居、和順居、恩承居、福興居、春華樓、安福樓、正陽樓、致美樓等。這16家飯館中魯菜館就有13家之多,魯菜中又分膠東(東派)和濟南(西派)兩派,東派注重本味,西派專長厚味,兩派都以湯鮮味美見長,在爆、炸、扒、燒、熘中兼有脆嫩清香的特色。京味菜中清真菜別有風味,其以回民菜為主,兼收其他菜系的製作方法,推出清真和菜系列,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碟之說,高中低檔俱全。但是與南味食品北上相比,京味菜南下而成功的並不多,這與經濟中心南移不無關係。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味菜的改良也具有平民食品精緻化的特點,以炒肝為例,它本是白煮的豬下水,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家常菜,後經《北京新報》負責人、美食家楊曼青的改進,精心烹製,用醬色勾芡,並請著名藝人捧場,打造了一個全新品種的小吃。北京平民飯館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二葷鋪”,即只售兩種葷菜:豬肉或羊肉;或是肉與下水。漢民飯館稱“大教館子”,回民飯館稱“隔教館子”,價廉而物美。

運用新的管理機制,是飲食店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北京魯菜館吉升館的發跡,就是得力於經營者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規章,同時又對店員的切身利益至為關切。菜館的東家和掌櫃每年新春都要對店員進行家訪,預先供應全年糧菜和生活必需品,年終在工薪中結算,使店員無後顧之慮,安心工作,所有小費收入概入賬櫃,按月發放給廚師、賬房、跑堂和夥計,東家和掌櫃分文不取。此舉深得人心,調動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全店上下齊心協力,切磋技藝,周到服務。在經營方式上不拘一格,上得豪華店堂,下得平民廚房,不論是日常銷售,承辦筵席,送售訂購,提盒賣飯,都能做到老少無欺,誠信不二。在常客當中,遇有人事糾紛,這裡又成為訴訟調解的會談之地,店家往往參與調停,緩和矛盾,平息風波,由此在社會上頗有好評,生意愈來愈好,名聲遠振,連京津、膠東和東北等地的同行都慕名來訪,社會名流聯翩品嚐佳餚。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京城是首善之地,傳統的飲食風俗有根深蒂固的基礎,民間專操紅白喜事的“大棚廚子”,在民眾中的名聲不在大飯店、洋酒樓之下。為了保持與同行的競爭,廚師中形成地域性的組織和一些特殊的幫規行話,如油稱“漫”,香油即香漫;糖稱“勤”,紅糖即紅勤;醬油稱“沫字”,黑醬油即“黑沫字”;鹽稱“海潮字”;即使簡單的數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也用“日、月、南、蘇、中、隆、星、華、彎”來代替,如要買35條魚,就說成“混水字南中著”。廚師進了大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用行話與夥伴傳遞信息,如說一句“漫大聯兒浪蕩著點兒”,就是“炒這個菜油加大著點兒”;說一句“漫大聯沫著點兒”,就是要“這個菜油小著點兒”;如說“這個人可婁”,就是說“這個人狗狗鬆鬆”,意思對這人要小心點兒;廚師若要大便了,說成“吊橋”,小便說成“碎呼碎呼兒”,據說這是為避開主人的刁難和趨吉避凶。還有什麼祭灶吃會,拜師儀式,茶館人市(勞務),都有成套的幫規行話,簡直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由於缺少文字記載,早已鮮為人知。

(參見唐濟泉:《老北京的大棚廚子》,徐昌義編:《名家談吃》,第285~286頁,成都出版社,1996)

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老北京飯館曾流行哪些'行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