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

大家好,這裡是川味文化,今天擺一擺重慶小面的祖師級品牌,光生娃擔擔麵。


光生,四川方言,有三個意思,一是乾淨利落,如果一個人收拾得體,衣著整潔,就說這娃光光生生的,省稱光生;二是平滑有光澤,比如和尚揭帽子——光光生生;三是形容沒有了,比如錢用光生了就是說錢花完了。

這裡說的是第一個意思,川味飲食行業唯一獲得“光生”殊榮的是遂寧射洪人彭樹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彭樹雲到重慶合川創業,經營著名的合川擔擔麵,起初在當時合川縣的漆家巷、察院街一帶營業,後來遷至天福巷鄭克儉茶館定點經營。

早期的擔擔麵不是指口味,也不是指面的形狀,而是指賣面的方式,一根扁擔一頭挑鍋爐,一頭挑料櫃,隨走隨賣,隨吃隨做。即使所謂的定點經營,也就是固定在一個區域挑擔售賣。

"

大家好,這裡是川味文化,今天擺一擺重慶小面的祖師級品牌,光生娃擔擔麵。


光生,四川方言,有三個意思,一是乾淨利落,如果一個人收拾得體,衣著整潔,就說這娃光光生生的,省稱光生;二是平滑有光澤,比如和尚揭帽子——光光生生;三是形容沒有了,比如錢用光生了就是說錢花完了。

這裡說的是第一個意思,川味飲食行業唯一獲得“光生”殊榮的是遂寧射洪人彭樹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彭樹雲到重慶合川創業,經營著名的合川擔擔麵,起初在當時合川縣的漆家巷、察院街一帶營業,後來遷至天福巷鄭克儉茶館定點經營。

早期的擔擔麵不是指口味,也不是指面的形狀,而是指賣面的方式,一根扁擔一頭挑鍋爐,一頭挑料櫃,隨走隨賣,隨吃隨做。即使所謂的定點經營,也就是固定在一個區域挑擔售賣。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彭樹雲早年隨師學習白案,雖不識字,但精明能幹,而且很有點經營頭腦。當時合川擔擔麵已很受歡迎,挑擔售賣的小販很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彭樹雲制定了幾條經營策略:

首先是差異化形象包裝,下大力氣對“擔面”(沒得店面)做精細化設計。

針對其他小販不注重擔面形象,不講究個人衛生的陋習,彭樹雲用雕花楠木做面擔子,料櫃前簷吊一條白遮布,布的四角用小銅錢盤了四隻蝴蝶,營業前蓋上,營業時揭開。裝調料的缸,盛面的碗,全部用景德鎮描金細瓷。個人形象也不馬虎,白纏頭,白小褂,白圍腰,並且經常換洗。如此陣仗,立馬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賣吃的人首先能做到乾淨衛生,自然受人青睞,食客們送他一個光生娃的美稱,而他賣的擔擔麵也就成了“光生娃擔擔麵”。

其次是嚴把出品質量,從頭到尾保證每個環節嚴格操作。

麵條全部由彭樹雲手工擀制,用鹼稍重,用蕎麵作撲粉,製成寬半釐米且極薄的韭菜葉子狀,下鍋即熟,容易巴味;煮麵用大鍋,火足湯寬,面水用到一定程度要更換新鮮開水,確保麵條水嫩爽滑;每次只煮一碗,不管顧客多少都要一碗一碗地下鍋,避免因火候不一而使麵條軟硬失度;調料更為講究,用永川豆鼓在香油中炸後摻水熬煮成鹽滷,代替同行們常用的醬油;花椒炕香,舂成花椒麵;紅油海椒用加了蓮子、芝麻、核桃的三種海椒熬製,大紅椒上色,朝天椒提辣,二荊條增香,均當天做當天用;麵條入碗後,上放幾根燙好的葉子菜,頂上再加榨菜顆子,料紅、面白、菜青、臊黃,正南齊北的色香味俱全,想到都要流口水。

"

大家好,這裡是川味文化,今天擺一擺重慶小面的祖師級品牌,光生娃擔擔麵。


光生,四川方言,有三個意思,一是乾淨利落,如果一個人收拾得體,衣著整潔,就說這娃光光生生的,省稱光生;二是平滑有光澤,比如和尚揭帽子——光光生生;三是形容沒有了,比如錢用光生了就是說錢花完了。

這裡說的是第一個意思,川味飲食行業唯一獲得“光生”殊榮的是遂寧射洪人彭樹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彭樹雲到重慶合川創業,經營著名的合川擔擔麵,起初在當時合川縣的漆家巷、察院街一帶營業,後來遷至天福巷鄭克儉茶館定點經營。

早期的擔擔麵不是指口味,也不是指面的形狀,而是指賣面的方式,一根扁擔一頭挑鍋爐,一頭挑料櫃,隨走隨賣,隨吃隨做。即使所謂的定點經營,也就是固定在一個區域挑擔售賣。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彭樹雲早年隨師學習白案,雖不識字,但精明能幹,而且很有點經營頭腦。當時合川擔擔麵已很受歡迎,挑擔售賣的小販很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彭樹雲制定了幾條經營策略:

首先是差異化形象包裝,下大力氣對“擔面”(沒得店面)做精細化設計。

針對其他小販不注重擔面形象,不講究個人衛生的陋習,彭樹雲用雕花楠木做面擔子,料櫃前簷吊一條白遮布,布的四角用小銅錢盤了四隻蝴蝶,營業前蓋上,營業時揭開。裝調料的缸,盛面的碗,全部用景德鎮描金細瓷。個人形象也不馬虎,白纏頭,白小褂,白圍腰,並且經常換洗。如此陣仗,立馬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賣吃的人首先能做到乾淨衛生,自然受人青睞,食客們送他一個光生娃的美稱,而他賣的擔擔麵也就成了“光生娃擔擔麵”。

其次是嚴把出品質量,從頭到尾保證每個環節嚴格操作。

麵條全部由彭樹雲手工擀制,用鹼稍重,用蕎麵作撲粉,製成寬半釐米且極薄的韭菜葉子狀,下鍋即熟,容易巴味;煮麵用大鍋,火足湯寬,面水用到一定程度要更換新鮮開水,確保麵條水嫩爽滑;每次只煮一碗,不管顧客多少都要一碗一碗地下鍋,避免因火候不一而使麵條軟硬失度;調料更為講究,用永川豆鼓在香油中炸後摻水熬煮成鹽滷,代替同行們常用的醬油;花椒炕香,舂成花椒麵;紅油海椒用加了蓮子、芝麻、核桃的三種海椒熬製,大紅椒上色,朝天椒提辣,二荊條增香,均當天做當天用;麵條入碗後,上放幾根燙好的葉子菜,頂上再加榨菜顆子,料紅、面白、菜青、臊黃,正南齊北的色香味俱全,想到都要流口水。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再次是定時定量供應,絕不搞應市加推的把戲。

彭樹雲的日程安排很有規律,上午擀麵條、做調料,每天擀20斤面,每斤面做12個窩子(1個窩子即1碗麵),一天只供240碗,調料也準備相應的量。下午整理擔面,生火燒水,洗澡更衣,挑擔出門,六點鐘準時開賣,賣到一半時,便到隔壁茶館買開水,換掉鍋中面水,售完即止。

最後是固守調味方式,概不接受食客要求。

要吃光生娃,就要忍氣吞聲,因為彭樹雲認為食客的一切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老闆兒多要海椒、少放花椒、格外放點兒醋”這些話最好憋在肚皮頭,免得說出來彭老闆給你臉色看。他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調味,把 “我咋個做你咋個吃”、“顧客都是上帝,上帝聽我安排”的原則貫徹到底,反而讓光生娃形成了特有的氣質。這一條除非是對自己的手藝有高度自信,否則不建議按此操作,容易偷雞不成倒舍一把米。

如此近乎完美的光生娃,怎不讓人愛。這些滲透著智能與智慧的經營理念及手法,實際是源自川味手藝人對原料、工藝和為人、為食基本原則的堅持。

天下沒有完美,擔擔麵也如此,由於彭樹雲的獨門手藝長期無人繼承,“光生娃擔擔麵”隨著1948年彭樹雲病逝,終究還是消失在滾滾長江之中。

"

大家好,這裡是川味文化,今天擺一擺重慶小面的祖師級品牌,光生娃擔擔麵。


光生,四川方言,有三個意思,一是乾淨利落,如果一個人收拾得體,衣著整潔,就說這娃光光生生的,省稱光生;二是平滑有光澤,比如和尚揭帽子——光光生生;三是形容沒有了,比如錢用光生了就是說錢花完了。

這裡說的是第一個意思,川味飲食行業唯一獲得“光生”殊榮的是遂寧射洪人彭樹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彭樹雲到重慶合川創業,經營著名的合川擔擔麵,起初在當時合川縣的漆家巷、察院街一帶營業,後來遷至天福巷鄭克儉茶館定點經營。

早期的擔擔麵不是指口味,也不是指面的形狀,而是指賣面的方式,一根扁擔一頭挑鍋爐,一頭挑料櫃,隨走隨賣,隨吃隨做。即使所謂的定點經營,也就是固定在一個區域挑擔售賣。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彭樹雲早年隨師學習白案,雖不識字,但精明能幹,而且很有點經營頭腦。當時合川擔擔麵已很受歡迎,挑擔售賣的小販很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彭樹雲制定了幾條經營策略:

首先是差異化形象包裝,下大力氣對“擔面”(沒得店面)做精細化設計。

針對其他小販不注重擔面形象,不講究個人衛生的陋習,彭樹雲用雕花楠木做面擔子,料櫃前簷吊一條白遮布,布的四角用小銅錢盤了四隻蝴蝶,營業前蓋上,營業時揭開。裝調料的缸,盛面的碗,全部用景德鎮描金細瓷。個人形象也不馬虎,白纏頭,白小褂,白圍腰,並且經常換洗。如此陣仗,立馬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賣吃的人首先能做到乾淨衛生,自然受人青睞,食客們送他一個光生娃的美稱,而他賣的擔擔麵也就成了“光生娃擔擔麵”。

其次是嚴把出品質量,從頭到尾保證每個環節嚴格操作。

麵條全部由彭樹雲手工擀制,用鹼稍重,用蕎麵作撲粉,製成寬半釐米且極薄的韭菜葉子狀,下鍋即熟,容易巴味;煮麵用大鍋,火足湯寬,面水用到一定程度要更換新鮮開水,確保麵條水嫩爽滑;每次只煮一碗,不管顧客多少都要一碗一碗地下鍋,避免因火候不一而使麵條軟硬失度;調料更為講究,用永川豆鼓在香油中炸後摻水熬煮成鹽滷,代替同行們常用的醬油;花椒炕香,舂成花椒麵;紅油海椒用加了蓮子、芝麻、核桃的三種海椒熬製,大紅椒上色,朝天椒提辣,二荊條增香,均當天做當天用;麵條入碗後,上放幾根燙好的葉子菜,頂上再加榨菜顆子,料紅、面白、菜青、臊黃,正南齊北的色香味俱全,想到都要流口水。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再次是定時定量供應,絕不搞應市加推的把戲。

彭樹雲的日程安排很有規律,上午擀麵條、做調料,每天擀20斤面,每斤面做12個窩子(1個窩子即1碗麵),一天只供240碗,調料也準備相應的量。下午整理擔面,生火燒水,洗澡更衣,挑擔出門,六點鐘準時開賣,賣到一半時,便到隔壁茶館買開水,換掉鍋中面水,售完即止。

最後是固守調味方式,概不接受食客要求。

要吃光生娃,就要忍氣吞聲,因為彭樹雲認為食客的一切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老闆兒多要海椒、少放花椒、格外放點兒醋”這些話最好憋在肚皮頭,免得說出來彭老闆給你臉色看。他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調味,把 “我咋個做你咋個吃”、“顧客都是上帝,上帝聽我安排”的原則貫徹到底,反而讓光生娃形成了特有的氣質。這一條除非是對自己的手藝有高度自信,否則不建議按此操作,容易偷雞不成倒舍一把米。

如此近乎完美的光生娃,怎不讓人愛。這些滲透著智能與智慧的經營理念及手法,實際是源自川味手藝人對原料、工藝和為人、為食基本原則的堅持。

天下沒有完美,擔擔麵也如此,由於彭樹雲的獨門手藝長期無人繼承,“光生娃擔擔麵”隨著1948年彭樹雲病逝,終究還是消失在滾滾長江之中。

重慶小面祖師級品牌:合川“光生娃”擔擔麵,遂寧人創造


【關注今日頭條號“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