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出國,福建人的命運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出國,福建人的命運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林先生介紹自己的出身“很一般”,小時候父母離了婚,他在沿海的農村由做農工的爺爺奶奶養大的。至於當初的赴日理由,他解釋說這是作為一個福建人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尤其是在十年之前,福建人都會出國打工,打工目的地按各地區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家鄉福清去日本的多,而長樂(福州市)的人一般去美國賺錢。包括日本,很多國家的留學最低學歷是高中,所以我們那時候去高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上大學,而是出國。可能並不是所有,但若有十個人,七八個人就想出國。所以我那年高中一畢業,先在卡拉 OK 店打工四五個月,白天上補習班學日語,下課就去打工,賺點留學費用。”

當時的赴日留學費用、包括第一年的學費大約 25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元),光靠打工根本不夠的,林先生向親戚借了一筆才能出國。而這筆錢他在日本開始工作後還清了。林先生回憶道,“雖然現在的生活不簡單,但當時確實很辛苦。”

“我來日本是 2008 年,剛開始在橫濱的語言學校學了一年半的日語。然後到東京,上了兩個專門, 一個是旅遊方面,因為我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好找,所以又去學了商務。其實我畢業(旅遊專業)之後沒多久東京奧運批下來,那之後旅遊方面的就業情況很旺。不過學商務也挺好,本來就是為了就職,學了經營和簿記,之後開始覺得好像賺錢、做買賣很好玩。所以畢業之後一直想自己做點事。”

但林先生畢業後沒有馬上去創業,先在日本的 IT 公司上班一年,任職於軟件銷售和口譯。這一年裡他非常忙碌,白天上班、其餘的時間在中華料理店打工,後半年就開始找地方開店。

“其實我蠻想在東京開的,比如在池袋(位於東京都豐島區)、田端(東京都北區),在日暮裡(東京都荒川區)也找過,找了幾個月都沒找著。我當時沒錢,其實現在也沒有錢,而那時候四五百萬(日元)的資金在東京算很少的,一般都不夠。然後因為發現西川口的房租便宜,店也比較小,我當時雖然上過班,但經驗不夠多麼,選西川口風險比較小。之前都沒來過西川口,所以我在這裡開業的時候對這塊地很不熟悉。”

林先生在 2015 年在西川口開了店,而剛開始的時候的店名和菜單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就是一家在日本常見的居酒屋。

“當時的想法比較單純,一杯‘撒瓦’(=酸味氣泡酒)和一兩道小菜,人均消費 1000 日元那種店。但發現不行。有一天,我在這裡從中午十二點站到凌晨一點,一個客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就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剛好第二天是一箇中國的節日,見了中國朋友,他給我借了做海蠣餅專用的勺子,我就炸了幾個海蠣餅。結果還行,然後第三天就開始賣。雖然那時候味道不怎麼樣,但因為大家覺得新鮮麼,慢慢開始有了生意,我也每天研究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海蠣餅賣得比那些居酒屋原來就有的串燒多。開業第二個月我就開始想專心做海蠣餅,剛好我老婆也(從家鄉)過來,她開始捏番薯丸。就這樣,福建的菜慢慢增加,開業半年之後居酒屋的菜單都沒有了。那時候沒錢換牌子,但提供的菜都變成福建菜了。”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出國,福建人的命運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林先生介紹自己的出身“很一般”,小時候父母離了婚,他在沿海的農村由做農工的爺爺奶奶養大的。至於當初的赴日理由,他解釋說這是作為一個福建人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尤其是在十年之前,福建人都會出國打工,打工目的地按各地區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家鄉福清去日本的多,而長樂(福州市)的人一般去美國賺錢。包括日本,很多國家的留學最低學歷是高中,所以我們那時候去高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上大學,而是出國。可能並不是所有,但若有十個人,七八個人就想出國。所以我那年高中一畢業,先在卡拉 OK 店打工四五個月,白天上補習班學日語,下課就去打工,賺點留學費用。”

當時的赴日留學費用、包括第一年的學費大約 25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元),光靠打工根本不夠的,林先生向親戚借了一筆才能出國。而這筆錢他在日本開始工作後還清了。林先生回憶道,“雖然現在的生活不簡單,但當時確實很辛苦。”

“我來日本是 2008 年,剛開始在橫濱的語言學校學了一年半的日語。然後到東京,上了兩個專門, 一個是旅遊方面,因為我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好找,所以又去學了商務。其實我畢業(旅遊專業)之後沒多久東京奧運批下來,那之後旅遊方面的就業情況很旺。不過學商務也挺好,本來就是為了就職,學了經營和簿記,之後開始覺得好像賺錢、做買賣很好玩。所以畢業之後一直想自己做點事。”

但林先生畢業後沒有馬上去創業,先在日本的 IT 公司上班一年,任職於軟件銷售和口譯。這一年裡他非常忙碌,白天上班、其餘的時間在中華料理店打工,後半年就開始找地方開店。

“其實我蠻想在東京開的,比如在池袋(位於東京都豐島區)、田端(東京都北區),在日暮裡(東京都荒川區)也找過,找了幾個月都沒找著。我當時沒錢,其實現在也沒有錢,而那時候四五百萬(日元)的資金在東京算很少的,一般都不夠。然後因為發現西川口的房租便宜,店也比較小,我當時雖然上過班,但經驗不夠多麼,選西川口風險比較小。之前都沒來過西川口,所以我在這裡開業的時候對這塊地很不熟悉。”

林先生在 2015 年在西川口開了店,而剛開始的時候的店名和菜單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就是一家在日本常見的居酒屋。

“當時的想法比較單純,一杯‘撒瓦’(=酸味氣泡酒)和一兩道小菜,人均消費 1000 日元那種店。但發現不行。有一天,我在這裡從中午十二點站到凌晨一點,一個客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就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剛好第二天是一箇中國的節日,見了中國朋友,他給我借了做海蠣餅專用的勺子,我就炸了幾個海蠣餅。結果還行,然後第三天就開始賣。雖然那時候味道不怎麼樣,但因為大家覺得新鮮麼,慢慢開始有了生意,我也每天研究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海蠣餅賣得比那些居酒屋原來就有的串燒多。開業第二個月我就開始想專心做海蠣餅,剛好我老婆也(從家鄉)過來,她開始捏番薯丸。就這樣,福建的菜慢慢增加,開業半年之後居酒屋的菜單都沒有了。那時候沒錢換牌子,但提供的菜都變成福建菜了。”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出國,福建人的命運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林先生介紹自己的出身“很一般”,小時候父母離了婚,他在沿海的農村由做農工的爺爺奶奶養大的。至於當初的赴日理由,他解釋說這是作為一個福建人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尤其是在十年之前,福建人都會出國打工,打工目的地按各地區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家鄉福清去日本的多,而長樂(福州市)的人一般去美國賺錢。包括日本,很多國家的留學最低學歷是高中,所以我們那時候去高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上大學,而是出國。可能並不是所有,但若有十個人,七八個人就想出國。所以我那年高中一畢業,先在卡拉 OK 店打工四五個月,白天上補習班學日語,下課就去打工,賺點留學費用。”

當時的赴日留學費用、包括第一年的學費大約 25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元),光靠打工根本不夠的,林先生向親戚借了一筆才能出國。而這筆錢他在日本開始工作後還清了。林先生回憶道,“雖然現在的生活不簡單,但當時確實很辛苦。”

“我來日本是 2008 年,剛開始在橫濱的語言學校學了一年半的日語。然後到東京,上了兩個專門, 一個是旅遊方面,因為我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好找,所以又去學了商務。其實我畢業(旅遊專業)之後沒多久東京奧運批下來,那之後旅遊方面的就業情況很旺。不過學商務也挺好,本來就是為了就職,學了經營和簿記,之後開始覺得好像賺錢、做買賣很好玩。所以畢業之後一直想自己做點事。”

但林先生畢業後沒有馬上去創業,先在日本的 IT 公司上班一年,任職於軟件銷售和口譯。這一年裡他非常忙碌,白天上班、其餘的時間在中華料理店打工,後半年就開始找地方開店。

“其實我蠻想在東京開的,比如在池袋(位於東京都豐島區)、田端(東京都北區),在日暮裡(東京都荒川區)也找過,找了幾個月都沒找著。我當時沒錢,其實現在也沒有錢,而那時候四五百萬(日元)的資金在東京算很少的,一般都不夠。然後因為發現西川口的房租便宜,店也比較小,我當時雖然上過班,但經驗不夠多麼,選西川口風險比較小。之前都沒來過西川口,所以我在這裡開業的時候對這塊地很不熟悉。”

林先生在 2015 年在西川口開了店,而剛開始的時候的店名和菜單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就是一家在日本常見的居酒屋。

“當時的想法比較單純,一杯‘撒瓦’(=酸味氣泡酒)和一兩道小菜,人均消費 1000 日元那種店。但發現不行。有一天,我在這裡從中午十二點站到凌晨一點,一個客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就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剛好第二天是一箇中國的節日,見了中國朋友,他給我借了做海蠣餅專用的勺子,我就炸了幾個海蠣餅。結果還行,然後第三天就開始賣。雖然那時候味道不怎麼樣,但因為大家覺得新鮮麼,慢慢開始有了生意,我也每天研究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海蠣餅賣得比那些居酒屋原來就有的串燒多。開業第二個月我就開始想專心做海蠣餅,剛好我老婆也(從家鄉)過來,她開始捏番薯丸。就這樣,福建的菜慢慢增加,開業半年之後居酒屋的菜單都沒有了。那時候沒錢換牌子,但提供的菜都變成福建菜了。”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感覺是吃了一個巨大的海鮮炸餃子,帶有來自大海的味道,美味極了。”

在網上,日本顧客對福記的海蠣餅紛紛點贊。據林先生介紹,中國客人的反應也很積極:“現在的中國,技術很發達,生活更加快捷、方便許多,但可能因為如此很多小時候的味道都吃不到了。有些中國客人來這裡,就說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而且這在家鄉已經找不到了。在福清現在也有賣海蠣餅,也挺便宜的,才兩三塊錢,但很多海蠣餅沒有加海蠣,都是蔬菜。我們的海蠣餅,有時候到週末可以賣出一百個。”

曾經是為了迎合日本當地口味而開了居酒屋,而林先生卻發現受日本人歡迎的是家鄉的小吃,他從此受到鼓勵,又奮發起來。“我們對這些小吃多多少少有回憶,比如海蠣餅和炸光餅[3],這是我小時候吃過最多的東西。上小學的時候通常起得太晚、沒時間吃早餐,那麼小學的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中間的休息時間比較多,有十五分鐘,我們都跑到校門,在門口附近有幾個攤子賣小吃。可能吃一個海蠣餅不夠,加一個炸光餅剛剛好,現在想想也挺懷念的。所以現在我的店裡也有海蠣餅和炸光餅的套餐。可能日本客人看到這個組合沒感覺,但我們福建人肯定能懂,那就是小時候的味道。我猜,這種感覺和日本人對章魚燒的感情有點相似吧,章魚燒也一般不是在家裡吃的,而是在外面把熱乎乎的吃一吃,這樣才有感覺。”

“以前我們的顧客幾乎都是中國人,現在日本客人也多起來了、佔四成。也開始了外賣,我們不收配送費,(西川口站)西口訂單總額 1500 日元以上、東口 2000 日元以上,川口站和蕨站那些三公里以內 3000 元以上就可以免費配送。蕨站那裡有芝園團地,但那邊住的人多、賣原材料的地方也多,但餐館或娛樂的地方就比較少。所以大家想吃東西還是出來西川口。”

“我是知道西川口曾經是個紅燈區,但我們中國人都不在乎這些。房租便宜、生活方便就行。我們一家人現在都住西川口,生活上沒有遇到過問題。但若要展開分店,我還是想找其他地方。比如去年我在新小巖(東京都葛飾區)開了店,也是提供福建菜的,但現在已經關了。主要原因不是沒有客人,而是我的原因,那家店是開了之後才找人,我得一邊做東西一邊教人怎麼做,我的時間不夠了,太累了。現在還想開新店,但我打算先要培養廚師可以做海蠣餅和其他菜的。”

現在在網上用日文搜索“海蠣餅”一詞,不少信息與福記相關的,雖然信息量並沒有讓人驚歎的水平,但能看出福記和海蠣餅的認知度在提升。

“說白,海蠣餅的做法是蠻簡單的,我剛跟你說過嘛,我試做的第一天就能做出來。地瓜澱粉加水、加調料,一起攪拌均勻,在湯勺模具在鍋裡預熱後,將一小勺澱粉漿鋪在模具底部,中間放上海蠣、肉丁、海苔和蔬菜,油炸到金黃色就可以。誰都能做,但要做好吃的就比較難。比如皮的厚度、放海蠣的位置、油炸的時間和火候、炸出來的顏色等等,就像日本的章魚燒,用的材料可能都一樣,但每一家、每一個人做出來的味道會不一樣。所以我並沒有要增加太多菜式,可能未來加幾種,比如海蠣湯、燉湯、雞爪等,但我也明白作為一家餐廳並不是菜越多越好。我認為還是現有的幾種菜做好比較重要。”

“到兩三年前,西川口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如果在東京開店,你會做吃但不會講日語,那就不行。因為客人主要是日本人。你會講但做的東西不好吃,也不行。那在西川口,你會做好吃的但不會講日語,是可以的,因為客人都是中國人。不過現在這樣就不行了,因為打個比方,三年前這裡有三家餐廳和十個客人,每一家差不多能有三個客人。現在客流不怎麼變,但店變成十家,那每一家只有一個客人。我的店就是如此,相信別的店也有同樣問題。以前我在日本不怎麼宣傳,因為我們福州人沒有想到海蠣餅可以在日本賣出去,以為這不合日本人的口味,也認為他們不會懂我們的口味。但後來發現還是需要(向日本人)傳播信息,因為日本人會喜歡我們的(福州菜),日本雜誌都介紹過我的店。所以我現在多看書或電視,學習營銷方面的知識,因為哪怕東西好,但如果方法缺欠就傳不開。像現在很流行的韓國小吃、拉絲芝士熱狗棒,我明白那個東西好玩、拍照起來好看,但這後面肯定有個 know-how(=技術訣竅)。若這知識把握好,不做海蠣餅而做其他東西也可以流行起來。”

林先生最近和附近的一家自釀啤酒吧“GROW BREW HOUSE”合作,該酒吧的客人可以自帶福記的小吃在酒吧裡喝酒。

“因為我今年要參加西川口的‘B 級美食[4]活動’,那家酒吧的老闆是準備活動的時候認識的。不過目前來講,我認識的日本人還不算很多,因為我比較會害羞,拉開別家的店門、和裡面的老闆打招呼,這我不太會。以後慢慢認識吧。中國人的店也不太認識,比如附近的一家,之前的話碰到就會點頭打招呼,但有一次我回福建一個月,學習做三角糕,回到西川口就發現他們開始賣海蠣餅。會有這種情況。後來他們也不賣了,因為還是我們做得比較正宗。”

本次系列採訪中我發現,受訪的店主們幾乎沒有具體的回國計劃,有的店主出國多年,感覺跟不上中國和當地朋友們的變化。對此林先生也表示同感:

“我偶爾回國跟朋友們見面,他們的價值觀和我已經有一點不一樣了。還有現在的中國社會,還是成功不成功的標準比較單一,你成功了、賺錢了,大家會尊重你,但經濟上沒能呈現出成果,很快就被淹沒在社會波浪裡。所以大家很焦慮,心情沒辦法安穩下來。日本還是有點不一樣,你只要付出努力,會有人會關注你,慢一點沒關係,心情比較穩定。但在日本說及福建,大部分的人想到的就是三得利烏龍茶的電視廣告,除此外絞盡腦汁都不會想出一個福建小吃的名字。不像其他地方,比如說及四川菜,日本人都知道那裡有麻婆豆腐。北京有烤鴨,上海有螃蟹,他們都知道。但福建菜,大家還真不知道有什麼好吃的。所以希望通過我們的店讓日本人認識到福建菜。在日本說及福建,他們都會想到海蠣餅,這是我的目標。若在日本的事業能有成功,那我有點想回去中國做點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嘛。若能夠實現這個夢想,那我的人生算是成功的啦。”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位於埼玉縣南部有一個地方叫“西川口(Nishi Kawaguchi)”,這曾經與“紅燈區”劃等號的地方近年悄然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這一帶似乎成為一種新興的唐人街,日本媒體把這裡稱為“Little China”。為應付從各地來的華人需求,西川口的美食選擇並不遜於中國國內,烤羊肉串、麻辣燙、奶茶、刀削麵、蘭州拉麵、鴨脖以及保持正宗口味(而並沒有日式化)的中國各地菜餚,來品嚐美食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次筆者在西川口專訪四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老闆們,並聆聽他們生活在“別處”過程中的心得,希望本篇拙文能對大家有某些參考價值。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故事將分四次發佈,這是第三篇:專訪福建料理“福記”創始人・林必勇

在西川口拜訪了不少中國料理餐廳,也許“福記”是對我來說最親切的一家,因為它讓我想起在中國生活時去過最多的那些小餐館:它不會給你任何壓力、穿得多邋遢沒人管,你想聊天老闆很願意跟你談心談天,若要邊填飽肚子邊思考人生,就不會有人來打攪你。“福記”我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會看見單獨來吃飯的中國女孩子,點一個海蠣餅和一碗湯、或吃一碗麵,吃完跟老闆打招呼,掃碼付款便離開。整個過程非常自然、安靜,也很溫馨。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出國,福建人的命運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林先生介紹自己的出身“很一般”,小時候父母離了婚,他在沿海的農村由做農工的爺爺奶奶養大的。至於當初的赴日理由,他解釋說這是作為一個福建人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尤其是在十年之前,福建人都會出國打工,打工目的地按各地區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家鄉福清去日本的多,而長樂(福州市)的人一般去美國賺錢。包括日本,很多國家的留學最低學歷是高中,所以我們那時候去高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上大學,而是出國。可能並不是所有,但若有十個人,七八個人就想出國。所以我那年高中一畢業,先在卡拉 OK 店打工四五個月,白天上補習班學日語,下課就去打工,賺點留學費用。”

當時的赴日留學費用、包括第一年的學費大約 25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元),光靠打工根本不夠的,林先生向親戚借了一筆才能出國。而這筆錢他在日本開始工作後還清了。林先生回憶道,“雖然現在的生活不簡單,但當時確實很辛苦。”

“我來日本是 2008 年,剛開始在橫濱的語言學校學了一年半的日語。然後到東京,上了兩個專門, 一個是旅遊方面,因為我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好找,所以又去學了商務。其實我畢業(旅遊專業)之後沒多久東京奧運批下來,那之後旅遊方面的就業情況很旺。不過學商務也挺好,本來就是為了就職,學了經營和簿記,之後開始覺得好像賺錢、做買賣很好玩。所以畢業之後一直想自己做點事。”

但林先生畢業後沒有馬上去創業,先在日本的 IT 公司上班一年,任職於軟件銷售和口譯。這一年裡他非常忙碌,白天上班、其餘的時間在中華料理店打工,後半年就開始找地方開店。

“其實我蠻想在東京開的,比如在池袋(位於東京都豐島區)、田端(東京都北區),在日暮裡(東京都荒川區)也找過,找了幾個月都沒找著。我當時沒錢,其實現在也沒有錢,而那時候四五百萬(日元)的資金在東京算很少的,一般都不夠。然後因為發現西川口的房租便宜,店也比較小,我當時雖然上過班,但經驗不夠多麼,選西川口風險比較小。之前都沒來過西川口,所以我在這裡開業的時候對這塊地很不熟悉。”

林先生在 2015 年在西川口開了店,而剛開始的時候的店名和菜單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就是一家在日本常見的居酒屋。

“當時的想法比較單純,一杯‘撒瓦’(=酸味氣泡酒)和一兩道小菜,人均消費 1000 日元那種店。但發現不行。有一天,我在這裡從中午十二點站到凌晨一點,一個客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就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剛好第二天是一箇中國的節日,見了中國朋友,他給我借了做海蠣餅專用的勺子,我就炸了幾個海蠣餅。結果還行,然後第三天就開始賣。雖然那時候味道不怎麼樣,但因為大家覺得新鮮麼,慢慢開始有了生意,我也每天研究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海蠣餅賣得比那些居酒屋原來就有的串燒多。開業第二個月我就開始想專心做海蠣餅,剛好我老婆也(從家鄉)過來,她開始捏番薯丸。就這樣,福建的菜慢慢增加,開業半年之後居酒屋的菜單都沒有了。那時候沒錢換牌子,但提供的菜都變成福建菜了。”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感覺是吃了一個巨大的海鮮炸餃子,帶有來自大海的味道,美味極了。”

在網上,日本顧客對福記的海蠣餅紛紛點贊。據林先生介紹,中國客人的反應也很積極:“現在的中國,技術很發達,生活更加快捷、方便許多,但可能因為如此很多小時候的味道都吃不到了。有些中國客人來這裡,就說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而且這在家鄉已經找不到了。在福清現在也有賣海蠣餅,也挺便宜的,才兩三塊錢,但很多海蠣餅沒有加海蠣,都是蔬菜。我們的海蠣餅,有時候到週末可以賣出一百個。”

曾經是為了迎合日本當地口味而開了居酒屋,而林先生卻發現受日本人歡迎的是家鄉的小吃,他從此受到鼓勵,又奮發起來。“我們對這些小吃多多少少有回憶,比如海蠣餅和炸光餅[3],這是我小時候吃過最多的東西。上小學的時候通常起得太晚、沒時間吃早餐,那麼小學的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中間的休息時間比較多,有十五分鐘,我們都跑到校門,在門口附近有幾個攤子賣小吃。可能吃一個海蠣餅不夠,加一個炸光餅剛剛好,現在想想也挺懷念的。所以現在我的店裡也有海蠣餅和炸光餅的套餐。可能日本客人看到這個組合沒感覺,但我們福建人肯定能懂,那就是小時候的味道。我猜,這種感覺和日本人對章魚燒的感情有點相似吧,章魚燒也一般不是在家裡吃的,而是在外面把熱乎乎的吃一吃,這樣才有感覺。”

“以前我們的顧客幾乎都是中國人,現在日本客人也多起來了、佔四成。也開始了外賣,我們不收配送費,(西川口站)西口訂單總額 1500 日元以上、東口 2000 日元以上,川口站和蕨站那些三公里以內 3000 元以上就可以免費配送。蕨站那裡有芝園團地,但那邊住的人多、賣原材料的地方也多,但餐館或娛樂的地方就比較少。所以大家想吃東西還是出來西川口。”

“我是知道西川口曾經是個紅燈區,但我們中國人都不在乎這些。房租便宜、生活方便就行。我們一家人現在都住西川口,生活上沒有遇到過問題。但若要展開分店,我還是想找其他地方。比如去年我在新小巖(東京都葛飾區)開了店,也是提供福建菜的,但現在已經關了。主要原因不是沒有客人,而是我的原因,那家店是開了之後才找人,我得一邊做東西一邊教人怎麼做,我的時間不夠了,太累了。現在還想開新店,但我打算先要培養廚師可以做海蠣餅和其他菜的。”

現在在網上用日文搜索“海蠣餅”一詞,不少信息與福記相關的,雖然信息量並沒有讓人驚歎的水平,但能看出福記和海蠣餅的認知度在提升。

“說白,海蠣餅的做法是蠻簡單的,我剛跟你說過嘛,我試做的第一天就能做出來。地瓜澱粉加水、加調料,一起攪拌均勻,在湯勺模具在鍋裡預熱後,將一小勺澱粉漿鋪在模具底部,中間放上海蠣、肉丁、海苔和蔬菜,油炸到金黃色就可以。誰都能做,但要做好吃的就比較難。比如皮的厚度、放海蠣的位置、油炸的時間和火候、炸出來的顏色等等,就像日本的章魚燒,用的材料可能都一樣,但每一家、每一個人做出來的味道會不一樣。所以我並沒有要增加太多菜式,可能未來加幾種,比如海蠣湯、燉湯、雞爪等,但我也明白作為一家餐廳並不是菜越多越好。我認為還是現有的幾種菜做好比較重要。”

“到兩三年前,西川口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如果在東京開店,你會做吃但不會講日語,那就不行。因為客人主要是日本人。你會講但做的東西不好吃,也不行。那在西川口,你會做好吃的但不會講日語,是可以的,因為客人都是中國人。不過現在這樣就不行了,因為打個比方,三年前這裡有三家餐廳和十個客人,每一家差不多能有三個客人。現在客流不怎麼變,但店變成十家,那每一家只有一個客人。我的店就是如此,相信別的店也有同樣問題。以前我在日本不怎麼宣傳,因為我們福州人沒有想到海蠣餅可以在日本賣出去,以為這不合日本人的口味,也認為他們不會懂我們的口味。但後來發現還是需要(向日本人)傳播信息,因為日本人會喜歡我們的(福州菜),日本雜誌都介紹過我的店。所以我現在多看書或電視,學習營銷方面的知識,因為哪怕東西好,但如果方法缺欠就傳不開。像現在很流行的韓國小吃、拉絲芝士熱狗棒,我明白那個東西好玩、拍照起來好看,但這後面肯定有個 know-how(=技術訣竅)。若這知識把握好,不做海蠣餅而做其他東西也可以流行起來。”

林先生最近和附近的一家自釀啤酒吧“GROW BREW HOUSE”合作,該酒吧的客人可以自帶福記的小吃在酒吧裡喝酒。

“因為我今年要參加西川口的‘B 級美食[4]活動’,那家酒吧的老闆是準備活動的時候認識的。不過目前來講,我認識的日本人還不算很多,因為我比較會害羞,拉開別家的店門、和裡面的老闆打招呼,這我不太會。以後慢慢認識吧。中國人的店也不太認識,比如附近的一家,之前的話碰到就會點頭打招呼,但有一次我回福建一個月,學習做三角糕,回到西川口就發現他們開始賣海蠣餅。會有這種情況。後來他們也不賣了,因為還是我們做得比較正宗。”

本次系列採訪中我發現,受訪的店主們幾乎沒有具體的回國計劃,有的店主出國多年,感覺跟不上中國和當地朋友們的變化。對此林先生也表示同感:

“我偶爾回國跟朋友們見面,他們的價值觀和我已經有一點不一樣了。還有現在的中國社會,還是成功不成功的標準比較單一,你成功了、賺錢了,大家會尊重你,但經濟上沒能呈現出成果,很快就被淹沒在社會波浪裡。所以大家很焦慮,心情沒辦法安穩下來。日本還是有點不一樣,你只要付出努力,會有人會關注你,慢一點沒關係,心情比較穩定。但在日本說及福建,大部分的人想到的就是三得利烏龍茶的電視廣告,除此外絞盡腦汁都不會想出一個福建小吃的名字。不像其他地方,比如說及四川菜,日本人都知道那裡有麻婆豆腐。北京有烤鴨,上海有螃蟹,他們都知道。但福建菜,大家還真不知道有什麼好吃的。所以希望通過我們的店讓日本人認識到福建菜。在日本說及福建,他們都會想到海蠣餅,這是我的目標。若在日本的事業能有成功,那我有點想回去中國做點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嘛。若能夠實現這個夢想,那我的人生算是成功的啦。”

中國料理店扎堆的日本“西川口”,這是一個福建小吃店店主的故事 ③

附記

[1] 福建省福州地區的特色糕點,福州方言稱之為wo wei(音似窩韋)。用芋頭絲和米漿混合蒸熟、切三角形後煎炸而成。

[2] 福建福清的傳統小吃,外皮是用澱粉加上去皮的番薯,揉搓而成,裡面包著紫菜、剁碎的瘦肉和海蠣,像魚丸那樣煮著吃。

[3] 福建福清的傳統小吃,光餅(一種烤餅)中間夾肉丁、蔥花等餡料,再裹上面粉後油炸而制。

[4] 指既好吃又便宜的大眾化美食。

福記

埼玉縣川口市西川口 1-24-8(從車站步行三分鐘)

營業時間:12:00~01:00(週四休息)

本文作者介紹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華語作家,現旅居北京。畢業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曾在成都留學,法國南部務農,輾轉檯北、馬尼拉、上海等地任經濟新聞編輯。現專職寫作,著有《四季便當》《東京本屋》,審校有“MUJI 輕料理”叢書等。

題圖及文內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