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玉米 蕎麥 紅薯 高粱 小麥 江山新聞網 2019-07-13

✎與你分享江山資訊 | 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你見過它嗎

知道它是幹什麼的嗎

☟☟☟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答案來了

這個以竹篾片編織的漏斗狀網兜

被稱“笊(zhào)籬”

江山人叫笊兜

是昔日江山人家裡的“廚房寵兒”

由這一“古董寶貝”撈起的米飯

牽動著無數江山人的心扉

也陪伴著他們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江山傳統以飯甑蒸飯。水燒開加入大米,煮到半熟時用“笊篼”撈起,稱為“飯坯”,剩餘的米粒煮成粥當早餐。想要粥稀一點,就少留一些,若喜歡喝濃稠的,便可多留些。當鍋的邊沿出現了一層薄薄的“粥衣”,那一鍋滋潤養人的粥就出爐了。

中午時,把飯甑裡的“飯坯”蒸熟。飯甑飯顆粒分明,香氣撲鼻。晚飯則吃中午剩下的熟飯,或蒸或炒均可。

在艱苦樸素環境下誕生的笊兜撈飯

是最節省柴火,最簡單的操作

如今

笊兜撈飯已很少有人再做了

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但那個味道卻一直深藏在一代人的心底

其實江山人做飯比較特別

熬粥有時摻入番薯塊、麵疙瘩或玉米粉

中午用飯甑蒸飯

有時摻入番薯幹或玉米粉

所以

除了大家熟悉的飯甑飯

小編又整理了一些

江山人吃過的“飯”

快來找找看你吃過哪些“飯”?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薯米飯

“飯坯”拌入番薯幹一起蒸熟叫“薯米飯”。番薯洗淨切成條狀或顆粒再晒乾即成“薯米”。“薯米”除了跟“飯坯”一起蒸熟食用外,也可以浸泡後直接蒸食。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面頭

即饅頭。江山人平常不作興吃“面頭”,一般只在端午節、中元節才做了吃。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包蘿飯

即玉米飯,過去山裡人的主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包蘿”用“手磨”(手搖小石磨)磨成粒狀,倒入底部墊有紗布或稿苫的飯甑,蒸熟食用。另一種是將玉米粉摻入飯甑的“飯坯”中煮熟食用。吃“包蘿飯”不易飢,但必須趁熱吃,並且要有菜湯,稍涼或無湯則難以下嚥。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包蘿佝

玉米粉加熱水捏成的疙瘩稱“包蘿佝”。“包蘿佝”可以投入米湯中煮熟食用,也可以連菜一起煮熟食用。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薯粥

米湯中加入切成塊兒的紅薯煮熟,叫做“薯粥”。如果加入玉米粉煮熟就叫“包蘿粥”。兩種都是江山人普遍食用的早餐。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麥佝

即麵疙瘩。江山人的麵疙瘩多下在撈走“飯坯”、只剩下少量米粒的米湯中,煮熟後當早餐用。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麥爿

麵粉加水揉透後掐捏成長片投入米湯中煮熟而成的食品。以前是農家的主要早餐。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烏麥爿

即蕎麥片。蕎麥粉加熱水揉透後做成一定厚度的長條形, 用菜刀一爿一爿切入開水中煮熟。這是蕎麥的主要吃法。由於蕎麥性寒,習慣上要摻雜高粱粉,使寒熱相濟。

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現在的年輕一輩基本沒吃過

甚至也沒見過以上的一些主食

其實

現在我們還在吃的土豆飯、豌豆飯等

也曾經是主食

只是現在的配料更加豐盛

可以加入肉丁等

口感也越來越好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當然還有面、乾粉等

也在那些年江山人的“飯”系列裡

看點鏈接

↓↓↓

江山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溪谷平地僅佔十分之一強;耕地多為水田,宋代起即種植水稻,也種大小麥、玉米、高粱、番薯、大豆等。舊時耕作粗放,農民即使終年辛勤勞作,無災無亂的好年景仍難以維持基本溫飽,山民尤為貧困。

民謠“有女莫嫁十羅洋,苦葉野菜半年糧”敘述的是當年山區人家缺糧少食的窘況,而廣為流傳的俗語“江山碚石堆,蹤去亦蹤歸”,則是對江山人因生計所迫而背井離鄉、又因故土難離而屢屢歸返的最傳神寫照。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江山才首次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

來源:中國語言文化典藏

作者:王洪忠、趙普義

編輯:餘明明

江山新聞網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動動手指,點個“在看”吧

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那些年,江山人吃過的飯

匯聚信息 悅享生活

因為一群人 溫暖一座城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在江山值得你關注的微信新媒體

互動、合作請加小編微信號:7282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