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4--高架面1'

麵條 掛麵 小麥 竹子 宇文成明 2019-09-08
"

一九六四年初,我們的家就從涼天子搬到了醬油壩。主要是為了方便父親做高架麵條,晚上加班和次日凌晨起早。面房就在我們住家的隔壁。

當時做掛麵的灰面(即麵粉),全靠石磨碾,用牛拉磨作動力,把麥子碾碎後,把它撮到羅櫃裡,兩隻腳踩在羅櫃另一頭的翹翹板上,左右腳不停地踩,發出哐當、哐地響聲,羅櫃裡面布著篩網,小粉麥在篩網上面不停地前後晃動,符合要求的細粉末就從篩網裡掉下去,成為麵粉。沒有掉下去的就退出來,用石磨再碾,直到最後全是麩皮為止。

"

一九六四年初,我們的家就從涼天子搬到了醬油壩。主要是為了方便父親做高架麵條,晚上加班和次日凌晨起早。面房就在我們住家的隔壁。

當時做掛麵的灰面(即麵粉),全靠石磨碾,用牛拉磨作動力,把麥子碾碎後,把它撮到羅櫃裡,兩隻腳踩在羅櫃另一頭的翹翹板上,左右腳不停地踩,發出哐當、哐地響聲,羅櫃裡面布著篩網,小粉麥在篩網上面不停地前後晃動,符合要求的細粉末就從篩網裡掉下去,成為麵粉。沒有掉下去的就退出來,用石磨再碾,直到最後全是麩皮為止。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這裡面有一個講究,第一道麵粉,像雪一樣白,是最好的(相當於現在特級麵粉),用來做雞婆頭或水面吃,那味道簡直是不擺了(也許以前的小麥品種不一樣,老遠就能聞麵粉的香味)。越到後面碾出的麵粉,顏色越來越黃,質量也越來越差。因此,做出的掛麵不僅要有韌性,不能輕意折斷,而且口感滑潤,這樣才容易賣出去。這就要把頭幾道的麵粉與後幾道的麵粉進行合理摻合,否則顏色不好看,就賣不出去。

做一架手工掛麵,約需120斤小麥,從推灰面(即磨麵粉,牛拉石磨碾壓小麥)開始,到盤條(相當於發酵)、涼晒、收回、切面、稱重、包裝完成,整個流程需一整天,即24小時。一般而言,推磨麵粉的時間,從下午兩點鐘開始,到晚上十一鐘左右才能完成。新磨的麵粉,放到次日用。當天用的,則是昨日的,如此循環。

"

一九六四年初,我們的家就從涼天子搬到了醬油壩。主要是為了方便父親做高架麵條,晚上加班和次日凌晨起早。面房就在我們住家的隔壁。

當時做掛麵的灰面(即麵粉),全靠石磨碾,用牛拉磨作動力,把麥子碾碎後,把它撮到羅櫃裡,兩隻腳踩在羅櫃另一頭的翹翹板上,左右腳不停地踩,發出哐當、哐地響聲,羅櫃裡面布著篩網,小粉麥在篩網上面不停地前後晃動,符合要求的細粉末就從篩網裡掉下去,成為麵粉。沒有掉下去的就退出來,用石磨再碾,直到最後全是麩皮為止。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這裡面有一個講究,第一道麵粉,像雪一樣白,是最好的(相當於現在特級麵粉),用來做雞婆頭或水面吃,那味道簡直是不擺了(也許以前的小麥品種不一樣,老遠就能聞麵粉的香味)。越到後面碾出的麵粉,顏色越來越黃,質量也越來越差。因此,做出的掛麵不僅要有韌性,不能輕意折斷,而且口感滑潤,這樣才容易賣出去。這就要把頭幾道的麵粉與後幾道的麵粉進行合理摻合,否則顏色不好看,就賣不出去。

做一架手工掛麵,約需120斤小麥,從推灰面(即磨麵粉,牛拉石磨碾壓小麥)開始,到盤條(相當於發酵)、涼晒、收回、切面、稱重、包裝完成,整個流程需一整天,即24小時。一般而言,推磨麵粉的時間,從下午兩點鐘開始,到晚上十一鐘左右才能完成。新磨的麵粉,放到次日用。當天用的,則是昨日的,如此循環。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每做一架掛麵,從下午五點鐘開始,把麵粉摻合一定比例的水、鹽和轉(攪拌均勻)、捏熟,象發饅頭一樣放在一個大木盆裡發酵。完成這項工作後,繼續推灰面,到了晚上十一點左右,灰面推完了,就開始“盤條”,即把大木盆裡已經發酵好了的面,經過反覆搓揉,最後搓成拳頭粗一樣大的麵條,以盆底中心為起點,一圈一圈地盤起來,底層佔滿了,為防止粘連,上面撒一些乾麵粉,又接著盤在上面,至到盤完。這道工序,叫做“大盤條”,這樣做的目的,實質仍然是讓揉熟的面充分發酵。做完這項工作,大概就是晚上12點左右。

凌晨4點左右起來,對盆子裡的大面條,搬到面板上,切成一米長的樣子,再逐條反覆搓揉,最後形成食指粗一樣的麵條,方法同前,把它一圈一圈地盤在大木盆裡。這道工序叫做“小盤條”,放一個小時左右,大約在早上六點,用一個戳有兩個眼(間隔約30公分)的專用工具,架在木盆的邊緣,再用兩根食指一樣粗細、長約2.5市尺的“河竹兒”(一種生長在河邊的竹子),插在兩個眼裡,使其平行、尾端略上翹,再用盆子裡的麵條,在兩根河竹兒之間,間隔1公分上下緾繞,再用力向兩邊掰,使其麵條拉長,大約達到30公分,再掉過頭,同樣這樣向兩邊掰,使兩頭的長度保持一致。這樣弄好以後,領起河竹兒的兩端,把它放到面槽子裡,面槽子的兩邊是固定好的“面方子”(即長約五、六米、寬30公分,中間間隔2公分打孔,該用具專業術語叫“面方子”),面竹兒插在兩邊的孔眼裡,使其固定、受力,拿起另一頭,往下扯,扯到五、六尺長,大約有筷子粗細就可以了。

"

一九六四年初,我們的家就從涼天子搬到了醬油壩。主要是為了方便父親做高架麵條,晚上加班和次日凌晨起早。面房就在我們住家的隔壁。

當時做掛麵的灰面(即麵粉),全靠石磨碾,用牛拉磨作動力,把麥子碾碎後,把它撮到羅櫃裡,兩隻腳踩在羅櫃另一頭的翹翹板上,左右腳不停地踩,發出哐當、哐地響聲,羅櫃裡面布著篩網,小粉麥在篩網上面不停地前後晃動,符合要求的細粉末就從篩網裡掉下去,成為麵粉。沒有掉下去的就退出來,用石磨再碾,直到最後全是麩皮為止。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這裡面有一個講究,第一道麵粉,像雪一樣白,是最好的(相當於現在特級麵粉),用來做雞婆頭或水面吃,那味道簡直是不擺了(也許以前的小麥品種不一樣,老遠就能聞麵粉的香味)。越到後面碾出的麵粉,顏色越來越黃,質量也越來越差。因此,做出的掛麵不僅要有韌性,不能輕意折斷,而且口感滑潤,這樣才容易賣出去。這就要把頭幾道的麵粉與後幾道的麵粉進行合理摻合,否則顏色不好看,就賣不出去。

做一架手工掛麵,約需120斤小麥,從推灰面(即磨麵粉,牛拉石磨碾壓小麥)開始,到盤條(相當於發酵)、涼晒、收回、切面、稱重、包裝完成,整個流程需一整天,即24小時。一般而言,推磨麵粉的時間,從下午兩點鐘開始,到晚上十一鐘左右才能完成。新磨的麵粉,放到次日用。當天用的,則是昨日的,如此循環。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每做一架掛麵,從下午五點鐘開始,把麵粉摻合一定比例的水、鹽和轉(攪拌均勻)、捏熟,象發饅頭一樣放在一個大木盆裡發酵。完成這項工作後,繼續推灰面,到了晚上十一點左右,灰面推完了,就開始“盤條”,即把大木盆裡已經發酵好了的面,經過反覆搓揉,最後搓成拳頭粗一樣大的麵條,以盆底中心為起點,一圈一圈地盤起來,底層佔滿了,為防止粘連,上面撒一些乾麵粉,又接著盤在上面,至到盤完。這道工序,叫做“大盤條”,這樣做的目的,實質仍然是讓揉熟的面充分發酵。做完這項工作,大概就是晚上12點左右。

凌晨4點左右起來,對盆子裡的大面條,搬到面板上,切成一米長的樣子,再逐條反覆搓揉,最後形成食指粗一樣的麵條,方法同前,把它一圈一圈地盤在大木盆裡。這道工序叫做“小盤條”,放一個小時左右,大約在早上六點,用一個戳有兩個眼(間隔約30公分)的專用工具,架在木盆的邊緣,再用兩根食指一樣粗細、長約2.5市尺的“河竹兒”(一種生長在河邊的竹子),插在兩個眼裡,使其平行、尾端略上翹,再用盆子裡的麵條,在兩根河竹兒之間,間隔1公分上下緾繞,再用力向兩邊掰,使其麵條拉長,大約達到30公分,再掉過頭,同樣這樣向兩邊掰,使兩頭的長度保持一致。這樣弄好以後,領起河竹兒的兩端,把它放到面槽子裡,面槽子的兩邊是固定好的“面方子”(即長約五、六米、寬30公分,中間間隔2公分打孔,該用具專業術語叫“面方子”),面竹兒插在兩邊的孔眼裡,使其固定、受力,拿起另一頭,往下扯,扯到五、六尺長,大約有筷子粗細就可以了。

童年趣事4--高架面1

等到上午10點左右(主要是看天氣)。從面槽子裡,以四、五根為一組,端出去插在高架的面方子裡。這時,需要兩個人操作。一個人站在高凳上,將面竹兒分別插在面方子的眼孔裡後,用手掌穩另一頭,下面一人,則用力向下扯,使麵條不斷拉長、變細,最後,下面最受力的一段,細得像頭髮絲一樣,達到這種程度後,就把面竹兒的一端,插在貼近地面的面方子的孔眼裡,這樣,使其上下固定,讓太陽晒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