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隴南

西和人家雖地處偏僻,然其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飛簷攢頂,戶戶懸掛書畫中堂。天井內則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數量可觀之盆景,蔚成風氣,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洋芋,在西和人飲食中佔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產品質超群,澱粉含量高,口感軟、綿、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樣迭出,百吃不厭。

洋芋攪團,即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將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狀,反覆錘搗至黏後,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軟糯,食之難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條,此地寬細皆產。路邊一排排露天晾晒的洋芋粉條,雪白如練。尤以寬度近似腰帶之手工粉條,最受青睞。其宜火鍋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燒,口感彈牙,韌勁筋道。

隴南最接地氣的民間小吃當屬洋芋涼粉和蕎涼粉。其多切成塊狀、條狀,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入口香辣酸爽,通身舒暢輕快。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隴南

西和人家雖地處偏僻,然其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飛簷攢頂,戶戶懸掛書畫中堂。天井內則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數量可觀之盆景,蔚成風氣,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洋芋,在西和人飲食中佔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產品質超群,澱粉含量高,口感軟、綿、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樣迭出,百吃不厭。

洋芋攪團,即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將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狀,反覆錘搗至黏後,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軟糯,食之難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條,此地寬細皆產。路邊一排排露天晾晒的洋芋粉條,雪白如練。尤以寬度近似腰帶之手工粉條,最受青睞。其宜火鍋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燒,口感彈牙,韌勁筋道。

隴南最接地氣的民間小吃當屬洋芋涼粉和蕎涼粉。其多切成塊狀、條狀,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入口香辣酸爽,通身舒暢輕快。

舌尖上的隴南

蕎麥湯麵是隴南人鍾愛的食物,佐以洋芋絲和酸菜同煮。麵湯微稠,酸脆開胃。據當地人介紹,蕎麥有降血脂之功效。拌四片,則是西和、禮縣最受歡迎的傳統涼拌菜,地位如同島城之“白菜拌海蜇皮”。四片,指洋芋片、豬耳片、素雞片和胡蘿蔔片等,清脆鮮爽,好看耐吃。通常逢客必上。

隴南人在飲食習慣上,不可一日無洋芋。口味則多受四川和陝西地區之影響,食酸吃辣。麵食亦多見,頗合北方人之口味。如酸菜烙餅、豬油酥餅、卷菜單餅等。用豌豆粉製成的"漏魚",晶瑩剔透,鮮涼爽口,貌似小銀魚,佐以特製蘸料,是當地的名小吃。新鮮的白粽子,澆上醪糟麥粒蜂蜜,清香甜糯,為其獨有的食法。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隴南

西和人家雖地處偏僻,然其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飛簷攢頂,戶戶懸掛書畫中堂。天井內則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數量可觀之盆景,蔚成風氣,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洋芋,在西和人飲食中佔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產品質超群,澱粉含量高,口感軟、綿、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樣迭出,百吃不厭。

洋芋攪團,即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將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狀,反覆錘搗至黏後,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軟糯,食之難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條,此地寬細皆產。路邊一排排露天晾晒的洋芋粉條,雪白如練。尤以寬度近似腰帶之手工粉條,最受青睞。其宜火鍋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燒,口感彈牙,韌勁筋道。

隴南最接地氣的民間小吃當屬洋芋涼粉和蕎涼粉。其多切成塊狀、條狀,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入口香辣酸爽,通身舒暢輕快。

舌尖上的隴南

蕎麥湯麵是隴南人鍾愛的食物,佐以洋芋絲和酸菜同煮。麵湯微稠,酸脆開胃。據當地人介紹,蕎麥有降血脂之功效。拌四片,則是西和、禮縣最受歡迎的傳統涼拌菜,地位如同島城之“白菜拌海蜇皮”。四片,指洋芋片、豬耳片、素雞片和胡蘿蔔片等,清脆鮮爽,好看耐吃。通常逢客必上。

隴南人在飲食習慣上,不可一日無洋芋。口味則多受四川和陝西地區之影響,食酸吃辣。麵食亦多見,頗合北方人之口味。如酸菜烙餅、豬油酥餅、卷菜單餅等。用豌豆粉製成的"漏魚",晶瑩剔透,鮮涼爽口,貌似小銀魚,佐以特製蘸料,是當地的名小吃。新鮮的白粽子,澆上醪糟麥粒蜂蜜,清香甜糯,為其獨有的食法。

舌尖上的隴南

核桃、花椒和橄欖油,則是隴南聞名遐邇的地方三寶,雖是走馬觀花,卻也窺斑見豹,印象至深。

立秋時節,成縣蜿蜒綿長的路邊道、田間或遠坡上,核桃樹舉目皆是,高大茂密的樹冠,掛枝的青果,隨風搖曳,但當地人似乎並不寶之。街邊的小攤販,三三兩兩的守著一筐筐核桃果,用手中的利器,現場剝出一枚枚核桃胡或核桃仁,悠哉悠哉,一如小城的慢節奏生活。

在隴南,核桃是百搭的。其可以做成軟飲料,奶香美味;芥蘭梗拌鮮核桃仁,則是清脆爽口的涼拌小菜,人皆愛之;將烤核桃仁碾碎合糖入餡,用核桃形榼子做成核桃狀的"核桃酥",甜香撲鼻,外形逼真,心裁別出;最罕見的是,用核桃花做涼拌菜,風味尤殊。核桃花,當地人又稱為核桃紐,選取核桃花朵嫩莖為原料,自然晒乾後,呈紫黑色細條狀,粗細似牙籤般。其焯水後與芫荽同拌,柔韌適口,有嚼頭,是隴南成縣的地方特色菜。因其富含磷脂,故又有"長壽菜"之美譽。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隴南

西和人家雖地處偏僻,然其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飛簷攢頂,戶戶懸掛書畫中堂。天井內則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數量可觀之盆景,蔚成風氣,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洋芋,在西和人飲食中佔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產品質超群,澱粉含量高,口感軟、綿、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樣迭出,百吃不厭。

洋芋攪團,即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將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狀,反覆錘搗至黏後,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軟糯,食之難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條,此地寬細皆產。路邊一排排露天晾晒的洋芋粉條,雪白如練。尤以寬度近似腰帶之手工粉條,最受青睞。其宜火鍋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燒,口感彈牙,韌勁筋道。

隴南最接地氣的民間小吃當屬洋芋涼粉和蕎涼粉。其多切成塊狀、條狀,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入口香辣酸爽,通身舒暢輕快。

舌尖上的隴南

蕎麥湯麵是隴南人鍾愛的食物,佐以洋芋絲和酸菜同煮。麵湯微稠,酸脆開胃。據當地人介紹,蕎麥有降血脂之功效。拌四片,則是西和、禮縣最受歡迎的傳統涼拌菜,地位如同島城之“白菜拌海蜇皮”。四片,指洋芋片、豬耳片、素雞片和胡蘿蔔片等,清脆鮮爽,好看耐吃。通常逢客必上。

隴南人在飲食習慣上,不可一日無洋芋。口味則多受四川和陝西地區之影響,食酸吃辣。麵食亦多見,頗合北方人之口味。如酸菜烙餅、豬油酥餅、卷菜單餅等。用豌豆粉製成的"漏魚",晶瑩剔透,鮮涼爽口,貌似小銀魚,佐以特製蘸料,是當地的名小吃。新鮮的白粽子,澆上醪糟麥粒蜂蜜,清香甜糯,為其獨有的食法。

舌尖上的隴南

核桃、花椒和橄欖油,則是隴南聞名遐邇的地方三寶,雖是走馬觀花,卻也窺斑見豹,印象至深。

立秋時節,成縣蜿蜒綿長的路邊道、田間或遠坡上,核桃樹舉目皆是,高大茂密的樹冠,掛枝的青果,隨風搖曳,但當地人似乎並不寶之。街邊的小攤販,三三兩兩的守著一筐筐核桃果,用手中的利器,現場剝出一枚枚核桃胡或核桃仁,悠哉悠哉,一如小城的慢節奏生活。

在隴南,核桃是百搭的。其可以做成軟飲料,奶香美味;芥蘭梗拌鮮核桃仁,則是清脆爽口的涼拌小菜,人皆愛之;將烤核桃仁碾碎合糖入餡,用核桃形榼子做成核桃狀的"核桃酥",甜香撲鼻,外形逼真,心裁別出;最罕見的是,用核桃花做涼拌菜,風味尤殊。核桃花,當地人又稱為核桃紐,選取核桃花朵嫩莖為原料,自然晒乾後,呈紫黑色細條狀,粗細似牙籤般。其焯水後與芫荽同拌,柔韌適口,有嚼頭,是隴南成縣的地方特色菜。因其富含磷脂,故又有"長壽菜"之美譽。

舌尖上的隴南

花椒,在北方人的調味品裡,是配角中的配角,有一搭無一搭的。而在隴南人的飲食經中,花椒的份量不輕。隴南武都即盛產優質之花椒,名曰"大紅袍",是花椒中的上品,品質超群。武都花椒具有濃烈的香辛氣,穿透力極強。棗紅色的鮮亮外殼,樣子也好看。與市面上所售之黯黑色老花椒相比,一個如犄角旮旯裡的小癟三,一個似衣著光鮮的T臺模特。勝負立現。椒麻雞,即是以鮮花椒入菜的當地名餚。花椒芬芳霸氣的香味與土雞地道濃郁的鮮美,糾纏融合,互相成就,促成了一道經典美食的誕生和延續。武都花椒,亦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名錄。

地中海飲食,當今被公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特點是選擇植物飲食和植物油,尤以食用橄欖油為代表。原產於地中海國家的亞熱帶果樹油橄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引入武都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目前是國內最大最成熟的種植區。武都橄欖油產量大,品質上乘,屢獲殊榮,成為隴南特產中一張靚麗的名片。

"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的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平均海拔1023米。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秀水青山、民風淳樸,亦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隴南,即是隴上江南之意。

舌尖上的隴南

"輕輕的漢水我家門前過,伏羲崖下喜鵲來做窩。巧娘娘請到我家坐,聽奶奶教我的乞巧歌。"這是流傳在隴南西和縣的乞巧節民調。同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出自《詩經·秦風》中的《蒹葭》,亦是流傳於此地的民謠。傳說詩中的"伊人",隱喻秦先祖女修,後逐漸演變成織女的化身。

隴南市西和縣自古有過七巧節之習俗。西和人尊稱織女為巧娘娘。每年自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晚,皆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一套完整的過節程式,歷時七天八夜。節日的晚霞湖畔,巧娘娘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立於廣場中央。西和女兒身著節日盛裝,聚於湖邊,載歌載舞,乞賜靈巧。故其被譽為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隴南

西和人家雖地處偏僻,然其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飛簷攢頂,戶戶懸掛書畫中堂。天井內則遍植花木,且皆以收藏數量可觀之盆景,蔚成風氣,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洋芋,在西和人飲食中佔有半壁江山。洋芋即是土豆。此地所產品質超群,澱粉含量高,口感軟、綿、甜、香,不柴不酸。既可空口食之,又花樣迭出,百吃不厭。

洋芋攪團,即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將蒸熟的土豆打成泥狀,反覆錘搗至黏後,加入料汁、辣椒油、蒜泥和韭菜末等拌食,似北方之年糕,吃口軟糯,食之難忘。

洋芋手擀粉,即土豆粉條,此地寬細皆產。路邊一排排露天晾晒的洋芋粉條,雪白如練。尤以寬度近似腰帶之手工粉條,最受青睞。其宜火鍋煮食,亦可佐以五花肉同燒,口感彈牙,韌勁筋道。

隴南最接地氣的民間小吃當屬洋芋涼粉和蕎涼粉。其多切成塊狀、條狀,佐以胡麻籽、辣椒油和包心酸菜等拌食。入口香辣酸爽,通身舒暢輕快。

舌尖上的隴南

蕎麥湯麵是隴南人鍾愛的食物,佐以洋芋絲和酸菜同煮。麵湯微稠,酸脆開胃。據當地人介紹,蕎麥有降血脂之功效。拌四片,則是西和、禮縣最受歡迎的傳統涼拌菜,地位如同島城之“白菜拌海蜇皮”。四片,指洋芋片、豬耳片、素雞片和胡蘿蔔片等,清脆鮮爽,好看耐吃。通常逢客必上。

隴南人在飲食習慣上,不可一日無洋芋。口味則多受四川和陝西地區之影響,食酸吃辣。麵食亦多見,頗合北方人之口味。如酸菜烙餅、豬油酥餅、卷菜單餅等。用豌豆粉製成的"漏魚",晶瑩剔透,鮮涼爽口,貌似小銀魚,佐以特製蘸料,是當地的名小吃。新鮮的白粽子,澆上醪糟麥粒蜂蜜,清香甜糯,為其獨有的食法。

舌尖上的隴南

核桃、花椒和橄欖油,則是隴南聞名遐邇的地方三寶,雖是走馬觀花,卻也窺斑見豹,印象至深。

立秋時節,成縣蜿蜒綿長的路邊道、田間或遠坡上,核桃樹舉目皆是,高大茂密的樹冠,掛枝的青果,隨風搖曳,但當地人似乎並不寶之。街邊的小攤販,三三兩兩的守著一筐筐核桃果,用手中的利器,現場剝出一枚枚核桃胡或核桃仁,悠哉悠哉,一如小城的慢節奏生活。

在隴南,核桃是百搭的。其可以做成軟飲料,奶香美味;芥蘭梗拌鮮核桃仁,則是清脆爽口的涼拌小菜,人皆愛之;將烤核桃仁碾碎合糖入餡,用核桃形榼子做成核桃狀的"核桃酥",甜香撲鼻,外形逼真,心裁別出;最罕見的是,用核桃花做涼拌菜,風味尤殊。核桃花,當地人又稱為核桃紐,選取核桃花朵嫩莖為原料,自然晒乾後,呈紫黑色細條狀,粗細似牙籤般。其焯水後與芫荽同拌,柔韌適口,有嚼頭,是隴南成縣的地方特色菜。因其富含磷脂,故又有"長壽菜"之美譽。

舌尖上的隴南

花椒,在北方人的調味品裡,是配角中的配角,有一搭無一搭的。而在隴南人的飲食經中,花椒的份量不輕。隴南武都即盛產優質之花椒,名曰"大紅袍",是花椒中的上品,品質超群。武都花椒具有濃烈的香辛氣,穿透力極強。棗紅色的鮮亮外殼,樣子也好看。與市面上所售之黯黑色老花椒相比,一個如犄角旮旯裡的小癟三,一個似衣著光鮮的T臺模特。勝負立現。椒麻雞,即是以鮮花椒入菜的當地名餚。花椒芬芳霸氣的香味與土雞地道濃郁的鮮美,糾纏融合,互相成就,促成了一道經典美食的誕生和延續。武都花椒,亦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名錄。

地中海飲食,當今被公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特點是選擇植物飲食和植物油,尤以食用橄欖油為代表。原產於地中海國家的亞熱帶果樹油橄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引入武都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目前是國內最大最成熟的種植區。武都橄欖油產量大,品質上乘,屢獲殊榮,成為隴南特產中一張靚麗的名片。

舌尖上的隴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隴南,一座令人樂而忘返的綠色之城,美食之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