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漿糊的創新配方

烹飪技巧 菜譜 美食 改變不了的只有過去 2019-03-09
脆漿糊的創新配方

脆漿的製作方法很多,各有特色。最近,筆者研製出一種新式脆漿,這種漿不加水,用麵粉、澱粉、泡打粉、雞蛋清、油脂按比例調成,結合正確的方法炸制後除具備色澤潔白、口感酥脆的特點外,又增加了晶瑩透明的特點,這正是新式脆漿的創新之處,效果特別好。下面,這種糊的形成機理及製作方法給大家介紹下:

一脆漿糊調製比例

調製時將中筋麵粉350克,幹澱粉70克,泡打粉15克同放入盆中攪勻,加500克清水,精鹽10克調成糊狀,再加入120克色拉油(或花生油)、雞蛋清400克調勻,靜置15~20分鐘即可使用。

二脆漿糊形成原理

新式脆漿是用麵粉、澱粉、泡打粉、雞蛋清、油脂以適當的比例調製而成的,各種原料有各自的作用。

1.麵粉

麵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和麥麩蛋白、麥膠蛋白(即麵筋質),正常的麥面含澱粉70%~80%,麥膠蛋白和麥麩蛋白又構成了統稱的“麵筋”,一般麵粉中麵筋的含量為26%~30%左右。由麵筋質形成的麵筋網絡具有抵抗氣體膨脹力、阻止氣體逸出的特性,是脆漿持氣的重要條件,在脆漿中主要利用這種特性,在高溫加熱時,由泡打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無法逸出,使麵筋網絡膨脹,脆漿發泡。

特別要注意的是,麵筋質的含量要適量,不可過多或過少,如果麵粉中筋質含量少則筋力小,持氣能力降低,不能容納足夠的氣體,減弱脆漿的發泡力,但麵筋質過多,筋力過強,也會抑制氣體的生成,影響脆漿的發泡力。其麵筋質含量20%~25%為好,麵粉應選用中筋粉。

麵粉中還要加入無麵筋成分的澱粉,以降低麵筋的濃度,避免僅用麵粉調製脆漿糊時所產生的麵筋過強、光澤度差、不夠鬆脆的缺點,但不宜過多。

2.澱粉

澱粉在結構上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澱粉顆粒的外層是支鏈澱粉,約佔總量的80%~90%,內層是直鏈澱粉,約佔總量的10%~20%。澱粉中支鏈澱粉越高,粘性越大,糊化性能越好,在脆漿調製中應選擇馬鈴薯粉或玉米粉。澱粉在60℃~80℃的溫度下開始糊化,溫度升高到100℃以上時則開始焦化,與麵粉中的麵筋網絡一起定型。調製時要正確掌握澱粉的用量,特別要注意不可過多,如果過多就會阻止脆漿中二氧化碳氣體對面筋網絡的擴張,使發泡降低,口感硬但不鬆脆。

3.泡打粉

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和碳酸氫氨,經過加熱後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並被脆漿中的麵筋網絡所包圍,使脆漿內部結構形成均勻緻密的多孔性,從而達到膨脹疏鬆的目的。在調製脆漿時要嚴格控制好其用量,不可過多或過少,如果過少,炸制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足,不鬆泡;如果過多,炸制後口味發苦,色澤呈黃色,不潔白,產生的二氧化碳過多,衝力過大,會衝破麵筋網絡逸出,使脆漿炸開,表面不光滑,導致失敗。

泡打粉則應選用在保質期以內的。

4.油脂

油脂是一種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粘性,當油脂摻入脆漿內,麵粉、澱粉顆粒便被油脂包裹而粘在一起,油脂中油顆粒與麵粉、澱粉顆粒並不是真正的結合,而是依靠油脂黏性結合起來的。麵粉、澱粉顆粒被油脂顆粒包圍,隔開,麵粉、澱粉顆粒之間的距離擴大,使空隙中充滿了空氣,這些空氣在加熱中膨脹,便其不能形成緊密的網狀結構,從而使成品變得酥鬆。另一方面,麵粉、澱粉顆粒被油脂封閉,吸水被抑制而不能膨潤,在加熱中易炭化而鬆脆。調製時油脂的用量要適當,如果過少,會達不到酥脆程度;如果過多,則會導致炸制後鬆散易碎,影響成型效果。

油脂應選擇無色潔淨的色拉油。

5.雞蛋清

蛋清液具有溶解性好,凝膠性能良好的特性,既具有調解劑又具有黏結劑的作用,蛋清液中黏蛋白能增強漿液對原料的黏附性,蛋液對澱粉調解組成漿液對原料掛糊,炸制後蛋白凝結,尤其是卵蛋白的凝結,使菜餚表面光滑。

雞蛋應選用新鮮的菜雞蛋,菜雞蛋的蛋清濃稠度大,含氮物質高,灰分少,膠體溶液稠濃度強,持氣力高,蛋腥味少,黏結性好。蛋清的用量要適度,如果過少,麵粉、澱粉不能充分融和,出現粉粒,或者過於稠濃,炸制後不光滑,如果過多則成品鬆軟不酥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