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客家”是一個民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有“客而家焉”之意。客家是客家先民經歷數次由北而南的遷徙過程中在贛粵閩邊區形成,但具體何時形成有多種看法,從東晉說到明清說眾說紛紜。客家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史:南宋末年,由於受到新一輪移民潮和自身人口發展的壓力,贛南、閩西的居民開始向人口稀少的粵東地區發展。

"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客家”是一個民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有“客而家焉”之意。客家是客家先民經歷數次由北而南的遷徙過程中在贛粵閩邊區形成,但具體何時形成有多種看法,從東晉說到明清說眾說紛紜。客家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史:南宋末年,由於受到新一輪移民潮和自身人口發展的壓力,贛南、閩西的居民開始向人口稀少的粵東地區發展。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特別是由於元兵的入侵,又引起了我國南方地區的再一次大-,抗元失敗後成千上萬的將士有的便流入到閩西、粵東地區。自此時起,一直到元末明初,源源不斷的贛南、閩西居民流向了粵東。明代中後期,粵東的居民有的返遷贛南、贛中甚至遠遷浙江、湖南、四川、貴州等地,一部分則跨海越洋播遷到臺灣、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

"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客家”是一個民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有“客而家焉”之意。客家是客家先民經歷數次由北而南的遷徙過程中在贛粵閩邊區形成,但具體何時形成有多種看法,從東晉說到明清說眾說紛紜。客家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史:南宋末年,由於受到新一輪移民潮和自身人口發展的壓力,贛南、閩西的居民開始向人口稀少的粵東地區發展。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特別是由於元兵的入侵,又引起了我國南方地區的再一次大-,抗元失敗後成千上萬的將士有的便流入到閩西、粵東地區。自此時起,一直到元末明初,源源不斷的贛南、閩西居民流向了粵東。明代中後期,粵東的居民有的返遷贛南、贛中甚至遠遷浙江、湖南、四川、貴州等地,一部分則跨海越洋播遷到臺灣、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

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景區看點;廣東會館位於洛帶古鎮的上街,始建於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整個會館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山門、前中後三庭和左右廂房構成,由於保存完好,廣東會館已被有關人士認定為是國內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會館中堂懸掛著一幅古香古色的對聯,上書"叭葉子菸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顯出一種文化上的源遠流長。這裡常常舉行一些客家民俗活動,如"吃客家菜,穿客家衣,睡花板床"等。

江西會館位於洛帶鎮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可見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臺,中間是個大院壩,前中後三殿,裡面還有個非常獨特小戲臺和廂房。是江西贛南移民在乾隆年間集資修建的,會館的佈局小巧玲瓏,有曲徑通幽的意境,雕樑畫棟的迴廊、屏風、戲臺等建築讓人歎為觀止。

古鎮上還有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古建築群,另外古鎮上1000多米長的老街上還保留著大量客家古民居,屋頂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蓋,結構多為單進四合院式,正中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鰲尖"等裝飾。

古鎮內“四大會館”和客家博物館,客家公園,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