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共有7集,分別是“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的美食進行介紹。中國飲食文化每個地方都是相異的,呈現出多樣性。這部紀錄片並沒有把重心放在對中華各個不同地區美食的一一介紹,而是從傳統的飲食文化前提出發,從整體上對我國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進行把握。截取極具代表的幾種美食,從個別到整體展現出我國的整體飲食文化風貌,使觀眾領略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與魅力,紀錄片對美食的介紹並不是表面的,而是通過美食的展示引申出每一種美食的發展淵源以及以其為代表的飲食文化,從而揭示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審美地位。通過唯美的畫面、完美場景展示出了舌尖上的豐富的傳統文化意蘊。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場景是指電影、戲劇作品中的各種場面,由人物活動和背景等構成。《舌尖上的中國》中的場景無時無刻不流露出真實、質樸、唯美的特點。首先,畫面極其豐富,它涉及了我國多個地方的美食以及與之相關的地理生態環境面貌,細緻地展示了食材的生長、採集、加工的全過程。其次,靈活地運用了畫面剪接的手法呈現出食物最原始的狀態,給觀眾以美的享受。該部紀錄片主要是通過最真實的場景傳達給觀眾食材生長與獲取加工過程的原始面貌,滿足受眾者的好奇心,傳達深層的文化特點,表現傳統文化。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一、場景之間的聯繫

在紀錄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細緻入微地體現出真實的自然、地理、人文、風俗、儀式等方面的特點。在介紹諾鄧火腿的那一集中,紀錄片首先介紹與雲南諾鄧火腿的製作環境有關的當地真實地理自然環境,即諾鄧所處山區地形。在被群山環抱的中間盆地裡孕育了諾鄧鹽井,這些鹽井孕育出來的純天然的諾鄧鹽便成為了製作諾鄧火腿的必要輔料。這一部分,表面上是在介紹諾鄧鹽的飲食作用,實際上是在告訴人們它的歷史軌跡。隨著對諾鄧鹽一系列原始加工工序的場景介紹,引申出了鹽這樣的一種人們飲食文化裡必不可缺的東西,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逐漸變得廉價。如諾鄧鹽一樣,紀錄片中的其他很多場景也正是通過整合與之相關的所有場景而含蓄地向觀眾傳達文化的軌跡。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在展示廣東順德的村宴大廚歐陽廣業的那一個片段中,鏡頭並沒有對準歐陽廣業及其與烹飪相關的場景,而是首先將畫面切換到了順德境內的一條母親河。通過這條河的發展變化引申出順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畫面從母親河切換到順德市的街道再切換到歐陽廣業,並將這幾部分的場景融合為一個整體,在村宴的過程中,通過對村宴中照顧老人的食物以及給老人紅包的場景的展示暗示出老人是村宴的主角,也含蓄表現出當地尊老的傳統。整部紀錄片通過與美食相關的場景的組合和切換,從側面展示出當地的飲食與歷史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

關於金順姬的母親製作酸菜的那一個場景中,所有的鄰居齊聚在金順姬家裡幫忙醃製酸菜的場景既體現了鄰里鄉親相聚一堂其樂融融的氛圍,又在暗地傳達當地人和諧相處、熱情好客的美好習俗。當朝鮮族酸菜的場景接近尾聲的時候,鏡頭裡是一村人歡聚一堂集體歡歌盛舞的場景。伴隨著一句“當金順姬的父母在呼蘭河畔忙著醃製各種蔬菜的同時,在4000公里之外溫潤的南國,每當秋風初起,那裡的人們也會被另外一種時間的味道所吸引。”鏡頭即快速切換到香港的臘味的畫面。通過畫面的快速切換,並穿插著簡單的過渡語,進行了場景之間的完美轉換。這部紀錄片中所有的場景之間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著轉換,從而在無形之中建立起兩個相鄰的場景之間的聯繫。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紀錄片一開始就呈現出了許多的地理自然的場景,在美食介紹之前的一系列自然的場景與在此之後的食材生長環境的場景,以及後面的關於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的場景中,均穿插了人物,通過把前後的所有場景融合成一個整體,更加清晰地展現出美食身上凝聚的無形文化遺產。

二、場景中蘊含的情感體驗

如果說片中美食以及其獲取、加工的畫面是唯美的,那麼,片中展示的一幕幕美妙的場景更是耐人回味了。正如每一位觀眾所認同的,紀錄片中的美食的製作過程無疑是整部紀錄片中運用得最多的場景,毋庸置疑,在簡單的美食製作或者獲取的背後著實有著深深的情感體驗。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1、對自然法則的遵守

對於自然法則的遵守是整部紀錄片中被重複強調的精神,也是對我國千百年來始終不渝地遵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的重要體現。片中場景無時無刻不在詮釋天人合一這一理念。吉林查幹湖漁民在厚厚的冰面上捕魚時,所有的未成熟的小魚全被過濾掉了,被捕上來的全是生長了五年以上的大魚。郭爾羅斯蒙古族有一句話“獵殺不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江蘇興化剁田裡的中華絨螯蟹的捕獲遵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未成年的小河蟹總是被放回到水裡繼續生長。這樣溫馨而又科學的場景同樣也出現在了海鮮捕撈的情景中,每一個海鮮捕撈者都會有意識地把未成熟的海洋生物放回海洋……這樣溫馨而又心口相傳的規定正體現出了中國人對於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的完美詮釋。通過對自然法則的遵守的場景的展示,從側面展示出文化的傳統,發人深省。

2、對家鄉味道的留戀

整部紀錄片中,很多人都體驗到了家的感覺。遊子思鄉是古往今來最溫馨的話題,舌尖上的中國用平淡而溫馨的話語,表現了這一傳統文化。在關於製作寧波年糕的那一個場景中,這種家鄉的情感則體現得非常透徹了。在寧波,過年製做年糕是舊時的傳統。年輕人早已遺棄了這種做工繁瑣的傳統,只有顧阿公和顧阿婆這兩位老人家依然恪守著這個傳統。從阿公阿婆臉上的笑容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傳統習俗的延續,人們深深地為手工水墨年糕所感動,在水墨年糕的身上,凝聚著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吃著阿公阿婆親手做的年糕時,他們心中充斥著家的溫情。此時此刻,年糕成了家的寄託。

紀錄片中關於白波回家過年包餃子吃的情景也同樣如此,白波覺得好的美味就是她母親做的燜面。他很享受過年回家包餃子的過程。這一切都說明:家,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溫馨的港灣。在古代,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在中國的許多詩詞中,藉助了許多的意象,如大雁、月亮、燕子等等。用以表現遊子思歸的這一特殊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流露著家國情懷。家與國是深刻聯繫在一起的,國是由無數個和諧的家組成的。通過對美食背後的思家情感與家國情懷的挖掘能夠深刻地表現傳統文化。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選擇唯美又極具傳統文化韻味

3、對生活喜悅的感悟

《舌尖上的中國》裡面的每一個勞動者,在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之後,體驗到了收穫的喜悅。這種成功之後的快感與我國千百年來肯定勞動、提倡勞動的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第一集中卓瑪和她母親採集松茸的情景中,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就要開始長途跋涉,穿過原始森林走幾十公里的山路,才會採集到寶貴的松茸,而且這一切還要看運氣,只有運氣好,採的松茸品質好才會賣個好價錢。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當地村民不能擺脫冒險長途跋涉原始森林徒步採集稀有的松茸的命運。可是,在辛酸的背後更多的是喜悅之情,因為憑藉自己的勞動而獲得收穫,豐收之後的喜悅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最強烈、最真實的情感,通過對艱辛的勞動場景與收穫之後的喜悅來表現其中蘊含的文化情感。

自古以來,我國就主張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取得物質回報,生存下去。例如福建霞浦的漁民每天朝九晚五地採集紫菜,紫菜的採集固然艱辛,可是,在艱辛之後的成果也同樣令人享受。又比如四川的人民在天未亮時就滿懷激情奔赴地裡採集辣椒,關於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四川的地理環境特點。四川是一個盆地地形,氣候常年潮溼,而辣椒具有祛除體內溼寒的功效,所以四川人喜食辣椒的傳統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了當地的習俗和風情。

阿倫是整部紀錄片裡將美食與人生體驗結合在一起的典型人物形象。這部紀錄片將勞動的辛酸與成就感結合在一起。通過對阿倫幼年時的艱苦的經歷與創業成功之後的對比,更加鮮明地展示出了辛勤勞動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裡面有“苦盡甘來”一說。苦與甜既是一對反義詞,又能成為激勵人不斷奮鬥、不斷勞動、積極向上的最有力的工具。片中通過對陳皮中苦與甜的對比更加隱晦地傳達出了一種吃苦的哲學思想,更是想要通過對阿倫的苦味人生經歷的介紹來鼓勵和激發更多的中國人吃苦耐勞,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鬥。紀錄片中關於苦盡甘來的體驗即是千百年來蘊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沉澱,紀錄片也通過對勞動之後的喜悅感的體驗深刻地表現出傳統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