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牡丹江一一殺豬菜很正宗

牡丹江 血腸 酸菜 豬大腸 牡丹江市旅遊委 牡丹江市旅遊委 2017-09-30

圖/文:鞠成偉

吃在牡丹江一一殺豬菜很正宗

在牡丹江諸多的傳統菜餚裡,殺豬菜流傳較為久遠,無論是食材,還是製作,基本沿用了老輩人的手法,很地道,也非常受歡迎。

牡丹江流域是滿族人的發祥之地,考古學家在鏡泊湖南端鶯歌嶺斷崖袒露的紅燒土層中發現的四隻陶豬,經考察證明,這四件珍貴的藝術品是三千多年前鶯歌嶺居民肅慎人制作的,由此可見,三千多年前,牡丹江流域的先民們就開始養豬了,還有文獻記載:挹婁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其身,以御風寒。牡丹江的殺豬菜起源於何年代,雖無從考證,但歷史也相當久遠了。據查,已列入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寧古塔殺豬菜其本名應為年豬菜。設想一下,如能穿越時空,彷彿在白雪飄蕩的臘月鄉間,看到生活富足的滿族農家,與親戚朋友一起圍坐在火炕的方桌前,享用新年殺豬菜的美味,其將冬閒之日、喜慶豐年之時的喜悅體現的是那麼完美,令人羨煞!

吃在牡丹江一一殺豬菜很正宗

我的童年是在海浪河畔上游大山裡的一個林場度過的,記得每臨近春節,林場職工家家排號開始殺年豬,這段光景真是美壞了,幾乎天天都有人家送來殺豬菜吃。那時林場的人,互相尊重,特別親。無論誰家殺年豬,親戚朋友都去幫忙,女的幫助洗酸菜切酸菜,洗盤子碟子碗,擺桌椅板凳,男的幫助殺豬師傅抓豬殺豬,洗腸子、肚子灌血腸,劈柴燒火幹雜活,場面緊張而熱鬧。待大鐵鍋裡的殺豬菜燉好後,要優先給左鄰右舍前後街的每家都要送去一大碗。現在一回想起當年的那個熱鬧喜興的場景,那脣齒留香的地道的香飄四野的殺豬菜,那留在舌尖上久久不去的酸酸的菜香和肉香,特別是那一塊塊沾著大蒜泥塞滿口的滑嫩軟糯咀嚼在嘴裡鮮汁四溢,整個口腔竄著帶有辛辣蒜香的血腸,讓人永遠難忘。

吃在牡丹江一一殺豬菜很正宗

正宗的東北殺豬菜的做法說起來並不復雜,一口燒柴火的大鍋燒半鍋白水,先下一些大塊的五花肉和剔下來的骨頭,然後下酸菜,開鍋後接著在鍋裡煮心肝肺等下貨。待血腸灌好後,殺豬的師傅要親自守在菜鍋旁煮血腸,手裡拿一根針,適時用針刺一下血腸看成熟狀況,直到針眼不冒血筋了即出鍋,這時就不生不老的火候恰好。煮血腸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是做出一大鍋美味的殺豬菜的重要一環,灌血腸的豬血要有懂行的專人負責打理,首先是接豬血,接豬血的盆要稍大些,盆裡放入適量的鹽,接豬血的人手裡拿著一把筷子,快速攪動豬血,以防止凝固。接著接完豬血後,要一邊攪動一面要快些把血盆端入屋內放在熱炕頭上,還要繼續不停的攪動。然後準備灌血腸的調料:蔥花、花椒麵、香菜、熟油、適量剁成碎沫的網狀豬水油。豬血調好味後,接下來就可以灌血腸了,灌血腸的腸子用豬的小腸和大腸,用豬小腸灌出來的血腸沒有用豬大腸灌出來的血腸吃起來過癮解饞。。

吃在牡丹江一一殺豬菜很正宗

這些年來,已經吃不到小時候的那種正宗的殺豬菜了,那種原汁原味的老味道殺豬菜已然成了一個再也無法追尋的記憶,因為那吃米糠山野菜喝泔水的純笨豬已無處可尋。

牡丹江區域內經營殺豬菜的酒店不計其數,吃過多少家,有的還真不錯,但跟我小時候吃過的殺豬菜總覺得還差點什麼,雖然心裡總還想著那個老味道,但時光不能倒轉,想吃這一口了,去館子了卻應付一下嘴癮,必竟咱這疙瘩的殺豬菜還是比較正宗的,總體的品質、品味還是不錯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