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伏羲 美國 三皇五帝 文化 莫為百科匯 莫為百科匯 2017-08-30

中國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文字、語言、習俗、禮儀等等都是經過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明積澱,發展到今天,我們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更將之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人行走江湖的標籤。中國人行走在大江南北,禮儀文化一直伴隨左右,這其中最為普遍的禮儀當屬日常問候語,見面互相打招呼,也處處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那麼我們最常用的日常問候語是什麼呢?——“你吃了嗎?”為什麼要用這樣一種問候語進行情感交流呢?

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你吃了嗎?”在國外友人看來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一件事,英國人問天氣,美國人問新聞,中國人為何要問“你吃了嗎?”,難道你要請我吃飯嗎?然而,並非如此。事實上“你吃了嗎?”也是一種文化積澱。中國人常講:民以食為天,“天”在中國古代那就是統治天下最大的神,將“吃”比作“天”,其意義可見一斑。從中國經典著作上講:食、色性也,不難理解,生而為人拋除七情六慾之外就是吃,這是人的本能,是一種慾望的驅使;從中國經典工藝上將:“鼎”是國家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而“鼎”最早其實就是用來煮飯的鍋,言外之意就是,誰掌握了這口鍋,誰就掌握了天下,可見,在中國,“吃”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從神話故事上講:三皇五帝中坐鎮老大的伏羲就是負責烹飪的。神農嘗便百草也為人民帶來食物來源,被尊為“皇”。由此“吃”是一件神聖的事情。

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當然,日常生活中與“吃”有關的事情不勝枚舉。把“人數多少”稱作“人口多少”;把“工作”稱作“餬口”;把“調戲”稱作“吃豆腐”把“笨蛋”稱作“飯桶”;把“訴訟”稱作“吃官司”;把“倒插門”稱作“吃軟飯”;把“妒忌”稱作“吃醋”等等。因此,在中國“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問候語,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播。

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解釋。在我國古代,人們相互打招呼並不是用“你吃了嗎?”更多的是作揖“別來無恙”等詞,到了近代20世紀60年代,我國自然災害頻發,農作物顆粒無收,人民食不果腹、餓殍遍野。見面問候“你吃了嗎?”是那個年代對他人問候的最高禮儀,並傳承至今。中國人民淳樸勤勞,“你吃了嗎”這代表了那個年代的悲痛印記,我們回顧歷史,卻往往不能從歷史中總結我們的文化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中國人為什麼見面喜歡問“你吃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所以,各位朋友,親朋好友見面,請大膽的問:“今天,你吃了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