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拼死”吃河豚

在古代的長江水域上,每到春季,總有大量漁民前去捕撈河豚魚,先嚐為快。然而,食用河豚偏偏是樁風險極大的事。《本草綱目》更是警告:“河豚有大毒,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最後一句翻譯過來其實就是說,“珍愛生命,遠離河豚”。現代科學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即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發現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性較氰化鈉強1000倍,僅需半毫克就足以致人中毒死亡。史料中同樣充斥著河豚中毒症狀的記載。如唐陳藏器說:“(河豚)入口爛舌,入腸爛腸。”《本草綱目》也記載:“吳人言其血有毒脂,令人舌麻,子令腹脹,眼以目花,有油麻(指‘血有毒脂’,脂屬油類,故稱‘油麻’),子脹、眼睛花之語。”

為什麼要“拼死”吃河豚

因食河豚而中毒死亡者亦是史不絕書。南宋名臣陳傅良(溫州人)《戒河豚賦》有載:“餘叔氏食河豚以死,餘甚悲其能殺人。吾邦人嗜之尤切他魚,餘嘗怪問焉,曰:‘以其柔滑且甘也。’嗚呼!天下之以柔且甘殺人者,不有大於河豚者哉!”明人李詡也說:“河豚,餘邑(指常州府江陰縣)中之所慣食,餘亦愛之。近入城,聞一人家哭聲甚哀,問之,則以誤食河豚之有毒者連死四人……”,嚇得這位“戒庵老人”從此再也不敢碰河豚魚了。

為什麼要“拼死”吃河豚

由於河豚味美但又體含劇毒,為此古人想方設法搜尋解毒良方。《本草綱目》即言“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這段話的精髓,實在一個“傳”上。從現代醫學角度講,河豚毒素毒性很強,首先會使人的感覺神經麻痺,繼之運動神經麻痺,最後呼吸麻痺而致死;中毒後發病迅速而症狀劇烈,各類草藥及偏方對此幾乎無計可施,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這一點就連古人也已經發現了,出生在杭州的明代博物學家謝肇淛就指出,“中(河豚)毒者,橄欖汁及蔗漿解之,然行千百中無一二也”。這與無藥可救相差無幾,實在是個令人沮喪的事實。

為什麼要“拼死”吃河豚

好在河豚魚的毒素只富集於內臟、血液和頭部,“其肝、子與血尤毒”,只要宰殺之後,去目、子、脂、肝、血及其他雜物,漂洗極淨,仍舊可以“食之無害”。這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故而烹飪河豚往往“必須一二時之久”。凡是洗烹河豚,無不全神貫注,費功良苦。古人食用河豚魚,大多數沒有中毒,關鍵就在於這種烹飪方法的科學與恰當。如果操作上稍有疏忽和失誤,後果自然不堪設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