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上海迎來第一輪高溫天的日子,十多個老饕突然在同一天裡恭喜徐秉華:哎喲不得了,你的麵店哪能入圍2019必吃榜了?徐秉華很懵圈,等他打開大眾點評,看到自己商戶下高懸的標籤,發現全上海幾千家麵店只有五家入圍時,這個86年的小夥子笑嘻嘻比出一個“剪刀手”,一臉的滿足與興奮。

說起來,這家名為“滬西老弄堂麵館”的麵店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它開在定西路的一條小弄堂裡,室內不足50平方米,下雨的時候,院裡的座位還要用雨布來遮。它的店齡也不長,開業至今不到3年,老闆還是個85後,怎麼偏偏就能“千里挑一”?

這個答案,在吃到第一口面時便豁然開朗。每一碗麵,不僅傳承著老底子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更有著年輕一代接班人的思考與創新。

“我不是一個商人,我的職責是做一碗讓上海人驕傲的面。”徐秉華這樣形容自己的理想與奮鬥。繁華大氣的上海,有這樣一批駐守匠心的小店,是一種幸福。

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是新店,也是老店

雖說滬西老弄堂麵館是2017年初才開業的“新人”,但這家小店著實有一段“歷史”——它的前身,是虹口區的手推車上的小麵攤,攤主是徐秉華的奶奶。

徐秉華從小是在麵攤裡“泡大”的,他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環境:三張桌子勉強拼成一個小攤位,旁邊就是個垃圾桶,廚房也不能叫廚房。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麵攤生意興隆,街坊裡的人們坐下來點一碗麵,閒話家常,待到碗底朝上,印著一臉幸福。在徐秉華的記憶裡,關於老上海面條的味道,在那時悄然定格。

時光一晃成往昔,麵攤從1981年起一做就是30年,奶奶也逐漸老去。2010年,老街坊拆遷,全家人開了一個會,第二代的兄弟姐妹們一致決定,關店。

沒有人想到,奶奶的那碗麵在七年之後被第三代的兩個孩子重新“接管”。在滬西老弄堂麵館的菜單裡,面的選擇不算豐富,絕大多數味道都來自奶奶的手藝與特色——鹹菜毛豆肉絲麵、洋山芋榨菜肉絲麵、芹菜牛肉豆腐乾面……這些老底子的面澆頭,如今在普通麵館已經很難找到,卻留存著一代人的記憶。

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上海老味道的面,究竟有哪些講究?徐秉華說,一碗麵有三部分組成,麵條、澆頭、湯底。蘇州麵館看重各自的質量。而上海老味道的面,不僅麵條、澆頭、湯底都很講究,而且更講究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口感。聊起美食,徐秉華不由自主滔滔不絕:很多食客都以為上海的面有“濃油赤醬”的特色,其實這是誤解,不紅燒的澆頭不會放很多糖,味道很清爽,即使濃油赤醬,也不宜過濃,否則就吃不出食物本身的味道了。

是傳承,更是創新

滬西老弄堂麵館開業前,麵館樓上老阿姨苦口婆心勸退過徐秉華:這個地方生意伐好額,這些年開過六七家店,只有一家店活過半年。徐秉華沒聽進去,他和弟弟楊宇慧在全家人的反對聲中,用全部積蓄開出了麵館。

兩年過去,如今它和旁邊的“網紅”奶茶店並稱定西路“排隊雙雄”,硬生生把一個低人氣地段變成了食客聚集地。小店一天能供應500碗麵,為了保證食材和用料,每種面都有限量,小店晚上8點半關門,一般到了晚上7點,基本所有的面都已售罄。

除了傳承奶奶的手藝,徐秉華最得意的還屬兩碗“創新面”。一碗海鮮麵出品於2017年底,用的是鮑魚、蛤蜊、蟶子等新鮮食材,湯底則用海鮮和時蔬慢慢熬煮,能吃出上海人的精緻;一碗豬肝麵誕生於去年底,別家都用豬肝與青椒相佐,小店裡則創新地採用豬肝、香菇和蛤蜊入味,別有洞天。這兩碗麵,徐秉華和楊宇慧都研發了一個多月,把80後對於上海和海派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其中。至於很多人建議的蟹黃、鹹蛋黃等“網紅元素”,統統被否定了,徐秉華說,那些追逐網紅的“捷徑”,他不想做。

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但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背後的理念與匠心相似。小店雖小,這裡的員工卻多達20多人,其中前廳只有5、6人,剩下的都在廚房。徐秉華對於每一道工序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規定。有時候,出鍋的辣肉不符合要求,就會整鍋倒掉。他也會在入夜時瀏覽大眾點評上的留言,今天的面是鹹了還是淡了,每一個用戶的建議都仔細回覆。他始終認為,顧客在這裡吃到的每一碗麵,都應該能夠代表上海的水準。

堅守匠心,也傳遞品格

走進滬西老弄堂麵館,最大的感受是食客與餐廳之間的互動。“歡迎到我們家的麵館吃飯”是徐秉華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話,但第二句話可能就開始閒聊家常。同樣是服務,這裡沒有連鎖餐廳那樣規範十足卻若即若離的問候,有的是老上海氣息的那種家長裡短。“作為一家小店,我們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卸下所有偽裝,也沒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朋友一樣溫暖陪伴。”徐秉華說。

小商戶的堅守不易,經營還在其次,最不易的是堅守如一品格。徐秉華喜歡AC米蘭隊,把“圓桌騎士精神”也植入小店,代表了團結、互助、堅持,從開店第一天開始,他和員工們都在尋求這種觀念認同。麵館是上海美食文化的代表,恰恰是麵館這種載體,讓徐秉華找到了存在感和使命感,“上海老式的東西越來越少,一些東西需要被保留和被堅持,上一代人已經老去,我們下一代人要把這件事堅持下來。”

來自大眾點評美團點評的數據顯示,2019年必吃榜入圍名單出爐後一週,上海本地的5家麵館日均頁面瀏覽量增長39.22%,日均收藏增長72.19%。其中,滬西老弄堂麵館日均頁面瀏覽量增長69.8%,日均PV增長79.4%,日均收藏增長211.56%。

吃貨注意!上海5家小麵館入圍“必吃榜”,這家小店開業不到3年,吃一口你就知道入圍原因了

關注的人多了,徐秉華也覺得開心。他尤其喜歡看到80後、90後帶著孩子來吃麵,餐飲是一種表達方式,需要時間來積累和傳遞文化,“這家店,是我們80後記憶中的上海味道,我希望10後的孩子們,能在記憶裡留下這種味道,等他們慢慢長大,再告訴他們的孩子。”

“親民和本地特色,是必吃榜的兩大關鍵詞。挖掘有屬地感染力的小店,也是平臺的職責。”大眾點評美團點評必吃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全國餐飲發展情況來看,廣大食客對於打卡接地氣的小店的需求日益增長。數據顯示,“必吃榜”中人均60元以下的小店佔比,從2017年上榜商戶中的8%增長到2019年入圍商戶中的18%,保持傳統風味和文化屬性的小店已成為一種潮流的象徵,更是異地“打卡”的趨勢。

如今,滬西老弄堂麵館的第二家店已經進入裝修階段,這一次,店址選在了廣東路上。徐秉華說,他希望把小店開到一個遊客更多的地方,讓更多遊客有機會吃到代表著上海品質的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