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面入口,順滑流暢,不像成都的棍棍面需要你細嚼,也許是麵條薄又裹了油,讓整個餐廳都充滿此起彼伏的呼哧呼哧聲。”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蓓蓓在寫茯苓醬肉包家的祕製炸醬麵時的一句話,引起了評論區一場不小的紛爭:

A:極其討厭棍棍面。

B:莫得棍棍面就不要做雜醬麵哈,棍棍面萬歲!

C:棍棍面都是異類,水面萬歲!

這個時候,突然有個中江娃兒留言說:我覺得還是我們中江的掛麵好吃。

弱了,真的弱。

掛麵我們不聊,今天來說切面裡的兩種面:棍棍面和水葉子面。

第一輪

棍棍面滾粗Vs.水葉子面像豬飼料

宜賓人應該是最看不慣我們成都的棍棍面的了。我問我的宜賓朋友南南君,棍棍面和水面二選一,她只回復了我五個字:棍棍面滾粗。

話雖糙,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南南君說,所有對棍棍面沒有偏見的人,都是還沒遇到他人生中的那碗水葉子面。

還沒來成都之前,南南君曾經天真地認為,她的生命中只有水葉子面,而且全世界的面都應該是這種面,水葉子面也莫得啥子特別的,但就是她心目中面應該有的樣子。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yolirun1986


來成都以後,她才恍然,大城市連面都和小地方不一樣。最開始,她只是主觀地覺得成都的面都不好吃,也說不出個123,後來才發現,這和麵本身有很大關係。

棍棍面形狀粗,吃起來如同嚼蠟。南南君覺得棍棍面是一種尷尬又雞肋的存在,它和真正意義上的拉麵又不一樣,雖然形似,但口感味道差遠了。

她不懂,成都人民是如何常年忍受這種面的。我不服,我覺得南南君一定是沒有吃過好吃的棍棍面。南南君說,她每次看到肖家河那個板凳面,排那麼長的隊,內心都是一萬個問號。她也追風吃過一次,提不起興趣。

跟棍棍面相比,水葉子面更加輕薄,口感自然就細膩順滑。“吃麵的最高潮,就是要過喝。”這種體驗,只有水面有,所以她覺得,棍棍面這種四不像的食物,理應淘汰。

我問她,我說,你在成都這麼多年,棍棍面還不是吃得笑兮了,南南君很無奈地回覆:果腹而已。

啥子喃?我大成都素椒雜醬麵裡的心尖物就拿給你說得這麼不堪?成都土著小扶願意第一個站出來成為反方一辯。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小扶說,你不覺得水面很像奶娃兒沒吃進去又掉在圍嘴上的東西嗎?觀感和口感都是負分。拌得喳喳哇哇的,像豬飼料,理解不到。

小扶覺得,平時只有趕時間才會吃水面。水面太講究火候,一不小心就發脹到兩倍,棍棍面更有嚼勁,根根分明,誘人,裹上臊子一和轉,這才叫面。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水面給小扶的印象,就是小時候,家裡有剩菜,媽媽捨不得倒掉,第二天才煮水面來和剩菜吃。隔夜韭黃炒肉、隔夜回鍋肉都是水面的澆頭。

棍棍面就不一樣了,煮棍棍面的時候,媽媽一般會專門燒牛肉燒排骨炒肉臊,這才是吃麵應該有的儀式感。

第二輪

棍棍面煮不熟Vs.水葉子面吃不完

廣元人毛毛姐無語又無奈:你們這種辯論方式啊,都是詆譭式的,並說不出棍棍面的好來。

我問她棍棍面有啥子好,她說她先點個面來吃。沒過一會兒,我就收到了三條巨長的信息:

首先,毛毛姐生長在廣元,川北人吃的寬面,是一指寬的寬面,比我們成都人吃的韭菜葉子更寬。這種面最常見的一種吃法就是舀一瓢土酸菜、一瓢紅油辣子,夥到一拌,撲哧撲哧就下肚了。這是食物給人的原始烙印。

再來就是,經過長期生活實踐,毛毛姐發現自己更偏好透一些的麵條。要把棍棍面煮透心,會花一些時間,但是吃麵的人著急啊。久而久之,棍棍面的吃法上就出現了一種追求脆的審美,有些人去吃麵,就喜歡在點面之後多補一句:面煮硬點兒哈。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愛吃蘿蔔絲餅辣醬面的茶壺

毛毛姐說,這種面其實就是沒有熟透,這樣會導致棍棍面愛好者,容易飯後放屁。

水葉子面的受熱面比較大,受熱均勻,所以通常端上來就是實打實的熟透了的,從點面到吃麵,時程短。

最後,水葉子面面積大,更容易掛上湯汁,所以也更入味。在毛毛姐看來,棍棍面是素椒雜醬麵的專屬這種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她吃過的成都市最好吃的一家素椒雜醬麵,就有韭菜葉子面的選擇。

雖然好多資格吃貨都賭咒發誓,一切不用棍棍面的素椒雜醬麵都是歪貨。但是那家當年從牛王廟發家的素椒面,每天最先估清的都是韭菜葉子面,因為,實在太入味了。

看到這兒,我還是多佩服毛毛姐的,我覺得在吃麵這方面,她比我看得深看得透,但是我還是喜歡吃棍棍面啊,棍棍面就是好吃啊。

是,水面是容易熟,但是也容易煮成面kao kao啊!

有一次我路過宋嫂魚面,看到價目表上的臊子實在誘人,老闆兒說這兒中午最後兩碗麵了,賣完下班。

我聽不得這些,一個健步就鑽進去坐起。不到5分鐘時間,面就端上來了,印象滿分。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Danni

面是水葉子面沒錯,我點的混合臊子:牛肉、肥腸、魚肉、燒肉各有個坨把坨的樣子。

吃了兩口,我就覺得,他們家現在都改變銷路開始賣輔食了嗎?軟pia軟pia的,稍微吃慢一點,剩下的就開始不斷泡脹泡脹泡脹,最後越吃越多,越吃越吃不完。

吃到快1/3的時候,我就吃不下去了,越吃,越覺得像是在吃潲水。面前這碗水葉子面,就像是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渣男,軟趴趴地賴在碗裡,趕都趕不走。越吃越冒火,最後乾脆甩筷丟碗,走人。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_永寧歌

臨走之前,我問了一嘴煮麵師傅,我說,你們為啥子要用水葉子面喃?

師傅想都沒想,就回答我說:“因為水葉子面熟得快啊!”

你看是不是,在成都人的心目中,其實大家都清醒白醒的,棍棍面才叫面,水葉子面這種,都是實在搞不贏了才弄來下鍋。遇到師傅當天手風不順煮過火了,哦豁,那恭喜這位買主,喜提一碗潲水面。

棍棍面就不一樣了,棍棍面硬肘,經煮,不管耙點硬點都有嚼勁可以捕捉。面一挑,臊子一澆,和起和起就吃了。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我們家吃麵,都喜歡挑一小夾起來,用筷子繞著碗打幾個圈,這樣就可以一口吃掉長長的麵條,然後在每一個脣齒碰撞的咀嚼瞬間去尋找趣味,時而綿延,時而脆嘣,時而爆香。

整個吃麵的過程,嘴脣和麵不會發出過大的聲響,只有齒間偶爾發出的祕密碰撞。

這種高潮更像是一種祕密歡慶,它沒有呼風喚雨一般的酣暢淋漓,但它更綿延、悠長,讓人竊喜。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第三輪

水葉子面吃起痛快Vs.吃麵就該是棍棍面

從小生長在德陽的恩呀呀也投了水葉子面的票。德陽不流行棍棍面,她都是工作以後了,才開始吃的棍棍面,吃了一陣,感覺更喜歡水面了——棍棍面太硬,又油膩。

水面不一樣,水面煮得耙耙的,醬油、辣椒油、味精、花椒、蔥花和臊子一放,湯湯水水的,哧溜就吃下去了,順滑。

恩呀呀說,她吃麵,是需要那個湯能喝下去。小的時候,有一次突然很想喝麵湯,她就自己兌了一碗醬油辣子湯,加了幾顆蔥花,覺得美味至極。但是成都市面上那些澆頭複雜的面,麵湯都太油膩,這讓她覺得有點兒胎不梭。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阿塔也喜歡吃麵,她喜歡吃麵的時候發出的呼哧呼哧的聲音,那表示痛快。阿塔的老家,川東南的一個縣城,每一個清晨,都是被這呼哧呼哧的聲音喚醒。

阿塔在家都是吃兔兒面,兔子肉切丁焯水,加料爆炒,爆炒,還是爆炒,最後加水熬汁。這是澆頭。面,就是窄窄的水葉子面。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漫-生-活

而棍棍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是棍狀的,所以油鹽不進。最後,澆頭的油全部都糊在湯頭的頂層,無法融入麵條本身。但葉子面,它的面、湯頭、澆頭都是融為一體的。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愛吃肉肉肉的兔子

也是小時候的事,好朋友Mauw是個成都土著,她小時候特別愛吃一家麵館的排骨麵,這家就是用的棍棍面,所以,從小她就覺得,吃麵就該是棍棍面。

我問她,那水葉子面喃?她說,在她看來,水葉子面跟掛麵莫得區別,家常,又無趣。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圖/@peaceminusone-

棍棍面與水葉子面之爭

真的,隨便走哪兒薅一個成都娃兒,問他,水葉子面和棍棍面二選一的話你選啥,十有八九都會選棍棍面。

不是我為棍棍面正名,眾口難調的事自然都是公婆各有理。但你們覺不覺得,看了一轉下來,每個人的理由不外乎就是:我小時候,我第一次吃,最早,我們老家……

歸結下來就是:先入為主。

要我說啊,根本就不是水葉子面還是棍棍面的問題,是大家割捨不掉的童年記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