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本與鄉土,乃飲食文化之經緯!

俗雲唱戲的腔廚子的湯,這湯宜指山東廚子所制。

由於調味醇,取材精,技法源遠流長,魯菜成為華夏首先形成的菜系,領袖北方,影響遍齊、魯、晉、豫及西北、關外。

然而,魯菜入京,福耶?禍耶?

"

民本與鄉土,乃飲食文化之經緯!

俗雲唱戲的腔廚子的湯,這湯宜指山東廚子所制。

由於調味醇,取材精,技法源遠流長,魯菜成為華夏首先形成的菜系,領袖北方,影響遍齊、魯、晉、豫及西北、關外。

然而,魯菜入京,福耶?禍耶?

菜系春秋.魯菜篇

追求味道,可說是全民參與的集體審美。

活了八百歲的彭祖被廚界尊為庖中教主,是因為他以美食事奉過堯帝。

伊尹知味,成了商王的總理大臣。

易牙善烹,齊王不能離之須臾。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盛饌,必變色而作”——遇到吃請,他立馬神色肅穆莊嚴入席,已經搞得就像與謀國家大事一般。

有這些名公巨卿的推動弘揚,魯菜成焉。

魯菜產生自黃河下游,其地物產豐饒,兼有濱海之利,所以烹飪技法多樣,膠東擅爆、熘、炸、扒、蒸;濟南長爆、烤、燒、燜、拔絲、鍋塌……

其中甜菜拔絲和鍋塌皆魯菜獨特烹法。鍋塌是將主料醃漬入味後,夾入餡(或不夾),掛蛋糊或黏粉,油煎令其微焦,加高湯作料慢火收汁,菜式有鍋塌豆腐、鍋塌魚片之類。

拔絲則關鍵在烹製糖漿,蘋果、山藥、香蕉、柑橘都能入菜,拔絲錚脆香甜,菜有蔬果清鮮,大異於南方甜菜。

魯菜味型鹹鮮為主,喜入蔥、蒜、醬,善用湯。吊湯不惜靡費,多以整雞、整鴨、乾貝、火腿、豬肘子一類材料慢燉,盡得其鮮。

俗雲唱戲的腔廚子的湯,這湯宜指山東廚子所制。因湯而成佳餚者有很多,如像清湯燕菜、奶湯蒲菜、奶湯雞脯,等等。因為海產豐富,食不厭精的上流社會據以發展了魚翅、海蔘、鮑魚之類宴席大菜。參、翅、鮑本身無味,全賴好湯。所以大廚所用之湯往往祕製,徒弟不得與聞。

制湯如此,制菜時更不惜靡費,一品“八寶布袋雞”,雞腹內充實之配料盡海蔘、火腿、大蝦、口蘑、精肉、海米、玉蘭片、香蕈,真“滿腹經綸”也!一菜即可數人飽。魯菜調味雖精,但更重菜之本味,味汁往往只浸表層,如像糟熘魚片、醬爆雞丁、糟煨冬筍、燴烏魚蛋、芫爆肚仁一類菜品皆如此。

由於調味醇,取材精,技法源遠流長,魯菜成為華夏首先形成的菜系,領袖北方,影響遍及齊、魯、晉、豫及西北、關外。尤其在京津頗為官宦所喜,甚至浸入皇家。

萬曆皇帝喜海鮮燴,除肥雞、豬蹄筋外,更入鯊魚筋、海蔘、鮑魚同煨,此必為膠東廚子拿手菜品——燴海鮮無疑(事在太監劉若愚《酌中志》)。近代又衍生出京味十足的官府菜、清宮菜、孔府菜。

清末民初,官僚譚琢青在京城糾集同好切磋美食,不僅僅吃,還躬親廚下,身體力行,研製出不少極品菜餚,時人號為譚氏官府菜。

譚家名菜第一品為黃燜魚翅,乃以菲律賓“呂宋黃翅”整隻入烹,從發料到烹成上桌,耗時兩三天才能吃到嘴裡。

蠔油紫鮑所用之鮑魚,水發後大至小碗一般;扒大烏參,則參長可達一尺!這些食材,堪稱極品中的極品,所以北京市面翅席價二十銀一桌之時,譚家索價一百銀,且需提前一月預訂。

官府菜發展至此,已成魯菜之累:暴殄天物,遠離百姓,終非美食要旨。

近幾十年,那些極品食材更是進了深宮,非常人所能問津。誰聽說上飯館請朋友吃個飯,動不動就叫黃燜魚翅或紅燒紫鮑的?即使壯著膽子叫了,端上桌來的所謂魚翅,也不過是清湯裡幾根大頭針般粗細的纖絲而已,至若鮑魚,有鈕釦大小就不錯了。

魯菜入京,固然可以搭上官方直快列車,但是恐怕離齊魯也就漸行漸遠了。北魏賈思勰出生山東,著《齊民要術》,所論僅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之民生飲食。齊民,即平民。民本與鄉土,乃飲食文化之經緯!

1998 年隨友人至膠東往探其母舅,在海陽鳳城住了幾天,餐餐海物,烹治手法簡單質樸,地方風味濃郁。烤大蝦、蒸蟹、炒海螺、炸蠣黃……無不醇鮮味美,且市價公平。有一次竟直接在海灘向漁民買了十幾斤大蝦,計價兩元一斤,回家清水煮之,蘸以椒鹽,痛飲啤酒,真快活也!

魯菜若是著力在本土,會聚青島、膠東、濟南之長,重振傳統優勢,以湯、醬、糟、鮮諸種菜式為號召,吊湯尤其要遠離“毒品”濃湯寶、雞味素一類工業化學材料,庶幾可以捍衛北菜領袖之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