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素心之人'

寧靜 黃金 莊子 菜根譚 花椒 紅網 2019-09-02
"

《菜根譚》中說:“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何謂素心?素心者,本心、純潔之心也。清代大儒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富貴亦不睹,飢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此為素心者也。”

做素心之人,並非是無慾無求的“佛系”,而是保持一種淡然寧靜,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保持著內心的那一份純潔與本真。人生有“三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因為心裡的慾望太多,喜歡的東西得不到,便自怨自艾,如何能得到快樂呢?沒有一顆素心,終究會被外物打擾內心的安寧,蕩起一層層本不該有的漣漪。

“戴王冠的頭顱是不能安於枕蓆的。”莎士比亞如是說。王冠是榮耀、權力、名譽、地位、財富,也是責任、使命。以承受王冠之“重”,如何能做出安寧的夢呢?沒有那沉重的王冠,夜夜都有好夢清風相伴吧?

比莎士比亞早了約2000年的莊子,在《達生》一文中也講到類似的故事:賭博中,用瓦器作賭注的,因為所押物賤,心中無所矜惜,因此膽大敢衝,常能巧中;以帶鉤為賭注的,其物稍貴,便難免因怕輸掉而擔心;以黃金為賭注者,因金價昂貴,猶恐有失,心中便很慌亂無主。這就是所謂的“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惛。”沒有了素心,便會因為外物的不同而擾亂心境,以致心緒過分緊張,反而使智慮昏憒失常。

真水無香。做素心之人,並非無慾無求,而是把精神堅守作為價值追求。錢鍾書先生曾說:“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物質的最大勝利。”雖然物質所需有限,但精神之樂豈有窮盡?食物好吃,加很多的辣椒花椒味精也得不到撒上一點鹽來激發食物本味的味覺體驗。清水打邊爐相比於麻辣酣暢的火鍋,何曾不是另一種獨到的境界呢?

靜水流深。做素心之人,把自己的大智慧藏在平凡的外在表現中。就像表面平靜的水,誰能知道她有多深?做素心之人,在滄桑風雲中巋然不動,在寂寞孤獨中默默承受,在物慾裹挾中潔身自好,在利慾迷惑中不忘初心,在低谷挫折中凌然自持,在困難矛盾中激流勇進,在讚揚掌聲中不失本心,在低調中彰顯本真的奢華。

明心見性。素心不是無端產生的。需要知識、閱歷、素質有足夠的積澱。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對外部世界的堅韌和對自我價值的否定,當每個人都希望活在別人世界中的時候,所有的個性都已被邊緣化。唯有明心見性,堅守自我,才能做到言語張揚,幹事不虛晃,在簡單中享受淡泊,在寧靜中享受坦然,在素心中讓靈魂得到昇華,在平凡中享受詩意的人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怦然心動於多彩的世界,流連忘返於名利的江湖,苦苦追求於心唸的人事,如何能做到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餘秋雨曾如此評價中華文化人格:“不能把志向實現於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做素心之人,不是撞了南牆後的躲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不是故作高深的自命清高,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質——淡然、知性、成熟。不因外物而悲喜,讓人生在風雲變幻中展現精彩,在喧囂浮躁中品味寧靜。

人間有味是清歡。做素心之人,方能享受“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文/王念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