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西醫素手無策的溼氣
小夥子的遊走各界
1/10 風寒暑溼燥火,被中醫成為“六淫”。溼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難去除的一種。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2/10 脾臟喜燥惡溼,最大的功能便是運化水溼。體內水液的正常運化,依賴於脾氣的充足。(腎主水,肺主宣發肅降,二者對水液有一個調節,但最直接最緊密的還是脾。) 中醫講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溼氣重的人都會有脾虛。脾虛導致溼氣更易讓機體出現症狀,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疾病。
3/10 溼是一種狀態,它當然與水有關,但不是溼度表上的數字概念,也不完全是“含水量”,而是過量的水汽與身體臟腑相容後產生的體制變化形態。從陰陽的角度,屬陰。而身體以陽為正,陰為邪,故寒溼都須消除。 祛溼的根本是扶陽。當人體陽氣充足時,溼邪就不會造成影響。因此,要防止溼邪侵襲人體,首先要避免身體的陽氣受損。
4/10 溼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之意。臨床表現多為沉重感或重著不移。(例如:倦怠無力、頭重。溼邪留滯關節:關節疼痛酸楚)濁,即混濁,穢濁。(大便溏洩、小便渾濁) 溼性粘滯:粘,即黏膩;滯,即停滯。如溼滯大腸,腑氣不利則大便粘膩不爽。病程的纏綿性。溼性粘滯,膠著難解,故溼邪致病常起病緩慢,多反覆發作,時起時伏,纏綿難愈,病程較長。
5/10 中醫對付溼的方法:由脾腎陽虛,體內水液的正常運化停滯。證見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尿少、面黃、浮腫、舌淡苔潤、脈濡緩等。治宜健脾溫腎利溼。
6/10
7/10
8/10
9/10
10/10
2017-07-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