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之五

佛教 華嚴經 雞湯 佛學 解脫般若唯識 解脫般若唯識 2017-08-27

(二十一)修行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我們歷劫以來對於世俗法非常熟悉,念念都是世俗的五欲六塵,而對於出世間法熏習很少,很陌生。通過修行,讓我們的心從世俗法中漸漸脫離開來,減少對世間法的用心,把重心慢慢轉移到出世間法上來。在做世間法中不忘佛法,不脫離佛法,時刻與佛法對號入座,知因達果。使世間法與佛法融合到一起,打成一片。最後就能作到念念是佛法,念念是菩提,用覺悟的心觀照一切,再融化覺悟和觀照,達到無上覺,正等正覺,圓滿菩提果。

(二十二)我們的眼界有限,看不見地球,雖然看不見地球,也知我們自己腳踩在地球上,生活在地球上,靠地球的承載和養育。這種知是現量的直接認知還是理上的認知呢?肯定是理上的認知,因為明這個理,就能判斷出我們就是在地球上。佛所講的許多道理也是,當下很難證得,但靠累世的善根,修到有擇法眼時,通過如理的思惟判斷,就能知道佛法正確的,依之能得解脫,能成就佛道。

比如羅漢們還沒有入涅槃,但通過學法思惟,能夠了知斷我執斷盡三界的貪愛,就能得解脫,心裡也肯定這種方法能夠解脫入涅槃,雖然還沒有入,不必等入涅槃時才知道這種修行方法能入涅槃。這就是從佛所講的理上來思惟判斷,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很多事情不必我們親身經歷才知道有和無,對和錯,以智慧性的認知,就會明瞭許多道理。沒有智慧即使親身經歷也不知其然。奉勸諸道友,自己不知的事理,不要輕易說:不是、不對、沒有、錯誤。要時刻掂量自己智慧達到什麼程度,能不能做正確思惟推理判斷,你所得出的結論一定正確嗎?尤其是對佛所說的法,判斷錯誤,就是誹謗,誹謗了佛與法,後果很嚴重。

(二十三)心隨境轉,外面的境界能夠影響到內心,生起波瀾,一個原因是定力不夠,一個原因是智慧不足,不能正確如理的認知分析面對的境界。人最喜歡的就是隨順自己的心,不管這個心是善還是惡,順我就高興,違我就覺苦。因為一個人太注重內心感受了,往往對人事物的判斷不正確。同樣一個人有時覺得很好,有時就覺得很壞,這是完全從自心感受出發,不是客觀的。這就說明了我們的心識的虛妄性,境界的虛妄性,它們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不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不真實法,不可靠法,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東西,否則當這些東西滅去時,就要感到無所適從了。

(二十四)甘露倒入有毒的杯子中,立刻變成毒藥, 器不清淨的緣故。佛法甘露入眾生心中, 眾生卻生出邪解,智不清淨的緣故。邪見的種子在眾生八識田中,遇緣即生出邪解,甘露法相被眾生的識心扭曲,變出的內相分就不是甘露了,識心觸被扭曲的內相分,就生出邪見,邪見種子再種到八識田中,將來開出的還是邪見花,結出邪見果。可不哀哉!剔除意根的染汙性,是學佛人的當務之急。這就需要意識心常常正確的思惟正確的法理,常常薰染意根,有一天轉變了意根的邪見以後,修行就能走上正路了。

(二十五)佛在世時有人問佛法,佛為什麼不回答呢?有些問題,眾生的智慧不夠時,世尊無論怎樣說,眾生也理解不了,世尊就不會宣說出來,說了也無意義,反而增加眾生的迷茫,於是世尊就不宣說。比如有外道問世尊問題,世尊觀他的根基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說你這個問是無記,於是就不予回答。還有的弟子問世間最初的興起,第一尊佛如何修成的,最後一尊佛沒有眾生可度,怎麼成佛等等,這些問題世尊都不予作答。佛法浩瀚無邊,世尊在娑婆世界只講了一點點,其它的都不適合於此世界眾生修學,眾生接受的能力實在是有限,理解不了的就會謗。所以無量無數的佛法,不是世尊不願意講,是在於眾生自己的業障太重,福德太薄,智慧太低。我們應該好好懺悔自己的業障,暫時理解不了道理不要做評論,下斷言,以免造作業行。

(二十六)留惑潤生,意思是留一點思惑煩惱不斷,好滋潤未來世受生。如果煩惱全部斷盡,意根對三界法一點也不留戀,那麼命終就能像四果阿羅漢一樣,滅掉五陰,入無餘涅槃。菩薩明心以後,一直到八地菩薩之前,都要留一點思惑不斷盡,因為有這點思惑,就能世世投生,有五陰身,才能繼續修學佛法,自利利他。 如果菩薩明心以後,把所有的思惑煩惱都斷盡,就會像阿羅漢一樣,壽盡就會滅掉五陰,入無餘涅槃,那樣就沒有菩薩了,不能再繼續修學佛法了。

修到七地菩薩時,菩薩由於禪定功夫非常好,隨時隨地能入滅盡定,一不小心就會入涅槃,佛就教給菩薩一個三昧,菩薩修後非常歡喜,就再也不想入涅槃,滅掉自己了,於是就進入八地,這時思惑煩惱都斷盡了。地上菩薩很容易就入無餘涅槃,如果沒有清淨大願來維繫的話,這是因為禪定的功夫越來越好,對三界越來越沒有興趣。到七地時,就念念想入涅槃。入初地時發華嚴經中的十個無盡願,這個願一直到成佛都無止盡,因為這個願力的緣故,就會世世投生,有五陰出生,就能廣度無量眾生,終至成就佛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