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
"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李根萍

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自然家鄉好。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面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片青菜葉、一碗小炒肉、一塊黴豆腐、一勺番薯粥……總是在味蕾上翻呀翻,如同哪吒鬧海,而心止不住隨著思緒飛回了故鄉,飛到了家裡。

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就是遊子回味無窮的美食,每每提取就會口舌生津,猶有一陣陣香味在鼻間縈繞。每當有人回故鄉在群裡晒美食,那一盤盤香噴噴的炒粉,總能泛起一片片漣漪,勾起無窮的回憶。

早些年,從我寄居的都市坐綠皮火車回家,常在凌晨抵達故鄉——贛西小城萍鄉,即便再因再累,也不會急著回家,照例來到車站廣場邊,找個小攤坐下來,吃碗炒粉解解饞,化解濃濃的鄉愁,方才慢悠悠回家。

城市已沉沉睡去,小攤生意正紅紅火火。廣場南面有個夫妻攤子,在此經營多年,味道正宗,待客真誠,每次都會聞香而去。

夜幕下,攤邊爐火映紅街道,映紅男人的臉。女主人在旁邊洗菜涮碗,兩張八仙桌收拾整潔乾淨,灶臺邊案板上的竹筐裡盛著晶瑩白嫩的溼米粉,還有細長的豆芽、油亮的青菜,及大小罐子裝的各種調料。

“老闆,來碗炒粉!”

“好嘞!”男人笑著應答,轉身忙開了。肩上搭著毛巾,麻利地洗淨鐵鍋,用鍋鏟在黃色搪瓷盆裡挖點豬油,在鍋裡旋上一圈,油在鍋中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敲個雞蛋下去,“嗞”的一聲,瞬間一股煙霧騰空而起,香味霎時隨夜風彌散,撲鼻而來。待雞蛋煎成荷包蛋,便從油中撈出,放入白色的碟子裡。隨手從竹筐裡抓把綠豆芽和小白菜扔進鍋中的剩油裡,快速翻炒,不時發出“轟”的聲音,滿鍋一片紅光,火舌四溢,張口亂舔,未下過廚的人不敢近前,而男人宛如戰場上坐鎮的將軍,不慌不忙將鍋端起翻炒幾下,火片刻不見了。炒至七成熟時,再抓把米粉入鍋,繼續翻炒,抽空加點醬油上色,最後撒進鹽、味精、幹辣椒粉和蔥,攪拌幾下,倒進前面炒好的荷包蛋,滿鍋快速翻炒均勻,讓雞蛋與粉相依相偎,味道全浸透到粉中,至此,這道萍鄉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

"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李根萍

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自然家鄉好。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面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片青菜葉、一碗小炒肉、一塊黴豆腐、一勺番薯粥……總是在味蕾上翻呀翻,如同哪吒鬧海,而心止不住隨著思緒飛回了故鄉,飛到了家裡。

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就是遊子回味無窮的美食,每每提取就會口舌生津,猶有一陣陣香味在鼻間縈繞。每當有人回故鄉在群裡晒美食,那一盤盤香噴噴的炒粉,總能泛起一片片漣漪,勾起無窮的回憶。

早些年,從我寄居的都市坐綠皮火車回家,常在凌晨抵達故鄉——贛西小城萍鄉,即便再因再累,也不會急著回家,照例來到車站廣場邊,找個小攤坐下來,吃碗炒粉解解饞,化解濃濃的鄉愁,方才慢悠悠回家。

城市已沉沉睡去,小攤生意正紅紅火火。廣場南面有個夫妻攤子,在此經營多年,味道正宗,待客真誠,每次都會聞香而去。

夜幕下,攤邊爐火映紅街道,映紅男人的臉。女主人在旁邊洗菜涮碗,兩張八仙桌收拾整潔乾淨,灶臺邊案板上的竹筐裡盛著晶瑩白嫩的溼米粉,還有細長的豆芽、油亮的青菜,及大小罐子裝的各種調料。

“老闆,來碗炒粉!”

“好嘞!”男人笑著應答,轉身忙開了。肩上搭著毛巾,麻利地洗淨鐵鍋,用鍋鏟在黃色搪瓷盆裡挖點豬油,在鍋裡旋上一圈,油在鍋中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敲個雞蛋下去,“嗞”的一聲,瞬間一股煙霧騰空而起,香味霎時隨夜風彌散,撲鼻而來。待雞蛋煎成荷包蛋,便從油中撈出,放入白色的碟子裡。隨手從竹筐裡抓把綠豆芽和小白菜扔進鍋中的剩油裡,快速翻炒,不時發出“轟”的聲音,滿鍋一片紅光,火舌四溢,張口亂舔,未下過廚的人不敢近前,而男人宛如戰場上坐鎮的將軍,不慌不忙將鍋端起翻炒幾下,火片刻不見了。炒至七成熟時,再抓把米粉入鍋,繼續翻炒,抽空加點醬油上色,最後撒進鹽、味精、幹辣椒粉和蔥,攪拌幾下,倒進前面炒好的荷包蛋,滿鍋快速翻炒均勻,讓雞蛋與粉相依相偎,味道全浸透到粉中,至此,這道萍鄉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如果喜歡吃肉,也可放點肉絲在裡面同炒,還有人喜歡加點火腿腸或擦菜(雪裡蕻)裡面,味道會各不相同。

出鍋的米粉倒入碟子裡,香氣四溢,白中帶黃,黃中泛綠,綠中見紅,誘人食慾。迫不及待地夾點粉入口,滿嘴生香,嚼勁彈牙,爽口通透。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想必當年蘇軾寫這詩時就是這種心境,這種口感。在異鄉日思夜想的炒粉,今晚終於踏在故土品嚐到了,過了口舌之癮,暖了思鄉之胃,更真切地找到了回家之感覺啊!

吃完炒粉再回家,似乎心才真正落地,猶如乘機從萬米高空降落機場,有種踏實安穩之感,懸著心有了依靠,漂泊的靈魂有了安放的地方。

萍鄉——地處贛湘邊界,背倚南昌,坐西朝東,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飲食習慣大多與湖南人相似。家鄉人和湘人吃炒粉有幾百年之歷史。長沙人愛吃扁粉,顯然少了些嚼勁,但湯底裡雞肉的鮮、大骨的醇,統統被扁粉吸收,嗦一口味道不錯。炒扁粉的標配是小火慢煨的肉絲、酸菜、蘿蔔條和剁椒,雖沒萍鄉炒粉之辣戲,但也能喚醒清晨昏昏欲睡的長沙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南昌人,愛的是拌粉,顯然沒了萍鄉炒粉之粗獷,配上一碗瓦罐湯,有點蘇南小吃的小資情調,少了些大氣從容。萍鄉人無論吃長沙扁粉,還是南昌拌粉,總覺少了辣勁,少了衝勁,無法提神,還是家鄉那盆地道的炒粉能辣個通透,辣個精神,辣個渾身是膽。

萍鄉炒粉之粉是粳米或晚米磨成的粉,早先全靠人工加工,現在用機器加工,自然方便多了,可口感卻大不相同。這種食之方便的炒粉,起始僅流行於鄉下農家,主要是種田做小買賣走遠路,食了當飽經餓,充滿“下里巴人”的味道,上不了正席和檯面,只能在農家瓦舍飄香,棲息在路旁小鋪叫賣。先前農家都不富裕,沒有過多的油來炒粉,也加不了雞蛋,只要在鍋裡炒熟,再加點辣椒、擦菜就行。

"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李根萍

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自然家鄉好。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面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片青菜葉、一碗小炒肉、一塊黴豆腐、一勺番薯粥……總是在味蕾上翻呀翻,如同哪吒鬧海,而心止不住隨著思緒飛回了故鄉,飛到了家裡。

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就是遊子回味無窮的美食,每每提取就會口舌生津,猶有一陣陣香味在鼻間縈繞。每當有人回故鄉在群裡晒美食,那一盤盤香噴噴的炒粉,總能泛起一片片漣漪,勾起無窮的回憶。

早些年,從我寄居的都市坐綠皮火車回家,常在凌晨抵達故鄉——贛西小城萍鄉,即便再因再累,也不會急著回家,照例來到車站廣場邊,找個小攤坐下來,吃碗炒粉解解饞,化解濃濃的鄉愁,方才慢悠悠回家。

城市已沉沉睡去,小攤生意正紅紅火火。廣場南面有個夫妻攤子,在此經營多年,味道正宗,待客真誠,每次都會聞香而去。

夜幕下,攤邊爐火映紅街道,映紅男人的臉。女主人在旁邊洗菜涮碗,兩張八仙桌收拾整潔乾淨,灶臺邊案板上的竹筐裡盛著晶瑩白嫩的溼米粉,還有細長的豆芽、油亮的青菜,及大小罐子裝的各種調料。

“老闆,來碗炒粉!”

“好嘞!”男人笑著應答,轉身忙開了。肩上搭著毛巾,麻利地洗淨鐵鍋,用鍋鏟在黃色搪瓷盆裡挖點豬油,在鍋裡旋上一圈,油在鍋中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敲個雞蛋下去,“嗞”的一聲,瞬間一股煙霧騰空而起,香味霎時隨夜風彌散,撲鼻而來。待雞蛋煎成荷包蛋,便從油中撈出,放入白色的碟子裡。隨手從竹筐裡抓把綠豆芽和小白菜扔進鍋中的剩油裡,快速翻炒,不時發出“轟”的聲音,滿鍋一片紅光,火舌四溢,張口亂舔,未下過廚的人不敢近前,而男人宛如戰場上坐鎮的將軍,不慌不忙將鍋端起翻炒幾下,火片刻不見了。炒至七成熟時,再抓把米粉入鍋,繼續翻炒,抽空加點醬油上色,最後撒進鹽、味精、幹辣椒粉和蔥,攪拌幾下,倒進前面炒好的荷包蛋,滿鍋快速翻炒均勻,讓雞蛋與粉相依相偎,味道全浸透到粉中,至此,這道萍鄉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如果喜歡吃肉,也可放點肉絲在裡面同炒,還有人喜歡加點火腿腸或擦菜(雪裡蕻)裡面,味道會各不相同。

出鍋的米粉倒入碟子裡,香氣四溢,白中帶黃,黃中泛綠,綠中見紅,誘人食慾。迫不及待地夾點粉入口,滿嘴生香,嚼勁彈牙,爽口通透。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想必當年蘇軾寫這詩時就是這種心境,這種口感。在異鄉日思夜想的炒粉,今晚終於踏在故土品嚐到了,過了口舌之癮,暖了思鄉之胃,更真切地找到了回家之感覺啊!

吃完炒粉再回家,似乎心才真正落地,猶如乘機從萬米高空降落機場,有種踏實安穩之感,懸著心有了依靠,漂泊的靈魂有了安放的地方。

萍鄉——地處贛湘邊界,背倚南昌,坐西朝東,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飲食習慣大多與湖南人相似。家鄉人和湘人吃炒粉有幾百年之歷史。長沙人愛吃扁粉,顯然少了些嚼勁,但湯底裡雞肉的鮮、大骨的醇,統統被扁粉吸收,嗦一口味道不錯。炒扁粉的標配是小火慢煨的肉絲、酸菜、蘿蔔條和剁椒,雖沒萍鄉炒粉之辣戲,但也能喚醒清晨昏昏欲睡的長沙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南昌人,愛的是拌粉,顯然沒了萍鄉炒粉之粗獷,配上一碗瓦罐湯,有點蘇南小吃的小資情調,少了些大氣從容。萍鄉人無論吃長沙扁粉,還是南昌拌粉,總覺少了辣勁,少了衝勁,無法提神,還是家鄉那盆地道的炒粉能辣個通透,辣個精神,辣個渾身是膽。

萍鄉炒粉之粉是粳米或晚米磨成的粉,早先全靠人工加工,現在用機器加工,自然方便多了,可口感卻大不相同。這種食之方便的炒粉,起始僅流行於鄉下農家,主要是種田做小買賣走遠路,食了當飽經餓,充滿“下里巴人”的味道,上不了正席和檯面,只能在農家瓦舍飄香,棲息在路旁小鋪叫賣。先前農家都不富裕,沒有過多的油來炒粉,也加不了雞蛋,只要在鍋裡炒熟,再加點辣椒、擦菜就行。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到過萍鄉的人都知道,有條蜿蜒秀麗之河流經城裡,亦與萍字沾邊,名曰萍水河。這條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河,最早稱為“淥水”,發源於風光旖旎連綿起伏的楊岐山。明清時期,萍水河邊修築了城牆,建造了碼頭,沿岸四處是炒粉鋪子。河面上微風飄蕩,香氣誘人;河岸上吆喝聲聲,生意興隆。

老船工一般行到此,再忙也要吃碗炒粉再走。船上商賈貴人更是經不住炒粉的誘惑,爭相上岸,找家熟悉的鋪子,要碗炒粉,辣得滿頭大汗,辣得胃口大開,辣得渾身是膽,再從從容容上船走四方。

吃下炒粉渾身是膽,敢把皇帝拉下馬。萍鄉人愛吃辣,好吃熱辣炒粉,養成了不信邪、霸得蠻的性格。打獵營生的萍鄉上慄麻石人李畋,身高八尺,從小不怕辣,吃完這熱辣辣香噴噴的炒粉,讓他養成了愛搗鼓的習慣。他將葛洪煉的火藥丹奇妙地裝在竹筒裡,點燃引火線後竹筒炸開會發出巨響,他便因此發明了最原始的爆竹。後經他不斷改進革新,使鞭炮讓更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他也成了鞭炮的祖師爺。由此可見,吃辣炒粉能給人靈感,給人膽量,催人發明創造。

"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李根萍

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自然家鄉好。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面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片青菜葉、一碗小炒肉、一塊黴豆腐、一勺番薯粥……總是在味蕾上翻呀翻,如同哪吒鬧海,而心止不住隨著思緒飛回了故鄉,飛到了家裡。

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就是遊子回味無窮的美食,每每提取就會口舌生津,猶有一陣陣香味在鼻間縈繞。每當有人回故鄉在群裡晒美食,那一盤盤香噴噴的炒粉,總能泛起一片片漣漪,勾起無窮的回憶。

早些年,從我寄居的都市坐綠皮火車回家,常在凌晨抵達故鄉——贛西小城萍鄉,即便再因再累,也不會急著回家,照例來到車站廣場邊,找個小攤坐下來,吃碗炒粉解解饞,化解濃濃的鄉愁,方才慢悠悠回家。

城市已沉沉睡去,小攤生意正紅紅火火。廣場南面有個夫妻攤子,在此經營多年,味道正宗,待客真誠,每次都會聞香而去。

夜幕下,攤邊爐火映紅街道,映紅男人的臉。女主人在旁邊洗菜涮碗,兩張八仙桌收拾整潔乾淨,灶臺邊案板上的竹筐裡盛著晶瑩白嫩的溼米粉,還有細長的豆芽、油亮的青菜,及大小罐子裝的各種調料。

“老闆,來碗炒粉!”

“好嘞!”男人笑著應答,轉身忙開了。肩上搭著毛巾,麻利地洗淨鐵鍋,用鍋鏟在黃色搪瓷盆裡挖點豬油,在鍋裡旋上一圈,油在鍋中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敲個雞蛋下去,“嗞”的一聲,瞬間一股煙霧騰空而起,香味霎時隨夜風彌散,撲鼻而來。待雞蛋煎成荷包蛋,便從油中撈出,放入白色的碟子裡。隨手從竹筐裡抓把綠豆芽和小白菜扔進鍋中的剩油裡,快速翻炒,不時發出“轟”的聲音,滿鍋一片紅光,火舌四溢,張口亂舔,未下過廚的人不敢近前,而男人宛如戰場上坐鎮的將軍,不慌不忙將鍋端起翻炒幾下,火片刻不見了。炒至七成熟時,再抓把米粉入鍋,繼續翻炒,抽空加點醬油上色,最後撒進鹽、味精、幹辣椒粉和蔥,攪拌幾下,倒進前面炒好的荷包蛋,滿鍋快速翻炒均勻,讓雞蛋與粉相依相偎,味道全浸透到粉中,至此,這道萍鄉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如果喜歡吃肉,也可放點肉絲在裡面同炒,還有人喜歡加點火腿腸或擦菜(雪裡蕻)裡面,味道會各不相同。

出鍋的米粉倒入碟子裡,香氣四溢,白中帶黃,黃中泛綠,綠中見紅,誘人食慾。迫不及待地夾點粉入口,滿嘴生香,嚼勁彈牙,爽口通透。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想必當年蘇軾寫這詩時就是這種心境,這種口感。在異鄉日思夜想的炒粉,今晚終於踏在故土品嚐到了,過了口舌之癮,暖了思鄉之胃,更真切地找到了回家之感覺啊!

吃完炒粉再回家,似乎心才真正落地,猶如乘機從萬米高空降落機場,有種踏實安穩之感,懸著心有了依靠,漂泊的靈魂有了安放的地方。

萍鄉——地處贛湘邊界,背倚南昌,坐西朝東,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飲食習慣大多與湖南人相似。家鄉人和湘人吃炒粉有幾百年之歷史。長沙人愛吃扁粉,顯然少了些嚼勁,但湯底裡雞肉的鮮、大骨的醇,統統被扁粉吸收,嗦一口味道不錯。炒扁粉的標配是小火慢煨的肉絲、酸菜、蘿蔔條和剁椒,雖沒萍鄉炒粉之辣戲,但也能喚醒清晨昏昏欲睡的長沙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南昌人,愛的是拌粉,顯然沒了萍鄉炒粉之粗獷,配上一碗瓦罐湯,有點蘇南小吃的小資情調,少了些大氣從容。萍鄉人無論吃長沙扁粉,還是南昌拌粉,總覺少了辣勁,少了衝勁,無法提神,還是家鄉那盆地道的炒粉能辣個通透,辣個精神,辣個渾身是膽。

萍鄉炒粉之粉是粳米或晚米磨成的粉,早先全靠人工加工,現在用機器加工,自然方便多了,可口感卻大不相同。這種食之方便的炒粉,起始僅流行於鄉下農家,主要是種田做小買賣走遠路,食了當飽經餓,充滿“下里巴人”的味道,上不了正席和檯面,只能在農家瓦舍飄香,棲息在路旁小鋪叫賣。先前農家都不富裕,沒有過多的油來炒粉,也加不了雞蛋,只要在鍋裡炒熟,再加點辣椒、擦菜就行。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到過萍鄉的人都知道,有條蜿蜒秀麗之河流經城裡,亦與萍字沾邊,名曰萍水河。這條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河,最早稱為“淥水”,發源於風光旖旎連綿起伏的楊岐山。明清時期,萍水河邊修築了城牆,建造了碼頭,沿岸四處是炒粉鋪子。河面上微風飄蕩,香氣誘人;河岸上吆喝聲聲,生意興隆。

老船工一般行到此,再忙也要吃碗炒粉再走。船上商賈貴人更是經不住炒粉的誘惑,爭相上岸,找家熟悉的鋪子,要碗炒粉,辣得滿頭大汗,辣得胃口大開,辣得渾身是膽,再從從容容上船走四方。

吃下炒粉渾身是膽,敢把皇帝拉下馬。萍鄉人愛吃辣,好吃熱辣炒粉,養成了不信邪、霸得蠻的性格。打獵營生的萍鄉上慄麻石人李畋,身高八尺,從小不怕辣,吃完這熱辣辣香噴噴的炒粉,讓他養成了愛搗鼓的習慣。他將葛洪煉的火藥丹奇妙地裝在竹筒裡,點燃引火線後竹筒炸開會發出巨響,他便因此發明了最原始的爆竹。後經他不斷改進革新,使鞭炮讓更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他也成了鞭炮的祖師爺。由此可見,吃辣炒粉能給人靈感,給人膽量,催人發明創造。

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故鄉的鄉親們生活富裕,早先炒粉一直用的是茶油,後來試著用豬油炒炒,發現味道大不一樣,配上各種調料,又香又甜,漸漸流行開了。想不到過去這道“下里巴人”的炒粉,從鄉間進入城市,進入大飯店,成了故鄉傳統的特色小吃,還進了贛菜譜。

在“舌尖上的萍鄉”十大名菜評比暨萍鄉美食小吃創意大賽中,萍鄉炒粉竟獲評萍鄉“十大創意美食小吃”之一。

如今,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每天必不可少。

清早,風景秀麗的萍鄉河上,微風拂面,炒粉攤前人頭攢動,兩根油條配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炒粉,吃得滿臉冒汗,辣得渾身通透,飽嗝連連,這就是家鄉人一天生活的開始,更是家鄉人美好生活的見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