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營養補充劑對預防疾病是無效的'

""很多營養補充劑對預防疾病是無效的

(IC photo/圖)

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的一項研究再次指出,許多營養補充劑對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等沒有明顯效果,而且同時補鈣和維生素D還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

營養補充劑又稱膳食補充劑,主要是用來彌補人們正常飲食中特定營養素缺乏的補充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總的來說,有兩種常見的使用目的,一個是滿足身體功能的基本需要,再者是降低疾病風險。前者的適用場景,比如孕婦、兒童、老人等因特定生理期而需要更多外部營養補充。後者,則很多是出於對一些疾病的擔憂而提前預防的養生舉措。

最近,《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再次指出,許多營養補充劑對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等沒有明顯效果。

只有個別有效

2019年8月,這項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綜述研究結論認為,維生素A、B、C、D、E、B6、鈣、葉酸、鐵等對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沒有什麼效果,而且,同時補鈣和維生素D還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

只有比較低可能性的證據表明,歐米伽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LC-PUFA )對降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可能有益,補充葉酸對預防中風有一定作用。食物中的歐米伽3含量較多的主要是一些多脂肪的魚,相較而言,許多水果、蔬菜中都含有葉酸。

對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效果比較明顯的只有一種飲食干預措施:少吃鹽。研究發現,高血壓的人少吃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壓正常的人少吃鹽也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

這些結論著實令不少人感到驚訝,許多國際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而研究本身也在營養品行業內引發了一些爭議。更關鍵的是,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很多正在補充營養的人感到無所適從,而按照該研究主要作者醫學博士薩菲·卡恩(Safi U. Khan)的觀點,那些希望通過吃補品改善心血管健康的人只不過在浪費自己的錢而已。

這些結論雖然與人們的經驗出入較大,但其實也不是全新的發現。早在2019年5月,《內科醫學年鑑》就曾發表一項基於美國人的長期隨訪研究,得出過類似的結論:營養補充劑與降低死亡率沒有什麼關係。

如何看待營養品

相比最新研究主要闡述的是試驗結果,基於美國人的觀察性研究,則通過對實際生活中的成年人的調查,發現了更多營養素與健康關係的細節。比如發現適度攝入維生素A、維生素K、鎂、鋅和銅的人,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更低,但這種關聯只限於從食物中攝入上述營養,而非營養補充劑。

同時還發現,過量補鈣的話,癌症死亡風險會升高。而那些喜歡用營養補充劑的人,主要是一些收入、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人,這些人的整體生活方式也更健康。

這些都顯示,對於營養補充劑之於人身體的效果,目前應該謹慎地去看待。一方面,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營養補充劑對降低全因死亡率等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一定證據指出補充不當,反而會增加健康風險。

而且,現在的證據整體可靠性偏低,觀察性研究中可能造成混雜的因素較多,而類似試驗中,試驗樣本自身狀態的差異可能對結果影響較大。且無論積極作用,還是負面作用,背後的具體機制都還不是特別清楚。

證據比較強的不是任何營養品,而是飲食干預手段“少吃鹽”。研究者認為少吃鹽對心血管疾病的益處主要是通過降低血壓這一機制實現的,高血壓作為一個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少吃鹽的話,無論性別和種族,收縮壓、舒張壓都可能因此降低,從而降低中風和冠心病的風險。

考慮到中國人吃鹽是出了名的多,這條結論很有現實意義。而另一條關於葉酸的結論也與中國人有關。西弗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對277項試驗分析後發現,葉酸與降低中風風險之間所呈現出的關係,主要是因為一項在中國的試驗結果驅動的。

但補充葉酸對中國人預防中風效果很明顯,可能是因為在中國,缺乏對食物中葉酸流失的防禦,導致中國人從食物中獲取的葉酸有限,而在那些可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葉酸的國家,這一結論就不一定適用。

葉酸雖然在食物中來源很多,但易受光、熱影響而被破壞,中國人吃菜都喜歡炒著吃,很少生吃,可能會破壞其中的葉酸成分。

這些都提示著,相關研究的結論目前僅供參考,仍有待更多研究去確證相關情況。而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更是不宜隨意補充營養,尋求醫生的建議是十分必要的。

營養補充劑不比藥物

其實,不僅是科學研究層面認識不太清楚,實際政府監管中,對營養補充劑一般也是特別對待。雖然它們有的是藥片狀,有的裝在膠囊裡,但監管上與藥品截然不同。

比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告知公眾,它們無權在營養補充劑上市之前去檢查這些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進入市場之前,製造商和經銷商自己為它們產品的安全性負責。除非是產品中將要包含一種新的原料,這時製造商要在上市之前主動通知監管部門去檢查安全性,即便如此,監管部門也不檢查營養補充劑的效果。

對中國來說,早在2014年的時候,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曾發佈過一個關於營養素補充劑管理規定的徵求意見稿,其中除了強調要遵循多項營養素名單、質量管理規定外,還指出產品技術要求中功效成分指標值範圍應當科學合理。關於注意事項,當時則試圖規定,應當明確“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不宜超過推薦量或與同類營養素補充劑同時食用”。補硒的產品應當標明“高硒地區人群不宜食用”等內容。

從這些監管方式也可以看出,營養補充劑的監管很難像藥品那樣針對效果劃定一個明確的標準。這也是其定位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一般來說,如果營養充足的話,就不要用補充劑,能通過食物補上的也沒必要用補充劑。“純天然”不意味著就安全,“營養品”不意味著對健康就無害。

根據2017年中國營養學會的調查,中國有超過54%的成年人在過去一年中曾吃過營養補充劑,這一數字在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中,僅為5.1%,且補的最多的還是鈣。可以說,近15年間,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一些人在吃的時候,搞不清藥品、營養補充劑、保健品、食品等概念的情況還比較突出,亂象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在營養補充劑使用率最高的老年人群體中。

儘管最新研究的證據並不算特別充分,但謹慎地使用營養補充劑這一基本原則,應該引起更多人重視。

南方週末記者 王江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