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米粉 京族 田漢 煎餅果子 麵條 越式法包 芝麻 美食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2019-04-06

和米粉一樣,風吹餅也是一種米制品。將大米磨成粉,放至平底鍋上攤平,凝固成一片片圓形的粉膜之後,撒上芝麻粒,再覆一層粉膜。接著用竹片挑起,放至竹匾上晾晒。風吹餅的半成品就完成了。

那年夏天,應該是七月中旬,我在京族三島的海邊行走。當時天氣很熱,我看到很多村莊在椰林叢中時隱時現。走著走著,忽然間覺得如穿越時空一般,走進了春光明媚的煙雨江南,眼前出現一畝畝水塘,水塘里長滿了一片片的蓮葉。走近一看,原是竹匾上晾著許多薄餅,它們的形狀很奇特,遠看就像片片蓮葉生長在海邊。

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這種新奇的體驗讓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種樸素的京族小食品。我向村民打聽這種食品的名字,他們用京族話告訴我,叫“賓來”,我覺得有趣,不知道是不是來客人了,就要吃的意思。後來,我進入了江平鎮的城北社區,看到有戶村民一家都在製作“賓來”,覺得這是極好的探祕機會,因為我一直很想知道京族人的“賓來”是如何製作的。

主人姓陳,六十來歲。他告訴我,京族人以前叫此餅為“賓來”,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換了名字。老人說,這事說起來,還與中國著名詩人田漢有關係。

1962年春天,國歌的詞作者、著名詩人田漢來到京族三島訪問,看到村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一種薄薄的米餅,覺得好奇,就問做餅的老鄉,這是什麼餅。村民回答“賓來”。田漢聽不懂京族話,一時沒弄明白。老鄉拿出張餅請田漢品嚐。田漢吃了一口,很酥很香,回味之時,忽來一陣風,把手上的米餅吹走了。田漢笑道: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飄,不如就叫風吹餅吧。

老鄉和陪同的人,都感嘆田漢不愧是詩人,“風吹餅”三字,生動形象,通俗好記,從此,就一直在京族三島沿用下來。

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我在老陳家邊聊天,邊看他製作風吹餅。老陳說,風吹餅的製作原料是米漿,但通常不是糯米漿,而是普通的米磨成粉。也有人會在製作時往米粉中加入適量糯米,可以增加黏性。

製作風吹餅的第一步與北方做煎餅果子相似。先用燒餅大的平底勺,舀滿米粉漿澆於燒熱的平底鍋上,以勺底攤平。那一層粉膜,狀透明,薄如蟬翼。如果在粉膜上放些肉糜、豆角等餡料,再捲起來,即成另一種美味“捲筒粉”,因其形象像肥腸,亦稱腸粉。在捲筒粉上淋上魚子醬、檸檬汁,再加些許辣椒醬,鮮爽可口,一直是嶺南人最常吃的美食。

還有人將粉膜切成麵條大小的細絲,再烘乾,即成“米粉絲”。拌上螺貝肉、蟹肉、沙蟲幹或蝦仁等,可煮成“粉絲海味湯”,入口更加嫩滑可口,為待客之上品。

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如果想做風吹餅,那就在粉膜上灑上芝麻,再澆一層米漿覆蓋。待凝固後,不用鐵鏟,而是用一種竹片輕輕起鍋,置入房前的竹匾上晾晒。這樣,風吹餅的半成品就算做成了。儘管有兩層粉膜,可看起來仍然薄如紙片。

只見老陳手持平底勺,那姿勢就像書法家握著大號毛筆,一會兒畫一個圈,一會兒寫上兩個括號。我覺得老陳做得輕描淡寫,毫不費力,就忍不住躍躍欲試。沒想到,我做的粉膜一團糟,不是攤厚了,就是鏟破了。老陳告訴我,看似簡單的風吹餅,需要掌握火候,急火慢火都不行,最好是文火,米漿凝固快,又不至烤煳,如何把握全憑經驗。另外,把米漿攤成紙一樣薄,也有技巧,全憑手上的靈活勁。

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房前屋後的竹匾上,鋪滿了晾晒的風吹餅,遠遠望去,如蓮葉起伏。半成品的風吹餅還不能食用。需等乾爽時,另用小爐文火烘烤。用常用的炭火盆燒木炭,一手持風吹餅,一手拿竹扇。竹扇煽出來的風,把爐火的熱量傳到風吹餅上,同時不斷轉動麵餅,受熱的粉餅由原來的透明色,漸漸變成乳白色,餅面上也有膨脹,慢慢地,米粉香、芝麻香四處飄散。香噴噴的風吹餅這才大功告成。

烤好的風吹餅,非常像北方煎餅果子中間的“薄脆”。口感香脆,略帶鹹味,味道果然好。老陳說,原來的風吹餅,其實就是京族漁民的乾糧。出海打魚若幾天回不來,唯一可以帶的乾糧就是風吹餅了。

這餅好薄,風一吹就飛起來了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海邊,京族漁家女挑著滿筐的如同蓮葉似的風吹餅叫賣。竹筐上半部分,是張開的喇叭形,中間細腰,下部直筒狀。竹筐裡裝滿了蓮葉般的風吹餅。陽光灑在蓮葉上,白花花一片,如同潔淨的蓮花盛開。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朱千華。攝影:劉小明。插畫:文一。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