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特別喜歡他家的這碗“口蘑海味面”,光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非主流餐飲行業的叫法,不過,金鉤,魷魚,淡菜,巴骨肉以及玉蘭片一絲不苟地出現在他家的這碗麵裡,鮮醇美味,湯汁豐滿,幾乎每次都掃光了所有。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特別喜歡他家的這碗“口蘑海味面”,光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非主流餐飲行業的叫法,不過,金鉤,魷魚,淡菜,巴骨肉以及玉蘭片一絲不苟地出現在他家的這碗麵裡,鮮醇美味,湯汁豐滿,幾乎每次都掃光了所有。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紅油水餃”讓我見色起意,恨不得不加咀嚼一口吞下,這碗餃子是周師母親的自學之作,這種無師自通的能力令人刮目,讚歎之餘只怪胃口太小。鍾水餃也就這樣了吧。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特別喜歡他家的這碗“口蘑海味面”,光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非主流餐飲行業的叫法,不過,金鉤,魷魚,淡菜,巴骨肉以及玉蘭片一絲不苟地出現在他家的這碗麵裡,鮮醇美味,湯汁豐滿,幾乎每次都掃光了所有。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紅油水餃”讓我見色起意,恨不得不加咀嚼一口吞下,這碗餃子是周師母親的自學之作,這種無師自通的能力令人刮目,讚歎之餘只怪胃口太小。鍾水餃也就這樣了吧。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周師做的“鱔魚麵”堪稱經典,沒有多餘的材料,就是鱔魚,獨蒜,一碗麵裡面,鱔魚給得大方,獨蒜燒得噴香,油浸潤著面,面吸允著湯,面紹攪和,味道拿一,關鍵是沒有調和油的味道,只有清油的馨香,不悶不堵,吃起來暢快淋漓。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特別喜歡他家的這碗“口蘑海味面”,光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非主流餐飲行業的叫法,不過,金鉤,魷魚,淡菜,巴骨肉以及玉蘭片一絲不苟地出現在他家的這碗麵裡,鮮醇美味,湯汁豐滿,幾乎每次都掃光了所有。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紅油水餃”讓我見色起意,恨不得不加咀嚼一口吞下,這碗餃子是周師母親的自學之作,這種無師自通的能力令人刮目,讚歎之餘只怪胃口太小。鍾水餃也就這樣了吧。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周師做的“鱔魚麵”堪稱經典,沒有多餘的材料,就是鱔魚,獨蒜,一碗麵裡面,鱔魚給得大方,獨蒜燒得噴香,油浸潤著面,面吸允著湯,面紹攪和,味道拿一,關鍵是沒有調和油的味道,只有清油的馨香,不悶不堵,吃起來暢快淋漓。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退休後的周師傅紅光滿面,為人謙和,看上去最多五十開外,付款的時候問其面漲價沒有,他只見搖頭,“沒漲,沒漲”,問他最擔心的是啥子,他答,“人,請不起,也請不動人了,就連鐘點工都不好招呼”,我想,這已不是他一家的問題,問題是我們還要上班,還要生活,那麼,就讓問題伴隨我們一起前行吧。“麵包會有的”。

"

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成都一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這個地方之所以兩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與其“物寶天華,藏龍臥虎”的品質和特色有關,特別是美食界,身揣絕技,不露聲色者比比皆是,就拿這家麵館來說,周師傅,六十歲入市創業,憑的就是母親的手藝,紀念和記載的意義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么么私房面”的老闆在全家十姊妹中排行老么,故而店得其名,周老闆既無餐飲背景,又無名師指點,所有的麵點均來自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常味道,現在兒承母藝。說起母親,周師傅意味深長,母親是湖南人,在抗戰著名的“崑崙關大戰”中與他父親相遇,父親那時剛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參加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崑崙關戰役”,也是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父親時任炮兵連長。一場血與肉的攪拌之後,父親回到了成都,自此,與母親一到相廝相守,直到一九四九年。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在他家麵館的牆上,掛滿了與面有關的句子,世俗,幽默,朗朗上口,真是“聞名不如見一面”。

下面之前先在電子秤上面秤一下,這種“謹小慎微”的做法在成都幾乎沒有,這也與他父親的處世為人有關,忠厚善良,謹言慎行,能在沒有師傅的條件下,成為成都修表第一人不無關係。“第一,免得與顧客扯皮,第二,免得多的面泡在水裡成了窩子面。”想得周到就做得仔細。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他家的“素椒雜醬麵”依然是我第一個品嚐的面,中規中矩,鹹先於鮮,麻優於辣,家常的臊子香濃適度,這也體現了老成都對“麻”的態度,其實,麵條不必糾纏於是否正宗,是否家常,“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便是。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特別喜歡他家的這碗“口蘑海味面”,光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非主流餐飲行業的叫法,不過,金鉤,魷魚,淡菜,巴骨肉以及玉蘭片一絲不苟地出現在他家的這碗麵裡,鮮醇美味,湯汁豐滿,幾乎每次都掃光了所有。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週記紅油水餃”讓我見色起意,恨不得不加咀嚼一口吞下,這碗餃子是周師母親的自學之作,這種無師自通的能力令人刮目,讚歎之餘只怪胃口太小。鍾水餃也就這樣了吧。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周師做的“鱔魚麵”堪稱經典,沒有多餘的材料,就是鱔魚,獨蒜,一碗麵裡面,鱔魚給得大方,獨蒜燒得噴香,油浸潤著面,面吸允著湯,面紹攪和,味道拿一,關鍵是沒有調和油的味道,只有清油的馨香,不悶不堵,吃起來暢快淋漓。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退休後的周師傅紅光滿面,為人謙和,看上去最多五十開外,付款的時候問其面漲價沒有,他只見搖頭,“沒漲,沒漲”,問他最擔心的是啥子,他答,“人,請不起,也請不動人了,就連鐘點工都不好招呼”,我想,這已不是他一家的問題,問題是我們還要上班,還要生活,那麼,就讓問題伴隨我們一起前行吧。“麵包會有的”。

成都這傢俬房面每一碗都有成都的老味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