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胎息術是怎樣的

養生 道教 周幽王 彭祖 角聲孤起 角聲孤起 2017-10-01

道教有很多養生功法,胎息術是其中之一,《太經調氣經》中記載;““胎息者, 如嬰兒在母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骨細筋柔,握固守一。”可以看出,胎息是一種調節氣息的方法,是模擬嬰兒的一種呼吸方法。道教認為,達到了胎息的功夫,便能返老還童,跳出生死。

道家的胎息術是怎樣的

據古人記載,最早會胎息的似乎是彭祖,《神仙傳》中說他;“常閉氣內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這裡的內息指的就是胎息,大約在周幽王時期的異人章震記載;“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伸之不直,百日、數十日,乃復起。”一旦閉氣,別人推舉不動,屈伸不了,可以持續百日之久。漢代之後,唐宋時期,胎息流傳更廣,唐宣宗時期,杭州有位道人叫馬湘,“醉於湖州,墮云溪,經日而出,衣不溼,坐於水上。 ”掉到水裡好幾天,不僅沒有淹死,還浮在水面,沉不下去。

道家的胎息術是怎樣的

當然,這些記載有不少傳說色彩較濃厚,但證明胎息術的確得到了不少的流傳與應用。

那麼,胎息是怎麼運作的呢?《胎息雜訣》說,“胎息之妙,切在無思無慮,體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脈暢,關節通矣。”這應該就是胎息功在意念上的要訣。

具體怎樣做呢?《胎息精微論》,說得很具體,在子時(23.00—1.00)開始調息咽津,一呼一吸成為一息,每6、7息咽津1次,咽津時如果有水流過坎陷之處所發出的響聲就是氣通的徵兆,此時,徐徐用意將將他導入氣海(肚臍下面的穴位),想象清氣逐漸凝結為胎,濁氣從手、足、毛髮散出。早先掌握不好,可以循序漸進。如果堅持每日修習,就能使關節開通,毛髮舒展,氣息自來。據說到了這一境界,鼻口的呼吸自然會被毛髮、皮膚之呼吸說代替。

道家的胎息術是怎樣的

胎息,是道教修習者為了養生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呼吸調節之術,或許真有神奇的功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