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攝影:戴前鋒

重慶文化主題書店

第542個故事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作者:汪啟良

我雖然不是美食家,但卻是地地道道的“老饕”。所以對重慶的餐飲往事,至今念念不忘,記憶猶新。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棉絮街

攝影:戴前鋒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之際,重慶迎來了一次新的經濟飛躍。

當時物質豐富,物價平穩,人民豐衣足食,大家都沉浸在翻身解放的幸福之中。

那時的餐飲業十分興盛,在戰時陪都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全國各地的菜糸與重慶特色的川菜相結合,特別是浙、閩、粵、滬、蓉、鄂、晉、魯以及周邊專縣的名菜名點,紛紛匯聚於解放碑附近,真是百味千香,盛況空前。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青年路

攝影:戴前鋒

由新華路面向解放碑走,又新大戲院的對面,就是鼎鼎大名的“頤之時“餐廳(六十年代己遷往和平公寓)。

跨進花團錦簇的大門,鮮紅的六角宮燈,照耀著大廳。左邊是屏風相隔的西餐部,右手則是寬大的中餐部,樓下是小吃部。

該餐廳正宗川味,承辦各種筵席,也不泛小鍋小炒。店裡名廚雲集,手藝精湛。日常的掛牌廚師是陸全美(後來調往市府交際處,專門迎辦首長與外賓的宴席)。他的拿手菜有燒熊掌、烤方、樟茶鴨、火爆肚頭、回鍋魚片、鍋巴肉片、紅苕泥。其中有些手藝可能己經失傳。

最使人難忘的是荷葉卷,雪白如棉的麵皮,其中夾有鮮紅的火腿或烤鴨肉,上桌就使人垂涎欲滴,入口化渣,口齒留香。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五一路

攝影:戴前鋒

從“頤之時”出來,向解放碑方向走二三十步,即來到五一路口,五一電影院對面,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館子。這就是由江蘇人開的“丘二館”,(現已遷往牛角沱輕軌站)。

由於店面很窄,廚房在樓下,上菜收碗都裝在木製的升降梯中進行。它的清燉雞湯很有特色,每碗雞湯一個雞的後腿或前翅,任你選擇。湯味濃郁,雞肉嫩而不爛,金黃的雞油,星星點點,漂浮在清亮的雞湯上面,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另外可配一碗純淨的白麵,澆入滾燙的雞湯,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如果還不盡興,再來一份雞汁鍋貼,每個餃子烙得金黃香脆,一口咬開,鮮美的雞汁流出,讓人情不自禁大快朵頤起來。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鄒容路

圖片:網絡

面對解放碑再往下走,來到了鄒容路。右側即是湖北人開的“四象村”。它的對面是江浙口味的“三六九”。

說起“四象村”,不得不稱讚它賣的“豆皮”。然而它名不符實,與豆皮毫不相干。

先將蒸熟的糯米與臘肉顆粒與蔥花混合,再用攤好的蛋皮裹緊壓實,然後下平鍋烙香,切成小方塊上桌,入口後鮮香無比。其次是燒麥、生煎包、油炸臭豆腐也很受食客歡迎。

可是“三六九”的食客就較為稀少,只有在樓上的“綠野舞廳”散場時才會打擁堂。

它最有特色的是大湯圓,每碗四個,比乒乓球稍大,兩鹹兩甜,其中有黑芝麻、豆沙、芽菜肉沫、醬肉竹筍四種餡料,因而又稱四喜大湯圓。其次是大排面,一塊切得方正的帶骨裡脊肉,在油鍋裡炸成深紅色,然後蓋在煮好的滷水麵條上,五香味強烈刺激著每個人的食慾。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臨江路

攝影:戴前鋒

離解放碑最近的餐廳,要數“陸稿薦”、“高豆花”、“冠生園” 。

提起“陸稿薦” 這個招牌,它還有段來歷哩。

這個小食店的老闆姓陸,一天晚上,在打烊關門之際,發現簷下有一老者,正在呼呼酣睡,他急忙從店中取出一床草墊,輕輕地蓋在老者身上。

第二天清晨,發現老者己經離去,但見草墊上有一紙包,打開一看,卻原是異香撲鼻的滷料。陸老闆喜出望外,立即按這包滷料的配伍來滷菜,沒想到大受食客的歡迎。從此,這家食店的滷菜名氣越來越大,生意十分興隆,遂將招牌改為“陸稿薦”。

當然,這是傳說,無從考證,但是,它的滷菜確實不錯。每天下午三點開業,一直賣到半夜。因為多為外賣,所以堂內只設五六張餐桌。外賣的滷菜,在一個碩大的樹樁墩子上切好,撒上香料,用荷葉包嚴,外面再包一層厚紙。

它的菜品琳琅滿目,有油炸麻雀、醉蝦、煙薰排骨、五香薰魚,以及滷豬蹄、心、舌、肚等。最有特色的數蘭花豆乾和烤麩。切豆乾的刀工非常考究,兩面斜紋花刀,拉長了像壓扁的彈簧,吃在嘴裡,鮮香無比。所謂烤麩就是用麵筋、豆乾、木耳、香姑、竹筍等素燴而成,是江浙菜中營養美味的下酒菜。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民生路

攝影:戴前鋒

在“陸稿薦”的斜對面,即是川味濃郁的“高豆花”,(後來遷往民生路口)。

一踏進飯店,跑堂的服務員便異常熱情地將菜單遞上,口裡不停地介紹著今天的新鮮菜品。當然,食客既然來到豆花館,首先要點的必然是河水豆花。配好的調合有紅油、豉油、青椒、麻醬等供你選擇。

豆花細嫩而不散,佐以瀝米甑子飯會使你食慾大開。樓上雅座可辦筵席,堂廂一般吃小炒。經常見有食客在大陽溝買點春捲皮,到這裡來點一盤京醬肉絲、涼辦三絲捲著吃,真是別有風味。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五四路

攝影:戴前鋒

順著“高豆花”倒拐向左走,就是從上海遷來的“冠生園”,(今誠信通訊處)。

營業廳共上下兩層,平街一層,賣的是糖果糕點,除了精製的麵包蛋糕外,各色點心任你挑選,其中蛋塔、奶油酥、桃酥、一口酥最為行銷。其次用各色錫紙包裝的奶油太妃糖,也很受大家歡迎。

沿著木樓梯往上走,攴廳的人絡驛不決。特別是上午的粵式早茶,花樣品種繁多,雞球大包、叉燒包、蝦餃、紙包雞、油炸春捲,還供有多種營養粥,雞參粥、豬肝粥、皮蛋粥等,每碗都調一個生雞蛋,加上少量生薑絲,使重慶人品嘗到粵菜的獨特風味。

就連進攴方式也有所不同,多個服務員手端各種點心,不停地從你面前經過,有需要者自己拿取。每份茶點的價格相同,結帳時就數碗碟,因而毫不繁瑣。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保安路

攝影:戴前鋒

解放碑附近的保安路是有名的“好吃街”。

從鄒容路口進去,首先就是“杭州小湯元”(如今己改為山城小湯圓)。

店面雖然狹窄,但佈置得十分雅緻。壁上掛有西湖美景的國畫及名人題字,桌面用玻磚壓著雪白的勾花桌圍。每碗十個湯圓,只有大指頭大小,比如今包得小,一口一個,吃在口裡皮糯餡香。

還有杭州風味的西湖耦粉、蓮米銀耳羹、芝麻糊,佐以西米輪絞糕、麻元、黃豆麵涼餈粑等,讓人沉浸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氛圍之中。

“杭州小湯元”的隔壁,就是有名的“正東擔擔麵”。

從早上開㐀到晚上關門都是人湧如潮。有些食客只好站在門口呼呼吃麵。個個辣得面紅耳赤,頭上沁出汗珠,為了美食,也顧不得風度了。

擔擔麵每碗約一兩,面是自制的,酌料有十多種,主要是紅油、芝麻醬、花生碎特別提味。還有筷子粗的甜水麵,吃後也讓人回味無窮。

再過兩間店鋪,就來到非常有名的“王鴨子”。

走進一扇玻璃門,看見店堂正中,掛滿各種獎狀證書。隨之而來的滷香,勾引著你的食慾。無論是鴨鵝,都經過祕製香料烹調,經過十多道工序,最後薰烤而成。上桌前刷上麻油,佐以一杯瀘州大粬,人人吃了都直呼過癮。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青年路實驗劇場

攝影:戴前鋒

經過“國際理髮廳”,就是“解放軍劇院”對面的“一四一”火鍋。

當時火鍋並不盛行,也不像今天這樣“現代化”。一律泥爐槓炭,桌面中間無洞,一口鐵鍋放在灶上,裡面還放上木製的井字格。

食客坐在特製的高板凳上,撩衣捲袖,坦胸露膀,涮著毛肚鴨腸,方顯出重慶人的豪放與直爽。“一四一”火鍋斜對面就是“稀饈燒臘”。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川味滷菜店,比起“陸稿薦”毫不遜色,但不知後來怎麼關門歇㐀了。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地點:小什字

攝影:戴前鋒

分散在解放碑周圍的美食還有許多,從較場口到小什字有二十多家。

比如較場口“德園”的冰鎮酸梅湯及輪絞糕;

石灰市“順慶羊肉”的羊肉粉、羊雜湯;

小米市“太乙”食品店的麻棘牛肉;

昇平電影院對面“小竹林”攴館的蒜泥白肉、紅燒肥腸;

能仁寺旁“吳抄手”的過橋抄手、白砍雞;

大眾遊藝園對面的“川北涼粉”

會仙橋“心心咖啡廳”;

“皇后攴廳”的炸牛排、沙拉、羅宋湯;

“粵香村”的牛尾湯;

“老四川”的燈影牛肉;

打銅街的“九園包子”

“羅漢寺素席”

......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節選自《故城時光》

六十多年過去了,往日場景歷歷在目,說起來如數家珍。

民以食為天,飲食代表一種文化,一種潮流,是一個時代人們的嚮往與追求。

那些記憶中的味道,那段故城時光你們還記得嗎?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故城時光 | 記憶中的重慶美食

記憶中,基本上全市的電影院和老字號小吃都集中在解放碑四周,生命力旺盛,生意一直都好,生客、熟客、過路客、回頭客一網打盡。究其原因,仍然是謎。

記憶中的美食把重慶人的歡樂和幸福攪動得熱烈而生動,簡單而具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