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端午美食文化,廈門市民創新粽子做法

臺海網6月8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品種更加多樣,除了市場上商家的“推陳出新”,一些市民也嘗試著吃出新花樣。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市民,為您展示他們的創意。

弘揚端午美食文化,廈門市民創新粽子做法

■柳家三姐妹包粽子。

三姐妹包閩南版素粽 每天贈賣上千個

端午節到了,在翔安古宅村,柳家三姐妹柳寶惜、柳寶珍、柳月娥很早就開始忙碌起來,她們每天要包上千個粽子售賣和送親友。

今年端午,她們“發明”了一種素粽——做法和包肉粽一樣,香菇、花生、芋頭準備好,下油炒香菇、花生、芋頭等,再把泡好的米瀝乾,一起翻炒、調味,再按照傳統方法包好煮好。

柳家三姐妹說,這是減掉葷的食材的“閩南版”素粽,個頭比燒肉粽要小,這樣的素粽,很受顧客歡迎,吃素食的人也很喜歡。

弘揚端午美食文化,廈門市民創新粽子做法

■巧克力餡粽子

包巧克力餡粽子 甜蜜蜜還有儀式感

吳女士一家愛吃甜粽,往年一般都包蜜棗和花生餡兒的粽子。6日晚,他們突發奇想,包了巧克力餡兒的粽子。

“孩子愛吃巧克力,就想包著試試。”吳女士說,包的過程和蜜棗花生餡兒的沒區別,只是把餡兒換成了巧克力豆。一包完,吳女士就迫不及待地煮了兩個嚐嚐。“太好吃了,沒想到這麼成功。”吳女士說,巧克力是果仁餡兒的,只是外面一層融化了,流到糯米上,咬下去,糯米混著巧克力,甜甜的。

從女兒薏熹一年級開始,每年端午節吳女士都會帶著她一起包粽子,讓端午節更有儀式感。薏熹3年級就會包粽子了,每年端午節,家人都能吃到她包的粽子。

弘揚端午美食文化,廈門市民創新粽子做法

■薏熹包粽子。吳女士供圖

嘗試水晶紫薯粽 包了三次才大功告成

6日中午,家住雙獅山的紀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她的水晶紫薯粽做成功了。為了“研發”這一新粽子,紀女士一週內做了三次。她說:“退休了,時間也多了,過端午還是自己動手包粽子更有意思。”

紀女士告訴記者,第一次,她將西米充分浸泡,不料,西米一泡變得爛乎乎的,“爛得根本包不成粽子的形狀”。第二次動手,她索性不泡了,直接包進粽葉裡,然後把製作好的紫薯泥加進去,再鋪上西米,這樣應該能做成水晶紫薯粽了。她先包了十來個,包完之後下鍋煮,沒多久,一顆顆圓溜溜的西米從縫隙跑出來了,又失敗了。

第三次,紀女士吸取教訓,她說:“既然太溼太乾都不行,那我稍微噴點水就好,沒想到這次做了四五十個都成功了!”煮熟後打開一看,粽子晶瑩剔透,透著紫薯的顏色,很漂亮。

弘揚端午美食文化,廈門市民創新粽子做法

水晶紫薯粽做法

1.粽葉洗乾淨煮兩分鐘後浸泡半小時;2.西米加水打溼,加兩小勺玉米油拌勻,紫薯蒸熟搗成泥,加一勺煉乳更香甜,再加到西米里翻拌;3.包好後放鍋裡煮40分鐘,燜20分鐘,就可以出鍋品嚐了。

閩南粽子的由來

閩南地區的粽子形成是在南宋。據說與陸游有關。傳說陸游到福州做官時,帶來了“艾香粽子”。陸游走後,粽子的製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陸家當差的泉州人帶回家鄉,並加以改良,最後演變成了品種多樣、深受海內外歡迎的風味小吃。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廈門肉粽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又稱燒肉粽。

民俗專家彭一萬說,在閩南地區,曾經流行一首歌《燒肉粽》,歌曲是由有著“低音歌王”之稱的著名閩南話歌手郭金髮所唱,曲調十分鄉土親切,上世紀六十年代紅遍大街小巷。

彭一萬說,閩南人愛吃燒肉粽,熱熱地打開來,裡面包著肉,香氣溢出。大約兩三百年前,這種風俗習慣從廈門傳到臺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