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在漫長的歲月裡,莽莽武陵山脈隔絕了湘西與外界的溝通,蝸居其中的山民恪守著古老的生活準則,巫儺盛行,以各種儀軌表達著封閉世界裡對自然的敬畏,自然也回饋給山 民最天然的食物和環境。

取植物而得油脂,在這裡就非常自然。根據調查研究,湘西州內遍佈油脂植物,物種組成複雜,全州共分佈有95科、244屬、464 種,佔全國油脂植物總類的47.64%,幾乎成為一個天然的植物油庫。目前已無法考證到湘西先民何時開始利用植物獲得油脂,但可以想象人們獲得那琥珀一般的液體時的興奮,與動物脂肪的膏狀不同,植物油脂的琥珀色,天然就讓人有親切感。

將油脂植物的果實採摘,經過晾晒、剝 殼、烘烤,再將烘烤後的油籽倒入環形的碾槽內,利用水力或者牲畜拉著大石磙,圍著碾槽不停轉圈,將油籽碾壓成粉末,倒進一個大型的甑子裡面開始蒸,待蒸到適當的溼度、香味也特別濃厚後,便開始做餅,用準備好的稻草、鐵圈細緻地把粉末壓牢,先是用腳踩緊,再用稻草裹住,使之成型。餅做好後,就可以放進由幾米高的大樹根做成的油榨肚中,大概放置十多個餅之後,再在開口處加上木楔子,讓油餅均勻受力。

一切就緒後,師傅們鉚足了勁,緊攥著繩子,俯身、後退、蹬地,齊喊一聲“嘿”, 木撞杆攜帶著師傅的重量落下向行楔擊去,“轟!”行楔即慢慢地向油倉嵌入。如此反覆,一滴滴的香油從榨床沁出,香氣四溢,飄香數裡。隨著撞杆的撞擊,楔子一點點吃緊,工人一次又一次地更換楔子,那油餅便一點點變薄,直到被榨乾……

這樣的法子可基本保持不變,但裡面的內容可變,湘西的菜籽油、茶油、桐油,左右都是如此而得。

菜籽油: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

每年立春過後不久,南風徐來,吹開遍野黃花,湘西人就知道,榨菜籽油的時候到了。

油菜是湘西最重要的油料作物,這裡的氣候、地貌都很適合種植油菜,經過一番等待,穀雨之後,便到了梁元帝所謂“三月桃 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的時刻,新油榨成,用來烹調土家族和苗族的特色食物,正是錦上添花。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攝影:尹忠

因境內溼潤多雨,湘西的食物取“酸辣”為主調,湘西的辣已經完全溶入菜中,浸透到湘西人的骨子裡去了,往往是一碗菜裡半碗辣椒。雖然菜油本身味道比較重,但是一旦和刺激的辣味相遇,就能碰撞出最奇妙的化學反應,幾乎有一種天雷勾地火的宿命感,彷彿唯有湘西產的菜籽油,才能配得上湘西那蝕骨的辣。譬如炒鴨,取本地土鴨一隻,配以辣椒、八角、桂皮、花椒等,用純正菜籽油爆炒方能出味,辣中又略帶些許麻,十分爽口。

這琥珀色的油在當地人眼裡,除了食用,還有其他的功用。小時候我倘若不小心被燙傷,外婆總會拿出一點菜籽油抹在傷口處,她和其他的老人一樣,堅信這種來源於土地的油脂能和大地保護人一樣,仔細地呵護弱小晚輩身上的任何一處傷口。

茶油: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

《山海經》曾雲:“員木,南方油食也。” “員木”即油茶樹。

油茶金貴,只生長在南方的丘陵山區,數量極少,歷史上曾是“皇封御膳”用油。其油性穩定、色清味香、營養豐富,油質好,且耐儲藏,不易酸敗變質,品質優於橄欖油。李商隱曾在品嚐茶油之後感喟道:“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

茶油和湘西名產臘肉還有一道緣分。如果欲將臘肉長期貯藏,最好是將其淹沒在茶油壇內,可保永不變質。茶油與山珍“大牛”牛肝菌也可比肩起舞。湘西食菌的最高境界是茶油與牛肝菌合作而得的菌油。將鮮菌陰乾,放入茶油中用文火慢慢煎,漸漸將鮮菌中的水分榨乾而不焦煳,然後將菌油倒入罐中貯存,吃麵條或米粉時,澆上一勺菌油,其鮮香繞樑三日而不絕。

油茶在湘西並不少見,有時候房前屋後也會有一些油茶樹,秋天的時候開出一朵朵白色的花,及至花落,也是完整落地,絕不含糊。油茶果倒是有些粗糙,表皮活像長滿了麻子。榨油之後留下的油餅,湘西人叫作“茶枯”,聞著有一股奇異的澀味,其貌不揚。但即便是這樣的殘渣,也被湘西人用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少女把它搗碎了洗頭髮,頭髮又黑又順;漁民把它放到水裡“鬧魚”,據說捕到的魚肉質還會帶著點油香。而金貴的茶油本身,除了食用,湘西土家族的女子還會用來擦拭身體,這樣保養下來,身體會有淡淡香味,還會使皮膚富有彈性。

桐油:一船桐油下,十船白銀回

與菜油、茶油不同,桐油不可食用,主要用來製作防水漆,問世之初尤多應用在木船上,船體、船具,都得用桐油細細粉刷,以作防水、防腐之用;也有大量塗抹於木器之上,以免水汽入侵;更有用來製造油布、油 紙、油簍,甚至還有製造成書寫的墨水、燃燈的燃料等。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攝影:田薇

油桐是我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齊民四術》對油桐的特性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桐子,古名椅桐、白桐、泡桐、荏桐,材中樂器,子取榨油。樹以梧桐而小,葉更大。子形如柿,先花後葉,月令所謂桐始花即此。宜朝陽高歌之地,耐旱易長。子生者,一年三四尺。根分者,一年五、七尺。九、十月收子。正月耕地種如榆,明年即收利。”

桐油不能入口,卻極大地影響了湘西人的口糧——它曾一度左右了湘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桐油貿易盛極一時的年代,湘西多地因它富裕,山民因它過上了好日子。

榨油的老工藝

傳統的手工榨油坊由雙灶臺、碾盤、榨槽木和懸空的油錘組成。榨油坊一般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綠樹掩映的小溪岸邊。一般每年農曆四月底開始榨油。手工錘榨油的工藝大致可以分炒幹、碾粉、蒸粉、做餅、入榨、出榨、入缸等七個步驟。用此法榨出的油與機械壓榨的油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香氣沉鬱、顏色金黃,並且熱度低,桶底沒有渣滓沉澱,可擱置的時間也比機榨油要長。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茶油果經過晾晒、剝殼後得到的茶籽進入榨油的第一道工序“烘烤”。烘烤後的茶籽倒入環形槽內,由一頭牛拉動石磙不停碾壓,當地人稱之為“牛趕碾”。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碾碎的茶籽要倒入鐵鍋進行蒸煮,使其油性物滲出。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蒸煮好的茶籽粉用稻草進行包捆,在稻草的底下墊有一個鐵環,用於固定成型後的油餅。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包紮好的茶餅須放在榨肚內,上加木楔,使茶餅受力均勻。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油榨師手握繩子,後退、仰身、猛衝,口中長嘯,錘楔崩擊,大地為之震動。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撞擊十來次後,亮晶晶的茶油就從木榨肚內流了出來。

在湘西佔有全國47%的寶貝是什麼?

分工有序、技藝嫻熟的榨油師。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田薇。攝影:張謹 等。插畫:文一。內容來自:《地道風物.湘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