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韭合

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麵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內加酥更妙。

——袁枚《隨園食單•點心單》

韭菜/一直綠到天邊/天蓋地/合一/孕育一個春天的韭香/裡面/糯軟肥嫩/白雲的豬板油/炸出太陽的金黃

在北京十多年的早餐生活中,我會隔三差五的去吃一次韭菜合子下豆漿或小米粥。第一,韭菜盒子讓我常回味起那一口咬嚼下去的酥香;第二,酥香之後便是金黃的雞蛋、碧綠的韭菜和亮晶晶的粉條。總覺得餡裡都是些既營養又滑潤的東西,有時還暗想,韭菜還可以壯陽呢。

《隨園食單》韭合

(圖片來源於百度)

我發現,在所有的有關韭菜合子的典故和菜譜中,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袁枚老師的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麵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內加酥更妙。這也幾乎成了後人們做韭菜合子的最高指示。不過,早於袁老漢100多年前的同樣是清代詩人美食家的朱彝尊老先生,在其可與《隨園食單》媲美的《食憲鴻祕》中,早已有一款韭餅:好豬肉細切臊子,油炒半熟或生用,韭用生,亦細切,花椒、砂仁醬拌。擀薄面餅,兩合攏邊,熯之,北人謂之“合子”。

也就是說,其實南北都有被稱為“合子”的小吃,為此我也專門查閱了一些有關“合子”的菜譜。在1985年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津門小吃》中,烙韭菜合子是這樣做的:1.韭菜洗淨,與水粉條一同切碎,拌入洗淨的蝦皮和精鹽、味精、熟豬油。再將雞蛋打散,與餡攪勻。揉後,搓長條,下一兩面一個劑子,並將其摁扁,擀成圓片。3.將韭菜餡攤在圓片上(留出三分邊),再將另一張圓片蓋上,沿周邊摁緊。摁好後,用大碗的碗邊沿周邊滾壓,去掉不規則的面邊;4.鐺置小火,放上生坯,烙至略有小嘎時,再翻個兒,刷油。最後,見合子兩面都呈金黃色時,即可出鐺。

而在同樣的1985年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吃•江蘇風味》中,韭菜合子的做法是:將麵粉放入木桶內,中間扒窩,倒入沸水,立即用棒攪拌,使麵粉充分糊化,攪拌上勁後倒在案板上攤開冷透;2.取嫩韭菜擇洗乾淨,切成米粒大的末待用。將豬板油去膜,片成薄片,撒上精鹽,醃漬一天後切成細粒。蝦米用紹酒浸泡一小時,回軟後剁成細末。將豬板油粒、蝦米末放大碗內,加味精拌勻成餡;3.將燙麵先搓成圓條摘成劑子,用擀麵杖逐個擀成中厚邊薄的圓形皮子,然後挑餡放在皮子中心,再放上韭菜末,另取一張皮子覆蓋上合攏起來,將邊緣捏成互楞形。花生油下鍋,燒至八成熱,將韭菜合子分批投入,炸至金黃色後撈起。

《隨園食單》韭合

圖片來源於百度

很明顯,韭菜合子的做法,南方與北方是有較大區別的。首先,南方使用沸水燙麵制皮,而北方用清水制皮;其二,南方用豬板油和蝦米做餡,北方用雞蛋、粉條、熟豬油、蝦皮做餡;其三,南方用油炸,北方用油烙,炸和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手法。這兩種韭菜合子我都吃過,從口感上來講各有千秋。不過,我個人偏好北方的韭菜合子,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柔彈潤滑的粉條。

最後在198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味小吃》中,我發現川人也做韭菜合子,並且在麵皮和餡料上更加講究,不僅有燙麵而且還包入酥面(加熟豬油揉和的麵粉),不僅有熟豬油而且還有炒熟的肥瘦豬肉,還用花椒麵、胡椒麵調味,炸時還用的是菜籽油。我想,這川式韭菜合子的餡裡,如果再加上一點粉條和蝦米,那就更加完美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