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民俗 王照 王如 潮州 潮汕說 2019-04-06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

潮汕的民間故事豐富多彩,神話、傳說等層出不窮。這些故事包含著長期積澱下來的傳統嶺南文化。

許多潮汕人是聽著爺爺奶奶繪聲繪色地“講古”長大的。

這些經典的潮汕民間故事,你還記得多少嗎?

庵埠老爺大細目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老爺”即神爺的俗稱。俗語:庵埠老爺大細目“指對人對事不公正,偏心眼。

從前有兩個乞丐,都是一條腿“大腳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們四處求乞,夜宿官廟。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廟裡過夜,半夜時分,恍惚間見“老爺”走下來對他說:“弟子一隻靴,剝去吊大廳。”天亮醒來,正要抬起病腿,忽覺病腿消腫,奇蹟般地痊癒。他馬上把喜訊前往告知乞丐乙。

乞丐乙見乞丐甲健步走來,本覺驚奇,一聽真相,大為歡喜。晚上也來到那個神廟睡覺,希望“老爺”又顯靈,不過這次神爺說的話卻是:只靴吊在大廳中,弟子剝去湊成雙。”乙驚醒後,覺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來那條好腿也患了病。從此拖著兩隻浮腫的大腳胴到處行乞。逢人便罵“庵埠老爺大細目”。

久則久之,就作為一句俗語在潮汕一帶流傳開了。

三個府城碩輸過一個庵埠傻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自古以來,潮州府屬各地(今潮汕地區)的人都承認潮州府或(今潮州市湘橋區)的入最“碩”(成熟、老練之意) ;但卻有一句"三個府城碩輸過一個庵埠傻”的俗語流傳著,說明潮州府屬下向一個大鎮--庵埠鎮的人是如何聰穎機靈、精明能幹。該俗語源自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時候,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夜裡,一個庵埠人挑著重擔來叩阿城的南門,請守城的人開門讓他進城。三個守城的機警府城人主城門內回話說:“未到寅時,天還未亮,開什麼城門?不行!睡到天亮來叫門吧!”

庵埠人急著要進城,便想了一個妙計,假裝有三個人的聲音,一個聲音說“天氣寒冷,又下著雨,遍地溼漉鹿,叫哦們要睡在哪裡呢?”另一個聲音說:“想想辦法吧!你這怕那怕的,有一支扁擔,就相讓一下,讓我們三人一同睡在扁擔上面吧!”再一個聲音附和著:“對,俺三人既可同穿一條褲子,怎麼不可同睡一支扁擔?"第一個聲音附和著:“也罷,將就暫屈一下就是了!”“好!好!”另兩個聲音先後應著。

“睡下”之後,“他們”又爭執著:“你睡好一點麼,不要亂擠拉。”“我不夠睡哩!”“我險些跌落眠床哩!”“好,好,大家互相互讓吧!"接著,就有人“鼾”出聲來。

三個守城的府城人覺得很奇怪很新鮮,大家音靜商量後同意開城門看“他們“如何睡法。城門剛開,那個庵埠人就挑著擔子箭一般地闖進城裡了。從此,便形成這句俗語。

一嚇衰,遇著阿鳳科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庵埠一帶有句民謠:“一嚇衰,遇著阿鳳科”。又說:“一支竹槌倚倒十八間鋪”。“衰”,潮語是倒黴之意,但卻為什麼和鳳科這個名字聯在一起?鳳科其人是誰呢?這裡有一段有趣的民間傳說,說的大約是一百十多年前的事。

鳳科,姓陳,字其利,清嘉慶年間生於宏安橫隴一個貧苦家庭。父母早喪,幼年時流落來庵埠,曾以沿門乞討為生,夜間尋官歇廟,露宿街頭。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出於對他的厭棄還是出於對他的懼怕,或者是出於另一種難測的心理,市井上產生了和陳鳳科衣食住行有關的恐懼症,這就是上面那句話:“一嚇衰,遇著阿鳳科”。據說有一次夜宿內關豬砧櫃下,翌晨豬肉便無人購買,又一次夜宿攤場,隔天攤主輸個精光。凡是鳳科夜間所歇宿之地方,主人家莫不晦氣,行鋪則倒閉,生意則失敗。鳳科,一時成為人們唯恐避而不及的瘟神般的人物。

鳳科到處碰壁,無處藏身,挨飢受寒,遭人白眼,迫得躲紅頭船輾轉到了騍亞,過著魯濱遜一樣的流浪生活。在荒山野嶺中,日無飽餐一頓,夜無安睡三更,沐雨櫛風,艱苦奮鬥,搭蓬寮,採獵物,經常跟野獸一起打交道,受盡原始生活的磨鍊。

由於馬來亞王征伐鄰邦不下,被困於深山叢林之中,進退不得,欲罷不能。一個晚上,王夢見有一老人對他說:“王如要征服鄰邦,非得陳鳳科其人不能勝任”,王因出榜招賢。同時,鳳科也夢見一老人對他說:“鳳科,你走運了,還不快到王那裡揭榜碰碰去!”。鳳科醒後半信半疑。但想到反正碰碰運氣,即帶同老虎一起前往。王問以何策破敵?鳳科問王豈有大是金條?若有,可打成萬千小薄葉,裝成若干袋交付。王照辦理。鳳科把金葉袋逐個交給軍士,遂把金葉撒向指定密林叢荊上面。當地土著聞知,紛紛提刀帶斧,爭相砍伐奪取金葉。正因為群心群力一致,久路障剷除,開出一條小道。於是老虎擎旗在前,鳳科突襲敵後,敵大敗,圍遂解,勝利回師。

王論功行賞,出示三盤賞物:一是泥土,二是珠玉,三是雙金鵝,由鳳科自行選擇其一。鳳科取了“雙鵝”,王大喜(因“泥土”暗示“領土”之意,不為所取),遂封他為“雙鵝王”。同時,玳瑁珊瑚,金玉瑪腦,珠光寶氣,賞賜甚豐。另外特贈手杖刀一把,隨處可向當地政府支取厚俸及物資供應,並以公主許配鳳科。后王同意鳳科要求,帶公主榮歸故國事震潮汕。鳳科為顯示富貴,回擊俗眼,於是在庵埠三門樓建造駙馬府定居。

十嘴九尻倉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議論紛紜,莫衷一俗語“十嘴九尻倉(屁股)”,旨在批評人們對某件事人多嘴雜、是、沒有一個共同的主見。它源於澄海上窖村清末畫家高振之為人家畫鵪鶉的故事。

高振之不但擅長畫鵪鶉,而且畫其它花鳥蟲魚也很拿手。一次,他受聘於海陽縣龍溪都(今潮安縣庵埠鎮),去為一大戶人家新落成的大廈畫照壁。照壁上部正中鑲嵌了“紫氣東要他畫花鳥。主人家在場共有九位老中青男女,有人主張要來”四個大字,餘作“地面”畫“三鴻”。有人主張要畫喜鵲,有人主張要畫燕子或麻雀、布穀、黃鶯....高振之白等了半天也沒有一結局,他只管灌著悶茶。好不容易等到中午那家中最小的一個人放學回家,家人們才說由小孩決定要什麼就畫什麼。那小孩說,我最喜歡鵪鶉,就畫十隻鵪鶉吧!這一來,高振之才動起了畫筆。

至掌燈時分,十隻鵪鶉及其背景(花園一角)畫好了,鵪鶉只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主人們甚為滿意。

那小孩一隻一隻數著,剛好十隻。但他有所發現,詫異大嚷:“怎麼有十個嘴卻只有九個尻倉?"原來,有一隻鵪鶉的後半部被假山擋住了。小孩繼續說:“真是十嘴九尻倉!"

從此,“十嘴九尻倉”就成為一句俗語傳開了。

“大燈籠鉤”戲“三府”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清朝時候,庵埠設有一個潮州通判署,俗稱“三府”。有一任“三府”太爺喜歡講究排場,三餐吃飯要請嗩吶鼓手來奏樂,這事惹怒了一個外號叫“大燈籠鉤”的人。“大燈籠鉤”專在“三府”太爺吃飯奏樂時,來一個上廁奏樂。頭一次,他請幾名吹鼓手,在“三府”旁邊的廁所集中,吩咐等他上廁後就吹奏,然後由他付給工錢。樂聲把在睡夢中的“三府”太爺驚醒,以為是府衙中的奏樂開始,催他吃飯,便立即起身吃飯。吃過早飯之後,府衙中的樂手才到來,太爺覺得奇怪,派人到外面一看,廁所邊的手和“大燈籠鉤”都離開了。

以後,“大燈籠鉤”乾脆在每天上廁時都僱樂手來替他奏樂。樂手們因為一來有錢可賺,二來也怕他,就只好聽從。有一回,太爺派衙役把他抓去,問他為什麼上廁奏樂?他說:“吃飯好奏樂,上廁為什麼就不好奏樂,刑律有哪一條是禁止上廁奏樂的?"太爺只好把他斥責一番後,放他回去。自此之後,就悄悄改掉了吃飯奏樂的規例。

“文曲星”林熙春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林熙春七歲時,有一天從外面遊玩回家。一進門便對嫂嫂大聲說:“真奇怪,我走過村頭福德廟的時候,廟裡那位土地爺,霍地站起來向我施禮。“嫂嫂不相信,他就拉嫂嫂一同去看。嫂嫂到了廟前,他說:“嫂嫂你看,他老人家都站起來了。”嫂嫂什麼也看不到,叫他別亂說話。

下一次,他又拉嫂嫂去看,說他放了兩個兩個柑殼在土地神像的膝蓋上,可以試看土地公有沒有站起來。嫂嫂跟他來到廟前,看見偶像雖然坐著不動,但是膝蓋上的兩個杆殼,真的忽然掉到地上來了。嫂嫂非常驚奇。她曾聽別人說,她家的小叔是“文曲星”至此已深信不疑了。她料到小叔日後定能成大器,就對他特別照顧。

原來,林熙春是他父親的偏房生的。父母死後,家道中落,生計艱難,每天吃飯,他見缽裡的飯不多,便不敢多吃,後來,嫂嫂在大缽裡倒覆著一個小缽,然後才把煮好的確飯倒小去,大缽裡的飯就顯得滿滿的了。嫂嫂三餐還主動為他盛飯。他不知缽裡有弊,就放心地一碗一碗接過吃下,兄嫂和侄兒們,直到他吃飽了才吃,當然就只能吃個半飽了。

林熙春入學的頭天早飯,嫂嫂特地買了一碟豆腐乾和一碟綱魚仔,因為家裡沒有飯桌,便分別放在磨礱兩端的把柄上讓他吃。由於他長大做了官,他在家鄉的後裔,總是照這樣的菜式和擺設,讓天入學的孩子吃早飯。他們說,磨礱就象頂官帽,礱手兩端是一對帽匙,豆腐乾是官印,吃兩綱魚就能掌朝綱。

林熙春做官後,為了報答嫂嫂養育之恩。知她愛吃鰻魚,特在屋旁挖個池塘,專門放養烏耳鰻,供嫂嫂享用。魏忠賢庵黨造反的時候,林熙春辭官回鄉。

魏黨作亂失敗,朝廷懷疑林熙春參與陰謀,就派差到他家鄉查察。欽差來到寶隴村裡,向一個正在屋門口紡紗職布的老婦詢問林熙春的家在哪裡,一問才知這老婦是林婦人。再問熙春到何處去?林夫人:“他去捕魚。”欽差見這對夫妻這樣勤勞,又發現不出什麼破綻,就回朝覆命去了。

林熙春去世後,皇帝追封他與父祖三代為尚書,頒旨在潮州城裡的大街上,建了一座刻著“三尚書書”和“四朝大老”八個大字的牌坊。

梅溪土地爺辭"金袍’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梅溪村舉子郭敬賢。風塵僕僕來到北京會試。會試那天,郭敬賢一早就到了貢院門口。但院門未耕,只好在附近坐下等候。不覺打起磕睡來,昏沉沉進入了夢鄉。此時,其他舉子都已陸續進入了貢院,封閉試時刻就要到了。朦朧間,郭敬顯見一個白髮老者走到他身邊,猛地把他一腿。他頓時驚醒,急忙進入院內。

這一科,郭敬賢順利考取了貢士,經過殿試又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衣錦還鄉。他把在京險誤了進試場的事告訴母親。母親十分驚訝,說夢中那老者一定是本村的土地爺。為了報答土地爺的功恩,郭敬賢為它重修廟宇,妝上金身。那夜。土地爺又向郭敬賢託"小神官微職小,受不得金袍。”郭敬賢就把土地爺改妝綠袍,並題了一對對聯於廟門口:

驚醒寤寐回新夢

辭謝金袍更綠裝

殺軌差與殺差狗

明朝嘉靖年間,徭役苛重,潮州庵埠郭隴村的村民們早已被逼得忍無可忍了,決心給官差一番教訓。一日,恰有十名官差進村抓人索財,便由鄉里老大出面,假獻殷勤,在祠堂裡擺酒席把他們一個個灌得酩酊大醉,然後由事先埋伏在祠堂外面的一幫後生揮刀而入,一刀一個把差官殺了。其中有一個差官因拉肚子上廁,回來時在門外見到這情形,慌忙跑到衙門報訊。殺九差案傳到了朝廷,皇帝命佘翰林帶兵來查辦這件事。佘翰林順路回家鄉月浦村探望母親。母親郭氏是郭隴村人,她心生一計,把針線悄悄地另在兒子的帥旗上。第二天早晨,佘翰林拔旗登程之前,發現了帥旗上的針線,忙問母親是何用意。母親就從頭把官差在郭隴的所作所為一五十地告訴了兒子。最後還含淚說:“郭隴是孃的生身之地,旗連針,針連我,你要仔細思星啊!"佘翰林明白了,回朝時他對皇帝奏說:“郭隴村民,貪杯成性,誤殺差狗下酒,並無殺九差之事。只因潮州方言‘九與‘狗'同音,才把事情訛傳了。皇帝信以為真,也就不再追究了。

庵埠蔡婆造反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庵埠大橋村是個偏僻的小村落,明朝年間,出了一個膽識過人的婦女叫蔡婆。有一次,她得到了仙人贈給的兵書寶劍,便暗地裡勤讀兵書,苦練劍術,結交江湖好漢,準備造反對抗腐敗的朝廷。眼看時機成熟,蔡婆就擇定時日,準備聚眾起義。仙人教她,必須捉拿一個穿白衣的過路人到時祭旗,才能成事。擇定的那天午時快到了,眾人已排好隊伍,就是找不到祭旗的人。蔡婆十分焦急。忽然,村裡走出一個白衣婦人,朝祭壇這裡直闖過來,。”來的正好!"蔡婆立即命人跑去把她捉住。但推進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媳婦!原來媳婦不滿婆婆要殺人祭旗的事,故意穿白衣服,要與婆婆鬥氣,心想婆婆不敢殺她,何況身上又有孕。蔡婆一見又急又氣,無奈時辰已到,她怕誤了大事,只得把心一橫,揮淚下令殺媳祭旗。

蔡婆仗劍揮師,攻城略地,轉戰四方。她的寶劍十分神奇,軍中沒頓做飯,不管人數多少,只要把寶劍插在飯籮中間,籮中的白米飯就隨吃隨有,怎樣吃也吃不完。後來,官兵圍剿,義軍潰敗,蔡婆被追到大橋村。她知道無路可退了,就臨急把兵書,寶劍和平時自己用的金盞玉箸投下一口大井。官兵把她捉住之後,一直解送到京城。刑部判她死罪,立刻押到法場處斬。蒯子手手起刀落,可是大刀砍在鋼柱子上,莫說不會死,連傷她分毫都沒有。皇帝聽說這事,也覺得奇怪,倒是皇后聰明,獻了一計,要皇帝把蔡婆接進宮裡。蔡婆住進宮裡後,皇后表面來親近她,和她結成姐妹;暗中叫言女嚴加監視。一天早上,蔡婆正在梳頭,宮女暗中發現發篆裡藏著一個紙團和一顆烏豆,立即報知皇后。皇后交代官女,明天把紙團、烏豆搶來。隔天,宮女把這些交給了皇后。皇后展開紙團,只是一張神符,估計這便是蔡破的護身寶物,立即喝令侍衛捉住了她。幾天後,她又被押赴刑場,終於被砍死了。

到了清朝末年,村裡人在早已填平的古井那裡挖蔡婆的寶物。挖到十八格剔深時,見一物,忽見並泉突然猛湧,村人慌忙逃開,泉水立刻湧滿一井。

文裡御史石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明朝正德戊辰年,在進庵埠鎮文裡村,出了一名進士叫楊璵,官至南京都察院御史,後來因病辭歸故里。楊璵和家人乘船回鄉時。船吃水很深行得很慢。

原來,船裡裝了很多木箱,箱子很重,並上了鎮。船到達家鄉護尤庵前碼頭時,鄉人見他滿載而歸,都以為這是他在任上搜刮來的民膏民髓,有人還暗地裡罵他不是一個清官。楊璵從容地讓家人把所有的箱子都搬上岸,當眾一一啟鎖開箱,大家不覺一怔;因為裡面根本不是什麼金銀財寶,而全是拳頭大小的各色卵石。

當眾人目瞪口呆時,楊璵笑著說:“諸位鄉親!家鄉人總是希望親人在外能發財致富,滿載而歸。我雖在外當官多年,回鄉卻沒什麼可帶。就搬了幾箱南京雨花臺的石子,一來做做體面,二來也可壓壓船頭。”接著,他叫家人把石子鋪在岸邊一段坑窪地(今內橋關頭),以平整道路。眾人欽佩這位兩袖清風的御史。後來,就把這些鋪路的雨花臺石。稱為“御史石”!

天子同商

潮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朋友,這些潮汕民間故事你聽過嗎?


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喬裝成一個員外,觀賞杭州靈隱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隨喜功德”簿,見捐題香油的人大多隻寫著三幾兩銀子,而有一人卻捐了千兩。他不禁驚歎一聲!再細看落款,才知是“善男潮州陳美”。他急忙找來方丈,想見此人。

方丈說:“那是一位專營海運的人,他的船隻正停在錢塘江口,待老納打發小僧把他請來。”陳美是潮州府海陽縣龍溪都(今潮州市庵埠鎮)大鑒村人,一貫做海運生意,經常來往於潮州和蘇杭之間。這次他到靈隱寺進香,只捐題了白銀一十兩。由於寫的是直行草書,"一”和“十”相連,才使乾隆皇帝誤看成“千”字。陳美被請進寺後,與這位“員外”一見如故,“員外”還設素席盛情款待了他。

談到海運生意,陳美說:“這營生本來不錯,就是一路關卡重重,關關要稅,弄得取利甚微。”乾隆皇帝笑著說:“這生意我們來合作如何?"陳美不知他要怎樣合作,但還是先滿口應承。乾隆皇帝先聲明他不是共出本錢和同分利的合作,接著就取紙揮毫寫了“天子同商”四個大字送給陳美,吩咐回去後製成一面黃旗掛在貨船上,自有好處。陳美半信半疑地收下那幅字。



免責聲明:本內容來源於網絡,僅做分享交流之用,無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於後臺聯系責編,我們將及時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