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切洋蔥這麼辣眼睛?|吃喝的科學

洋蔥 蔬菜 烹飪技巧 克羅斯比 賽先生 2017-04-30

——科學能吃嗎?好吃嗎?

——當然!

從今天起,《賽先生》“親自下廚”,與蓋伊·克羅斯比博士一起,為中國讀者奉上“吃喝的科學”專欄,向你介紹“好吃”的科學。蓋伊·克羅斯比博士是美國認證食品科學家、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兼職副教授,也是《美味廚房大考驗》的科學編輯。洋蔥為什麼辣眼睛?麵條下鍋後為什麼會變軟?答案全都在這裡!

科學“能吃”,也很“好吃”!


撰文 蓋伊·克羅斯比

翻譯 BiotinQ

編輯 韓琨

為什麼切洋蔥這麼辣眼睛?|吃喝的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洋蔥因為它鮮美的滋味在全世界的廚房裡都佔有一席之地。它的加入往往會令蔬菜和肉類都增色不少。但是,一個完整的洋蔥其實是無味的。它和很多蔬菜一樣,只有在經過切割或者烹煮之後才會散發出刺激性氣味。

當洋蔥細胞受損破裂時,一種叫蒜氨酸酶的活性物質被釋放出來。蒜氨酸酶一旦接觸到無味的異蒜氨酸,就把它催化生成很不穩定的1-丙烯基次磺酸,隨即被快速轉化成硫代亞磺酸脂和硫代磺酸鹽。這兩種物質就是生洋蔥刺激性氣味的來源[1]。整個過程在室溫下只需要不到30秒的時間。除此之外,一種叫LF合成酶的物質同時可以很快地把丙烯基次磺酸催化成一種叫丙硫醛-S-氧化物的催淚素(簡稱PSO),瀰漫在空氣裡的PSO使我們流淚,也是造成生洋蔥辛辣味道的原因[2]

當然,實際情況比上述解釋要複雜一些。事實上,從異蒜氨酸(isoalliin)轉化而來的硫代亞磺酸脂和硫代磺酸鹽有很多種,它們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構,統稱為異構體。異蒜氨酸是由一種叫做半胱氨酸的氨基酸合成的。如大家所知,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原料。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則是為數不多的幾種含硫的氨基酸。基本上,洋蔥裡所有的具有香味和催淚作用的物質都含有硫元素。

那麼,洋蔥氣味的強烈程度,與什麼有關呢?這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洋蔥的種類(也叫做栽培品種)以及土壤中的含硫量。世界上的洋蔥有上百種,但是大致可分為兩類:溫和型的春季洋蔥和較為辛辣的儲藏型洋蔥。春季洋蔥在秋天栽培,來年早春收穫。儲藏型洋蔥一般在春天栽種,同年夏末或者初秋收穫。相比之下,前者的味道更為甜美也比較溫和,但後者更易保存,能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存上數月不變壞,春季洋蔥的可儲存時間較短,而且最好是保存在冰箱裡。

作為環境影響食物味道的絕佳例子,同品種洋蔥在味道上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栽培土壤中硫含量的高低[3]。硫以硫酸鹽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硫酸鹽被洋蔥的根吸收,參與生成了含有硫元素的氨基酸(如半胱氨酸),後者則是合成硫代亞磺酸脂和硫代磺酸鹽的原料。洋蔥的辛辣度和土壤中的硫含量具有直接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硫含量高的土壤中長出來的洋蔥肯定比較辛辣,硫含量低的土地培育出來的洋蔥則更加味甜,例如《1986年Vidalia洋蔥條例》(the Vidalia Onion Act of 1986)就規定,Vidalia溫和型洋蔥只能生長於土地硫含量低的美國喬治亞東南地區。不過,Vidalia洋蔥的基因本身天生也有溫和型的傾向,即使是在硫含量高的土壤裡栽培,Vidalia洋蔥也更易成為含糖量高但辛辣度較低的品種。

溫和型洋蔥的含糖量比儲藏型要高18%左右,這使得前者比後者嚐起來稍稍甜一些。洋蔥裡的甜素來源主要是可食用糖,如葡萄糖、果糖,還有蔗糖。有意思的是,春季洋蔥含有更多的果糖,儲藏洋蔥裡的蔗糖含量則更高些。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5倍,所以,春季洋蔥吃起來比儲藏洋蔥甜得多[4]

綜上所述,我們就瞭解了為什麼生洋蔥具有辛辣刺激的口感,但是煮熟的洋蔥卻變得溫和、味甜,甚至有點類似肉質的口味。

為什麼切洋蔥這麼辣眼睛?|吃喝的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有研究發現,烹煮過程可以使催淚素PSO轉化成一種叫3-巰基-2-甲基戊醇的物質,簡稱MMP[5]。MMP的口感很像肉湯。使用食品加工工具(如攪拌機)比簡單的切割能使洋蔥產生更多的PSO。從PSO轉化成MMP只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而非酶催化反應,MMP的生成速度並沒有PSO的生成速度快,所以,較長時間的烹煮可以增加洋蔥類似肉質的口感。另外,MMP溶於水,所以烹煮時加點水的話,洋蔥便可釋放更多的MMP。

總的來說,把洋蔥切碎,在熱油裡烹製,然後加水熬煮,可以大幅度提高它的口感,也就難怪人們愛把洋蔥加入葷菜中作為輔料啦。

註釋:

[1] McGorrin, R. J., “The Significance of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in Food Flavors”, Chapter 1 in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in Food”, Qiam, M., et al, ed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

[2] Hort Science 2002; 37(3): 567-570

[3] J. Amer. Hort. Sci. 1995; 120(6): 1075-1081, Hort Science 2002; 37(1): 118-121)

[4]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5383-5390

[5]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2797- 2802

本文來自於“GUY CROSBY: The Cooking Science Guy”,《賽先生》經授權翻譯轉載。

原文鏈接:

http://www.cookingscienceguy.com/pages/wp-content/uploads/2012/07/The-Science-of-Onion-Flavor.pdf


《賽先生》第六輪選題發佈,期待你來創作!

1. 傅立葉變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

2. 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究竟有多難?

3. 科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的?

4. 如果又有小行星撞地球,我們該怎麼辦?

5. 我們離人造大腦還有多遠?

6. 能熬夜這件事,是基因決定的嗎?

7. 聽古典音樂真的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嗎?

8. 計算機是如何識別人臉的?

如果以上有你感興趣的選題,請迅速跟“小賽”(微信id:saixiansheng2017)微信聯繫,也歡迎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進一步溝通!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