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風水 牡丹亭 民俗 文化 客家風骨 客家風骨 2017-08-05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入贛南的客家先民,最早開拓的是“南贛”。作為地理概念,“南贛”指的是大庾、南康、上猶,崇義和贛州府。贛州府指的是興國、贛縣、贛州城郊這一塊小平原。

學者們說,客家民系在宋代已經孕育形成,孕育形成她的地區是江西南部封閉的小平原和丘陵山區。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一個族群的孕育形成,就是一種文化的孕育形成。所謂文化,就是人們創造的某種成果(物質的或精神的成果)被人們接受之後成了人們衣、食、住、行的風情、風俗、風韻,並且享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過程以至成為一種民俗事象,這才稱得上文化。

居於這樣的尺度,我們的結論是:

贛州古城實際上是贛南客家族群孕育形成過程中所造就的心理素質,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習氣風尚的凝固物。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從唐末客家先人盧光稠在章貢合流處大設想、大規劃、大興土木起,歷朝歷代,先人們所創建的那有銘磚作證的城牆;那卵石鋪就的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那唐宋風塵依存的鬱孤臺、拜將臺、壽量寺、紫極宮、八境臺、慈雲塔、玉虹塔;那象兵書地圖一樣的“福溝”、“壽溝”;那橫跨三江,象龍脊一樣古老的浮橋驛道;那龍窯千座的七裡瓷鎮;那唐宋題刻、造象至今仍栩栩如生的通天岩石窟……

這些具有原創性的文化硬件的遺存,是漢唐儒文化、土著文化、嶺南文化相合相融,既多元又有主導的客家文化最具權威的具象表達,最具權威的無聲詮釋。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但是,在我讀到的有關論述客家文化的著作中,作者們都說:宋明理學在贛南創立成熟時期正是客家民系孕育形成時期,宋明理學思想築起了客家民系的心理長城,客家文化的內核就是理學文化的內核。

不!

宋明理學,從政治上說,它是一種思想教化工具。從學術上說,它認為物質世界是心的派生物。

宋明理學,是學術上最經典的主觀唯心論。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當時的贛南,在統治者眼裡,是危害天下大平的地方。那些被豢養在體制內,以“平天下”為己任的官宦士人們,要民眾的言行合於封建統治的禮法,做朝庭的順民。他們廣辦書院(書院在中國從來就是傳播官方文化的一種學院)宣講自己“良知良能”、“知禮忠君”的誠敬思想。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設縣建制,推行保甲組織,維護封建秩序.....

贛南客家族群接受了(這種)宋明理學嗎?

宋明理學在客家民系中沉澱下來了嗎?

宋明理學成了客家人衣、食、住、行的風情、風俗、風韻嗎?

恰恰相反,《宋代至民國贛南地方動亂年表》告訴我們,宋明理學推行以來,贛南客家人有組織的與朝庭對抗(動亂)就有幾千次。客家人以強化自己的宗族組織、設立宗族公產、大辦私塾等行為對抗保甲制度。與此同時,創立了“跟著情感走,叫倫理道德靠邊站”的風流劇種《贛南採茶戲》和尊情抑理的世界名著《牡丹亭》。

贛南客家人與宋明理學“對著幹”歷史事實,怎能夠視而不見呢。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贛南確實保留了幾處宋明理學始作俑者當年講學的遺址(書院)和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那是因為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尊他們為先師。

宋明理學是少數上層官宦精英的生存模式。它不能代表一個族群的整體文化。宋明理學文化並沒有沉澱到客家平民百姓的風情、風俗、風韻之中。

贛州古城的選址與建成,它遺存至今依然風華正茂的本身是客家人應用堪輿風水哲學的一個典範。

贛州古城——贛南客家鼎盛的標誌

贛州古城曾經遷徙過幾次,為什麼最後選址在章、貢、合流處奠基築城呢?

一千多年前,以堪輿風水為宗旨的建城者就確立了贛州古城的大格局。城南40裡處橫亙數十里的崆峒山是贛州城的“向山”,城北的三陽山是贛州城的“座山”。以城北至城南的中軸線為界,軸線西是陽街,軸線北是陰街....。

贛南客家人按堪輿風水哲學打造出來的贛州古城,是當年贛南客家族群鼎盛的標誌。

作者信息

原創:陽春,研究員,作家,客家鄉紳,蟄居陡水“陽春草堂”。

編輯:客家風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