溽暑天氣中的一日,我與六甲中學的同學在海門縣城聚餐。菜大多是海門的土菜。其中一個菜是海門青茄子燒洋扁豆,極其平常,乃鄉下的一個夏季時令菜,無甚高大。食之,同學們皆豎起大拇指稱讚,其滋其味,豈是鮑魚魚翅可以比肩哉?

十日談|海門夏令第一菜

餐廳老闆,小名叫四侯,也是我們的同學。四侯者,第四個兒子也。兒子,承載著家族的期盼,望其能成為王侯將相,故海門人叫兒子為侯。四侯冷冷地說,這個菜,看似簡單,卻頗費工夫,要先燉一鍋老母雞湯,再用老母雞湯加蝦乾煮青茄子與洋扁豆,這個青茄子燒洋扁豆豈有不好吃之理?

茄子,滬人只知道是紫的,被喚作“落蘇”,滬音與“綠素”一致。他們斷然不知,中國的茄子原本是青的。我小辰光常把青茄子當水果吃,有清香之味,脆嫩之感,夏季食之有清火消熱之功。

滬人為何稱茄子為“落蘇”?民間傳說吳王兒子是瘸子。某日,王子出遊,聽到賣蔬菜的小販喊“賣瘸子(茄子的諧音)”,回宮後向吳王哭訴,吳王知道小販是在叫賣茄子,但愛子心切,情急中,他發現另一兒子帽子上的流蘇落下來了,於是下令把茄子叫“落蘇”。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酉陽雜俎》雲,“茄子一名落蘇。”今吳人正謂之落蘇,或雲吳王有子跛足,以聲相近,故惡人言茄子,亦未必然。因此,陸游對於“落蘇”的傳說是持異議的。

洋扁豆,滬人不識,以為是扁豆。好年農莊給其會員配送洋扁豆,有人居然當扁豆燒之,然後憤憤然而質問農莊:為何這豆這麼老,殼都煮不爛?

洋扁豆非扁豆,學名利馬豆,食其肉而棄其殼,其口感細膩誘人。海門人常以洋扁豆炒醬瓜,大抵勝於毛豆炒醬瓜,是筵席上備受歡迎的冷盆。但最經典的做法則是“青茄子燒洋扁豆”。

返滬後,我令農莊配送一年半以上老母雞一隻,青茄子與洋扁豆各一袋,東灶港“條蝦”幹一袋。週六一早,便囑咐我家阿姨洗刷食材。

農莊的老母雞是土雞,生在葡萄樹下,吃的是小麥玉米,佐以青草蔬菜。故廚房裡的雞香夾著黃酒香溢到了客廳。熟後,雞撈出,留湯,把在開水裡泡開的蝦乾去殼後連湯一起倒入雞湯裡。煮到蝦乾軟開,把洋扁豆放入湯裡煮熟。再放入茄子煮熟。最後加糖鹽,適當收幹湯水,盛盆上桌。其色也,白如玉,青如碧,其香薰鼻;其味也,茄子清爽香糯,洋扁豆細膩酥軟,而又皆入於雞湯與蝦乾之豐腴鮮美之中。真乃海門夏令第一菜也。

對之,我家的侯,如狼虎撲食一般。我興高采烈,在微信朋友圈說,“海門夏令土菜,青茄子燒洋扁豆,第一次試燒成功!味道好得不得了,被吃客們一掃而空!”朋友們反響熱烈。吉女士說,青茄子燒洋扁豆,這叫絕!外貿學院校友Elaine陳說,跟《紅樓夢》裡做茄鯗似的,倒要幾隻雞來配它。(張妙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