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藥可別亂吃……'

"

前兩天有朋友問我,我最近感覺氣不順,吃點陳皮理理氣,用的還是上好的新會陳皮。可沒想到,氣沒理順,還上火了,現在感覺嘴裡“火燒火燎”,難受之意無以言表。

"

前兩天有朋友問我,我最近感覺氣不順,吃點陳皮理理氣,用的還是上好的新會陳皮。可沒想到,氣沒理順,還上火了,現在感覺嘴裡“火燒火燎”,難受之意無以言表。

理氣藥可別亂吃……

朋友問我,是吃的不夠呢?還是吃錯了呀?

我看了看他黃色的舌苔跟他說,妥妥的吃錯了,你只關注藥的療效,卻不知藥有四氣五味,正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豈能一概而論?

簡簡單單一個“理氣藥”,常用的就有十數種。

有陳皮、青皮、枳實、枳殼、佛手、香櫞、木香、青木香、香附、烏藥、沉香、川楝子、薤白等等等等…………

其中前六種都屬於芸香科,可見芸香科在理氣藥中所佔分量之大。而這前六種的芸香科理氣藥中,除了枳實(枳殼)的性味為“辛、苦、微寒”,其他藥物的性味大多為“辛、苦、溫”。

畢竟辛能發散,苦能洩下,而溫則能暖經絡而推動氣(寒凝)的運行。

芸香科以後,香附為“辛、微苦、微甘,平”,烏藥為“辛、溫”,川楝子為“苦、寒”,青木香為“辛、苦、微寒”,如果把“活血祛瘀藥”鬱金也算上的話,它也算得上寒涼一味。( 以上資料來源於第五版《中藥學》)

這樣來算的話,在眾多理氣藥當中,偏寒涼的藥物還真不多。尤其是對於日常可買來藥食兩用的“芸香科理氣藥”,用起來就更應該小心謹慎了。

順便在這提一下,啥是氣?為啥需要理氣?

“氣”其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既是“氣血”中的“氣”,又是“和氣”中的“氣”甚至可以是“氣體”中的“氣”。氣是以和為貴,以通為順。經常有人說,最近氣不順,最近脹氣腹滿……所以當氣不順了後,當然需要理氣。

既然“氣”無形,那理氣藥也不應只是偏寒或熱而毫無改變。他有時候跟著補藥就補,跟著瀉藥就瀉,跟著升就升,跟著降就降。當然他原本也有升或者是降的功能,但與更強大的有升降作用的藥物一起的時候,他就更甘心於輔佐之力。

這時候就還應該出來一句,跟著寒就不會熱,跟著熱就不太寒。看你怎麼去應用,這就是中藥配伍的魅力。

那你說,這個人舌苔黃膩,能不能用陳皮呢?肯定能,但需要一定寒涼的藥物來制衡,以防熱性加重,您說對不?

今兒把這篇文章寫出來,讀者大部分是中醫藥愛好者,有時候難免想吃個這個健健脾,喝個那個理理氣,在這筆者也是拋磚引玉,讓大家有個念頭,原來簡簡單單中藥的寒熱是可能“凌駕於”中藥之上的,大家心裡也應該有這樣一個念頭,要正確的服用的中藥,即便它可以作為藥食兩用。

越簡單,越平常,越慎重,越健康。

把這句話送給每一個讀者。

本文來自《中國中藥》雜誌,文章配圖純屬科普,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