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

補益藥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用以治療各種虛證,但是它不能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類藥物一樣,有一定的功效、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誤用或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而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治療虛證,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蔘、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飽脹、便祕、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辨證的原則。

像這樣的虛不受補,其實是你不會補。舉例來說:

  • 陰虛地黃首烏為主;
  • 陽虛附子乾薑為主;
  • 氣虛人蔘黃芪為主;
  • 血虛當歸芍藥為主;
  • 精虛牛羊肉為主;
  • 津虛人蔘甘草為主;
  • 養心液柏子仁有用;
  • 安肝魂酸棗仁有用;
  • 健脾胃白朮有用;
  • 養肺陰麥冬有用;
  • 填腎精菟絲子有用……


總之,“虛”各不相同,又怎麼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一種辦法能補各種“虛”呢?

“虛不受補”如何調理?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什麼意思呢,就是五穀是養人的,現在很多人吃飯,不吃主食,只吃菜,認為這是在減肥,實際上這是最錯誤的認識,要知道五穀養五臟。

這五穀是那五穀呢,說法不一,但下面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中麥(小麥)、黍(音shǔ,即大黃米)、玉米、水稻、大豆,它們對應的分別是:肝、心、脾、肺、腎。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

補益藥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用以治療各種虛證,但是它不能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類藥物一樣,有一定的功效、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誤用或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而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治療虛證,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蔘、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飽脹、便祕、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辨證的原則。

像這樣的虛不受補,其實是你不會補。舉例來說:

  • 陰虛地黃首烏為主;
  • 陽虛附子乾薑為主;
  • 氣虛人蔘黃芪為主;
  • 血虛當歸芍藥為主;
  • 精虛牛羊肉為主;
  • 津虛人蔘甘草為主;
  • 養心液柏子仁有用;
  • 安肝魂酸棗仁有用;
  • 健脾胃白朮有用;
  • 養肺陰麥冬有用;
  • 填腎精菟絲子有用……


總之,“虛”各不相同,又怎麼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一種辦法能補各種“虛”呢?

“虛不受補”如何調理?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什麼意思呢,就是五穀是養人的,現在很多人吃飯,不吃主食,只吃菜,認為這是在減肥,實際上這是最錯誤的認識,要知道五穀養五臟。

這五穀是那五穀呢,說法不一,但下面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中麥(小麥)、黍(音shǔ,即大黃米)、玉米、水稻、大豆,它們對應的分別是:肝、心、脾、肺、腎。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是一件長期的事,是要靠我們建立起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成的。只有我們平常在飲食上注意五穀的攝入,注意不吃垃圾食品,才會使我們的經絡暢通,氣血充盈,此時進補,身體才會受用。脾胃不虛了,人才會受補。

調理脾胃的藥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託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

補益藥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用以治療各種虛證,但是它不能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類藥物一樣,有一定的功效、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誤用或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而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治療虛證,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蔘、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飽脹、便祕、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辨證的原則。

像這樣的虛不受補,其實是你不會補。舉例來說:

  • 陰虛地黃首烏為主;
  • 陽虛附子乾薑為主;
  • 氣虛人蔘黃芪為主;
  • 血虛當歸芍藥為主;
  • 精虛牛羊肉為主;
  • 津虛人蔘甘草為主;
  • 養心液柏子仁有用;
  • 安肝魂酸棗仁有用;
  • 健脾胃白朮有用;
  • 養肺陰麥冬有用;
  • 填腎精菟絲子有用……


總之,“虛”各不相同,又怎麼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一種辦法能補各種“虛”呢?

“虛不受補”如何調理?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什麼意思呢,就是五穀是養人的,現在很多人吃飯,不吃主食,只吃菜,認為這是在減肥,實際上這是最錯誤的認識,要知道五穀養五臟。

這五穀是那五穀呢,說法不一,但下面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中麥(小麥)、黍(音shǔ,即大黃米)、玉米、水稻、大豆,它們對應的分別是:肝、心、脾、肺、腎。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是一件長期的事,是要靠我們建立起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成的。只有我們平常在飲食上注意五穀的攝入,注意不吃垃圾食品,才會使我們的經絡暢通,氣血充盈,此時進補,身體才會受用。脾胃不虛了,人才會受補。

調理脾胃的藥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託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用黃芪調理虛不受補,不妨用下列方法:開始時用少量黃芪每日煎水,代茶作為日常飲料。可用黃芪20—30克煎水飲用,若春夏之日,則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則加3—5枚南棗,用800克水煎至500克當茶飲用。依此法飲用3—5天,待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採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從此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調理身體的藥物,配伍很重要。有人訴說,服用燉人蔘後,心煩,難於入睡,覺得燥一些。這可以在燉人蔘時加入麥冬10粒,以減少燥性。麥冬有清心養心之功。

一般地說,“鮑、參、翅、肚”皆是滋陰助陽好食品,氣血兩虛的人可以用來調理身體。但這幾種海產珍品,鮑魚和魚翅炮製方法比較麻煩,一般家庭不易做到。海蔘、魚肚,則食用方法簡單,滋陰助陽之力也很不錯。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

補益藥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用以治療各種虛證,但是它不能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類藥物一樣,有一定的功效、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誤用或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而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治療虛證,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蔘、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飽脹、便祕、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辨證的原則。

像這樣的虛不受補,其實是你不會補。舉例來說:

  • 陰虛地黃首烏為主;
  • 陽虛附子乾薑為主;
  • 氣虛人蔘黃芪為主;
  • 血虛當歸芍藥為主;
  • 精虛牛羊肉為主;
  • 津虛人蔘甘草為主;
  • 養心液柏子仁有用;
  • 安肝魂酸棗仁有用;
  • 健脾胃白朮有用;
  • 養肺陰麥冬有用;
  • 填腎精菟絲子有用……


總之,“虛”各不相同,又怎麼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一種辦法能補各種“虛”呢?

“虛不受補”如何調理?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什麼意思呢,就是五穀是養人的,現在很多人吃飯,不吃主食,只吃菜,認為這是在減肥,實際上這是最錯誤的認識,要知道五穀養五臟。

這五穀是那五穀呢,說法不一,但下面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中麥(小麥)、黍(音shǔ,即大黃米)、玉米、水稻、大豆,它們對應的分別是:肝、心、脾、肺、腎。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是一件長期的事,是要靠我們建立起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成的。只有我們平常在飲食上注意五穀的攝入,注意不吃垃圾食品,才會使我們的經絡暢通,氣血充盈,此時進補,身體才會受用。脾胃不虛了,人才會受補。

調理脾胃的藥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託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用黃芪調理虛不受補,不妨用下列方法:開始時用少量黃芪每日煎水,代茶作為日常飲料。可用黃芪20—30克煎水飲用,若春夏之日,則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則加3—5枚南棗,用800克水煎至500克當茶飲用。依此法飲用3—5天,待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採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從此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調理身體的藥物,配伍很重要。有人訴說,服用燉人蔘後,心煩,難於入睡,覺得燥一些。這可以在燉人蔘時加入麥冬10粒,以減少燥性。麥冬有清心養心之功。

一般地說,“鮑、參、翅、肚”皆是滋陰助陽好食品,氣血兩虛的人可以用來調理身體。但這幾種海產珍品,鮑魚和魚翅炮製方法比較麻煩,一般家庭不易做到。海蔘、魚肚,則食用方法簡單,滋陰助陽之力也很不錯。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海蔘有補腎助陽、潤燥通腸、滋陰助陽之功效,可用為病後、老年體弱的調理。吃海蔘,對預防動脈硬化也有作用。老人尿多,夜尿頻頻,青年體弱遺精,也可以海蔘為主,配合肉類、清補藥材(如淮山、杞子、元肉之類)或燉或煲,療效不錯。海蔘這種海產品,既適合作為秋冬補品,也適合夏天作為補充體力的食品。因為海蔘不寒不燥,性質溫和,適合四季食用。它雖含膠質,但這種膠質含脂肪不多,食後胃腸很少發生滯膩現象。

魚肚(原名花膠)是從魚腹中取出魚鰾,切開晒乾而成。魚肚有滋陰助陽、固腎培精之功。對於肺腎虛弱、氣血虧損的人,用它做食品最為適宜。只是魚肚的膠質多一些,平日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吃得太多太頻。魚肚的食法,可用來燉雞,或配些瘦肉煲湯食用。有人認為新上市的花膠雖有補益作用,但消化力弱者多食乃有點寒滯。因此最有益的是吃陳年花膠。所謂陳年花膠,就是貯藏三五年以上的花膠。它更適合於年老體弱的人。

有些生育過多的婦女,上年紀後常會頭腦眩暈、面色蒼白、手足冷、腰膝痠軟。不妨用桑寄生、紅棗煲水當茶飲。桑寄生有補肝腎、養血、調理內臟機能的功效。但這味藥,重用則有苦澀味,輕用則性質平和而甘淡,用於食品療法用量不宜多。紅棗有補中益氣、潤肺生津之效,且可壯胃健脾,也可常食用。

最後,身體進補了,食物也吸收了,但還是出現問題,為什麼?因為你沒讓身體裡的氣血動起來啊!補進去的東西淤積在胃腸裡,肥胖、三高就來了。

"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說到養生,大家都會聯想到進補。可是一吃,就經常這不對那不舒服的。街坊鄰居說這是虛不受補,醫生也說這是虛不受補。明明就是虛了,怎麼還不受補呢?

什麼是“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的意思。“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溼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溼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為什麼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

補益藥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用以治療各種虛證,但是它不能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類藥物一樣,有一定的功效、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誤用或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而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治療虛證,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並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蔘、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飽脹、便祕、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辨證的原則。

像這樣的虛不受補,其實是你不會補。舉例來說:

  • 陰虛地黃首烏為主;
  • 陽虛附子乾薑為主;
  • 氣虛人蔘黃芪為主;
  • 血虛當歸芍藥為主;
  • 精虛牛羊肉為主;
  • 津虛人蔘甘草為主;
  • 養心液柏子仁有用;
  • 安肝魂酸棗仁有用;
  • 健脾胃白朮有用;
  • 養肺陰麥冬有用;
  • 填腎精菟絲子有用……


總之,“虛”各不相同,又怎麼可能有一種靈丹妙藥、一種辦法能補各種“虛”呢?

“虛不受補”如何調理?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什麼意思呢,就是五穀是養人的,現在很多人吃飯,不吃主食,只吃菜,認為這是在減肥,實際上這是最錯誤的認識,要知道五穀養五臟。

這五穀是那五穀呢,說法不一,但下面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中麥(小麥)、黍(音shǔ,即大黃米)、玉米、水稻、大豆,它們對應的分別是:肝、心、脾、肺、腎。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是一件長期的事,是要靠我們建立起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成的。只有我們平常在飲食上注意五穀的攝入,注意不吃垃圾食品,才會使我們的經絡暢通,氣血充盈,此時進補,身體才會受用。脾胃不虛了,人才會受補。

調理脾胃的藥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託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用黃芪調理虛不受補,不妨用下列方法:開始時用少量黃芪每日煎水,代茶作為日常飲料。可用黃芪20—30克煎水飲用,若春夏之日,則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則加3—5枚南棗,用800克水煎至500克當茶飲用。依此法飲用3—5天,待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採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從此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調理身體的藥物,配伍很重要。有人訴說,服用燉人蔘後,心煩,難於入睡,覺得燥一些。這可以在燉人蔘時加入麥冬10粒,以減少燥性。麥冬有清心養心之功。

一般地說,“鮑、參、翅、肚”皆是滋陰助陽好食品,氣血兩虛的人可以用來調理身體。但這幾種海產珍品,鮑魚和魚翅炮製方法比較麻煩,一般家庭不易做到。海蔘、魚肚,則食用方法簡單,滋陰助陽之力也很不錯。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海蔘有補腎助陽、潤燥通腸、滋陰助陽之功效,可用為病後、老年體弱的調理。吃海蔘,對預防動脈硬化也有作用。老人尿多,夜尿頻頻,青年體弱遺精,也可以海蔘為主,配合肉類、清補藥材(如淮山、杞子、元肉之類)或燉或煲,療效不錯。海蔘這種海產品,既適合作為秋冬補品,也適合夏天作為補充體力的食品。因為海蔘不寒不燥,性質溫和,適合四季食用。它雖含膠質,但這種膠質含脂肪不多,食後胃腸很少發生滯膩現象。

魚肚(原名花膠)是從魚腹中取出魚鰾,切開晒乾而成。魚肚有滋陰助陽、固腎培精之功。對於肺腎虛弱、氣血虧損的人,用它做食品最為適宜。只是魚肚的膠質多一些,平日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吃得太多太頻。魚肚的食法,可用來燉雞,或配些瘦肉煲湯食用。有人認為新上市的花膠雖有補益作用,但消化力弱者多食乃有點寒滯。因此最有益的是吃陳年花膠。所謂陳年花膠,就是貯藏三五年以上的花膠。它更適合於年老體弱的人。

有些生育過多的婦女,上年紀後常會頭腦眩暈、面色蒼白、手足冷、腰膝痠軟。不妨用桑寄生、紅棗煲水當茶飲。桑寄生有補肝腎、養血、調理內臟機能的功效。但這味藥,重用則有苦澀味,輕用則性質平和而甘淡,用於食品療法用量不宜多。紅棗有補中益氣、潤肺生津之效,且可壯胃健脾,也可常食用。

最後,身體進補了,食物也吸收了,但還是出現問題,為什麼?因為你沒讓身體裡的氣血動起來啊!補進去的東西淤積在胃腸裡,肥胖、三高就來了。

養生並不僅是吃補品,還要知道“虛不受補”

怎樣讓氣血動起來呢?那就是運動!運動不但解決健身的問題,還解決身體氣血運行的問題。這樣吃了才有用,才能真正補到身上去。

來源:“搜狐健康”及《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4月28日第十一版),有增刪,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