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
"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9月14日,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在9月15日的新聞中,有這樣的標題:

“訂單最多的一屆成都車展”。

新聞顯示,“本次成都車展總規模達20萬平方米,130餘個汽車品牌,1600多臺展出車輛,全球首發28款,全國首發41款。觀展人數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

(以上數據來自於“紅星新聞”)

以上幾大數據,均超過往屆。

我查閱了往年成都車展的訂單數據,2017年為30108臺,去年則為2.9萬臺,那麼今年超過3.2萬臺的訂單,確實為訂單最多的一屆。

訂單的出處並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同樣在9月15日的新聞中顯示,上汽大眾此次成都車展期間就斬獲超過5000臺訂單,我查閱了去年上汽大眾成都車展的“戰報”——去年同期為4136臺,今年增幅高達21%。

"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9月14日,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在9月15日的新聞中,有這樣的標題:

“訂單最多的一屆成都車展”。

新聞顯示,“本次成都車展總規模達20萬平方米,130餘個汽車品牌,1600多臺展出車輛,全球首發28款,全國首發41款。觀展人數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

(以上數據來自於“紅星新聞”)

以上幾大數據,均超過往屆。

我查閱了往年成都車展的訂單數據,2017年為30108臺,去年則為2.9萬臺,那麼今年超過3.2萬臺的訂單,確實為訂單最多的一屆。

訂單的出處並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同樣在9月15日的新聞中顯示,上汽大眾此次成都車展期間就斬獲超過5000臺訂單,我查閱了去年上汽大眾成都車展的“戰報”——去年同期為4136臺,今年增幅高達21%。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頗有意味的是,2018年關於成都車展的報道,關鍵詞是“減量增質”,意思是說雖然銷量減少了,但是成交額比2017年增加了,也是一種巨大進步。而今年的“訂單最多”則似乎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場只許進、不許退的車展。

凜冬已至,但在“私車第二城”,真的就能逆勢回暖?

我在9月14日車展最後一天期間就已經開始了採訪。採訪對象包括成都各大品牌經銷商投資人及職業經理人。大家給我的反饋,卻和後來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

某新能源品牌店總髮給我一些人群寥寥的照片,結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給出了我這次的採訪對象中最負面的評價:一無是處。他舉例說明了新展場的管理混亂:他曾經被檢票口工作人員強行攔下,認為他是“黃牛”——後來根據解釋,是因為恰好他當時入場時,有一撥“黃牛”在入場。

“黃牛”屢禁不止,此為題外話。然而在採訪中,大家對於“主會場移師西博城,服務方面並未跟上”這一點,屬於普遍評價。更多經銷商表示由於西博城太過偏遠,導致客流量“大不如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銷售表現。

本屆車展,各大新能源品牌要麼面臨量產交付壓力,要麼面臨銷量壓力,參展品牌相比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聲勢明顯要弱一些。其中TOP3的蔚來、威馬、小鵬,在成都車展上除了沒有新車亮相之外,面對的更是傳統巨頭新能源車型的“狙擊”。車展方給到位置其實很不錯的10號館專門做新能源品牌的集群效應,但實際在銷售端並不見得收效明顯——成都作為罕見的不限購大城市,新能源館現場人氣甚至相比前不久我去報道的深港澳車展而言,差距都可謂巨大。內因外因導致沒有達成銷售預期,屬於意料之中。

"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9月14日,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在9月15日的新聞中,有這樣的標題:

“訂單最多的一屆成都車展”。

新聞顯示,“本次成都車展總規模達20萬平方米,130餘個汽車品牌,1600多臺展出車輛,全球首發28款,全國首發41款。觀展人數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

(以上數據來自於“紅星新聞”)

以上幾大數據,均超過往屆。

我查閱了往年成都車展的訂單數據,2017年為30108臺,去年則為2.9萬臺,那麼今年超過3.2萬臺的訂單,確實為訂單最多的一屆。

訂單的出處並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同樣在9月15日的新聞中顯示,上汽大眾此次成都車展期間就斬獲超過5000臺訂單,我查閱了去年上汽大眾成都車展的“戰報”——去年同期為4136臺,今年增幅高達21%。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頗有意味的是,2018年關於成都車展的報道,關鍵詞是“減量增質”,意思是說雖然銷量減少了,但是成交額比2017年增加了,也是一種巨大進步。而今年的“訂單最多”則似乎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場只許進、不許退的車展。

凜冬已至,但在“私車第二城”,真的就能逆勢回暖?

我在9月14日車展最後一天期間就已經開始了採訪。採訪對象包括成都各大品牌經銷商投資人及職業經理人。大家給我的反饋,卻和後來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

某新能源品牌店總髮給我一些人群寥寥的照片,結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給出了我這次的採訪對象中最負面的評價:一無是處。他舉例說明了新展場的管理混亂:他曾經被檢票口工作人員強行攔下,認為他是“黃牛”——後來根據解釋,是因為恰好他當時入場時,有一撥“黃牛”在入場。

“黃牛”屢禁不止,此為題外話。然而在採訪中,大家對於“主會場移師西博城,服務方面並未跟上”這一點,屬於普遍評價。更多經銷商表示由於西博城太過偏遠,導致客流量“大不如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銷售表現。

本屆車展,各大新能源品牌要麼面臨量產交付壓力,要麼面臨銷量壓力,參展品牌相比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聲勢明顯要弱一些。其中TOP3的蔚來、威馬、小鵬,在成都車展上除了沒有新車亮相之外,面對的更是傳統巨頭新能源車型的“狙擊”。車展方給到位置其實很不錯的10號館專門做新能源品牌的集群效應,但實際在銷售端並不見得收效明顯——成都作為罕見的不限購大城市,新能源館現場人氣甚至相比前不久我去報道的深港澳車展而言,差距都可謂巨大。內因外因導致沒有達成銷售預期,屬於意料之中。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那麼,類似於上汽大眾這樣銷量大大超過去年成都車展的品牌,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我的同事回覆我,上汽大眾的高銷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定任務、不限價”,也就是說在成都車展期間,經銷商為了完成任務,價格放得開。而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一些豪華品牌身上。

“經銷商越賣越虧,規模大的經銷商還剛得起,小規模、新經銷商,長此以往很快就跟不下去了。”

這句話來自於某家豪華品牌店總之口,對於銷量,他表示完成預期問題不大。但他在採訪中,對於銷售質量則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

也就是說,在史上最高訂單量的背後,其實是極大面積的虧損量,而囿於更多原因,大家更願意去報道正面的數字,而很少有人願意直面背後的陰影。

好消息也是有的。BBA這樣的頭部豪華品牌反饋到了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正面信息:因為西博城距離城區較遠,來到車展現場的消費者,相比之前在世紀城時有更高的消費意願。也就是說,距離幫忙篩選出了更高比例的意向客戶。因此在本次車展中,頭部豪華品牌依然“穩”字當頭,大抵契合整個豪華品牌細分市場7%的整體增速。

"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9月14日,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在9月15日的新聞中,有這樣的標題:

“訂單最多的一屆成都車展”。

新聞顯示,“本次成都車展總規模達20萬平方米,130餘個汽車品牌,1600多臺展出車輛,全球首發28款,全國首發41款。觀展人數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

(以上數據來自於“紅星新聞”)

以上幾大數據,均超過往屆。

我查閱了往年成都車展的訂單數據,2017年為30108臺,去年則為2.9萬臺,那麼今年超過3.2萬臺的訂單,確實為訂單最多的一屆。

訂單的出處並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同樣在9月15日的新聞中顯示,上汽大眾此次成都車展期間就斬獲超過5000臺訂單,我查閱了去年上汽大眾成都車展的“戰報”——去年同期為4136臺,今年增幅高達21%。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頗有意味的是,2018年關於成都車展的報道,關鍵詞是“減量增質”,意思是說雖然銷量減少了,但是成交額比2017年增加了,也是一種巨大進步。而今年的“訂單最多”則似乎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場只許進、不許退的車展。

凜冬已至,但在“私車第二城”,真的就能逆勢回暖?

我在9月14日車展最後一天期間就已經開始了採訪。採訪對象包括成都各大品牌經銷商投資人及職業經理人。大家給我的反饋,卻和後來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

某新能源品牌店總髮給我一些人群寥寥的照片,結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給出了我這次的採訪對象中最負面的評價:一無是處。他舉例說明了新展場的管理混亂:他曾經被檢票口工作人員強行攔下,認為他是“黃牛”——後來根據解釋,是因為恰好他當時入場時,有一撥“黃牛”在入場。

“黃牛”屢禁不止,此為題外話。然而在採訪中,大家對於“主會場移師西博城,服務方面並未跟上”這一點,屬於普遍評價。更多經銷商表示由於西博城太過偏遠,導致客流量“大不如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銷售表現。

本屆車展,各大新能源品牌要麼面臨量產交付壓力,要麼面臨銷量壓力,參展品牌相比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聲勢明顯要弱一些。其中TOP3的蔚來、威馬、小鵬,在成都車展上除了沒有新車亮相之外,面對的更是傳統巨頭新能源車型的“狙擊”。車展方給到位置其實很不錯的10號館專門做新能源品牌的集群效應,但實際在銷售端並不見得收效明顯——成都作為罕見的不限購大城市,新能源館現場人氣甚至相比前不久我去報道的深港澳車展而言,差距都可謂巨大。內因外因導致沒有達成銷售預期,屬於意料之中。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那麼,類似於上汽大眾這樣銷量大大超過去年成都車展的品牌,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我的同事回覆我,上汽大眾的高銷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定任務、不限價”,也就是說在成都車展期間,經銷商為了完成任務,價格放得開。而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一些豪華品牌身上。

“經銷商越賣越虧,規模大的經銷商還剛得起,小規模、新經銷商,長此以往很快就跟不下去了。”

這句話來自於某家豪華品牌店總之口,對於銷量,他表示完成預期問題不大。但他在採訪中,對於銷售質量則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

也就是說,在史上最高訂單量的背後,其實是極大面積的虧損量,而囿於更多原因,大家更願意去報道正面的數字,而很少有人願意直面背後的陰影。

好消息也是有的。BBA這樣的頭部豪華品牌反饋到了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正面信息:因為西博城距離城區較遠,來到車展現場的消費者,相比之前在世紀城時有更高的消費意願。也就是說,距離幫忙篩選出了更高比例的意向客戶。因此在本次車展中,頭部豪華品牌依然“穩”字當頭,大抵契合整個豪華品牌細分市場7%的整體增速。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而頭部品牌所認可的“意向強”這一點,卻並非普適原則,更多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對於更多品牌而言,它們更追求曝光度、更追求客流量。因此在採訪中,經銷商對於今年車展的客流量普遍表示“不滿意”。

這其中應該有展館面積更大,人群被稀釋的原因。然而可以思考的數字是,2017年公佈的觀展人數有63.8萬人次,相應產生的訂單為30108臺;今年人次為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成都人的購車意願已經從每一千人購買47臺,下降到每一千人購買不足45臺。同樣統計口徑的數據中,成都人的購車意願在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基於此,我採訪了我的兩位朋友。他們都是帶著購車意願去到西博城,然而在逛完車展後並沒有下單。一位的意向車型是卡宴,一位則專門去看歐陸GT敞篷版。他們在看完車展並詢價之後,都表示“沒有很大的消費衝動”。

“由於今年做生意的形勢比較一般,考慮到不想挪用那麼大筆的流動資金拿來買車,所以覺得不買也行。現在又不是沒有車開。”

而更具殺傷力的一句話則在於:“汽車又不是房子,總歸不會越來越貴,不急。”

這兩位百萬級別豪車的目標消費者心態,可能代表了很多類似消費者的看法。換購增購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剛性需求,大環境對於消費心態的改變,加上相關品牌優惠幅度並不大,他們選擇了持幣觀望。

"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9月14日,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在9月15日的新聞中,有這樣的標題:

“訂單最多的一屆成都車展”。

新聞顯示,“本次成都車展總規模達20萬平方米,130餘個汽車品牌,1600多臺展出車輛,全球首發28款,全國首發41款。觀展人數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

(以上數據來自於“紅星新聞”)

以上幾大數據,均超過往屆。

我查閱了往年成都車展的訂單數據,2017年為30108臺,去年則為2.9萬臺,那麼今年超過3.2萬臺的訂單,確實為訂單最多的一屆。

訂單的出處並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同樣在9月15日的新聞中顯示,上汽大眾此次成都車展期間就斬獲超過5000臺訂單,我查閱了去年上汽大眾成都車展的“戰報”——去年同期為4136臺,今年增幅高達21%。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頗有意味的是,2018年關於成都車展的報道,關鍵詞是“減量增質”,意思是說雖然銷量減少了,但是成交額比2017年增加了,也是一種巨大進步。而今年的“訂單最多”則似乎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場只許進、不許退的車展。

凜冬已至,但在“私車第二城”,真的就能逆勢回暖?

我在9月14日車展最後一天期間就已經開始了採訪。採訪對象包括成都各大品牌經銷商投資人及職業經理人。大家給我的反饋,卻和後來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

某新能源品牌店總髮給我一些人群寥寥的照片,結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給出了我這次的採訪對象中最負面的評價:一無是處。他舉例說明了新展場的管理混亂:他曾經被檢票口工作人員強行攔下,認為他是“黃牛”——後來根據解釋,是因為恰好他當時入場時,有一撥“黃牛”在入場。

“黃牛”屢禁不止,此為題外話。然而在採訪中,大家對於“主會場移師西博城,服務方面並未跟上”這一點,屬於普遍評價。更多經銷商表示由於西博城太過偏遠,導致客流量“大不如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銷售表現。

本屆車展,各大新能源品牌要麼面臨量產交付壓力,要麼面臨銷量壓力,參展品牌相比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聲勢明顯要弱一些。其中TOP3的蔚來、威馬、小鵬,在成都車展上除了沒有新車亮相之外,面對的更是傳統巨頭新能源車型的“狙擊”。車展方給到位置其實很不錯的10號館專門做新能源品牌的集群效應,但實際在銷售端並不見得收效明顯——成都作為罕見的不限購大城市,新能源館現場人氣甚至相比前不久我去報道的深港澳車展而言,差距都可謂巨大。內因外因導致沒有達成銷售預期,屬於意料之中。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那麼,類似於上汽大眾這樣銷量大大超過去年成都車展的品牌,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我的同事回覆我,上汽大眾的高銷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定任務、不限價”,也就是說在成都車展期間,經銷商為了完成任務,價格放得開。而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一些豪華品牌身上。

“經銷商越賣越虧,規模大的經銷商還剛得起,小規模、新經銷商,長此以往很快就跟不下去了。”

這句話來自於某家豪華品牌店總之口,對於銷量,他表示完成預期問題不大。但他在採訪中,對於銷售質量則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

也就是說,在史上最高訂單量的背後,其實是極大面積的虧損量,而囿於更多原因,大家更願意去報道正面的數字,而很少有人願意直面背後的陰影。

好消息也是有的。BBA這樣的頭部豪華品牌反饋到了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正面信息:因為西博城距離城區較遠,來到車展現場的消費者,相比之前在世紀城時有更高的消費意願。也就是說,距離幫忙篩選出了更高比例的意向客戶。因此在本次車展中,頭部豪華品牌依然“穩”字當頭,大抵契合整個豪華品牌細分市場7%的整體增速。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而頭部品牌所認可的“意向強”這一點,卻並非普適原則,更多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對於更多品牌而言,它們更追求曝光度、更追求客流量。因此在採訪中,經銷商對於今年車展的客流量普遍表示“不滿意”。

這其中應該有展館面積更大,人群被稀釋的原因。然而可以思考的數字是,2017年公佈的觀展人數有63.8萬人次,相應產生的訂單為30108臺;今年人次為72.51萬,產生訂單32394臺。成都人的購車意願已經從每一千人購買47臺,下降到每一千人購買不足45臺。同樣統計口徑的數據中,成都人的購車意願在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基於此,我採訪了我的兩位朋友。他們都是帶著購車意願去到西博城,然而在逛完車展後並沒有下單。一位的意向車型是卡宴,一位則專門去看歐陸GT敞篷版。他們在看完車展並詢價之後,都表示“沒有很大的消費衝動”。

“由於今年做生意的形勢比較一般,考慮到不想挪用那麼大筆的流動資金拿來買車,所以覺得不買也行。現在又不是沒有車開。”

而更具殺傷力的一句話則在於:“汽車又不是房子,總歸不會越來越貴,不急。”

這兩位百萬級別豪車的目標消費者心態,可能代表了很多類似消費者的看法。換購增購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剛性需求,大環境對於消費心態的改變,加上相關品牌優惠幅度並不大,他們選擇了持幣觀望。

“訂單最多一屆車展”的背面,是經銷商心中的苦悶

這也難怪我一位豪華品牌的店總朋友在電話裡對我說,“整體看起來還好,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而面對未來,他表示必須穩紮穩打,“雖然看起來光鮮,但大家都不好過,畢竟冬天來了。”

大多數品牌靠“殺價”求生,豪華品牌幾家歡樂幾家愁,超豪品牌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有媒體直指這是“2019年最後一場車市豪賭”,我卻聞到贏面不大的味道。

銷量贏了的,利潤虧損面極大;利潤贏了的,銷量貢獻不多。這場賭博,又有多少人是“明知會輸卻硬要上”的?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看到的都是一片歌舞昇平,那麼未來誰該對敗局負責?可能當下我們最需要的並不是去因為數字而振奮,而是需要去多看看數字背後發生了什麼?有更多人在關心,在這樣的季節之下,究竟怎樣才能更好求生。“提振消費信心”,已經不是喊喊口號的事了。

撿了“耙活”(便宜)的消費者也要看清楚,賣車的時候賣家不掙錢,買家就要冒未來服務上被“宰”的險——畢竟為了活下去,大家都要恰飯。

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駕仕派立場無關。

文|趙小查

圖|駕仕派車展報道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