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常州大麻糕”吃出新味道

揚州大學 糕點 黃橋燒餅 武進新聞網 2017-06-09

一碗豆腐湯、一塊大麻糕,是很多常州人鍾愛的早點。說起常州大麻糕,還有這樣一則故事:在清咸豐年間,常州城內浮橋頭有個萬華樓茶樓,不僅供應茶水,還兼賣自制的麻糕。當時的麻糕3個小銅錢一塊,許多挑夫、腳伕買了可以一邊走一邊吃,不影響趕路或者幹活。

一天,一位獨輪車伕對萬華樓的麻糕師傅王長生說:“我是做力氣活的,麻糕起碼要吃3塊。乾脆這樣,我給你一個銅板,你替我用一塊麻糕的皮子,包3塊麻糕的餡心可好?”王長生欣然同意,最早的常州大麻糕便誕生了。後來,經過不斷改良,常州大麻糕成為常州地方名點。

“雙桂坊牌麻糕者,曰常州味道,曰民族特色,曰傳統名吃,曰文化遺產,極簡樸而又極精緻,最本土而又最多情,質兼鬆脆酥軟,形分大細方圓,色呈黃亮鮮潤,味有鹹椒香甜,藝藏祕笈,名列食典,雅俗共賞,老少同餐……”這首《麻糕賦》,寫的便是省級“非遺”常州大麻糕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嚴玉華夫婦。

讓“常州大麻糕”吃出新味道

101℃的水,提升麻糕“老味道”

很長一段時間,名噪一時的常州大麻糕被人摒棄,業內有了“打狗都嫌硬”的說法。

2007年5月,常州大麻糕製作技藝入選首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常州大麻糕市場開始復甦。碩士研究生嚴玉華夫婦成了常州大麻糕屈指可數的傳人,憑藉過硬的技藝,掀起了新一輪的“麻糕熱”。

1997年,從揚州大學畢業的嚴玉華夫婦,在當時的西林職中任教,熟知常州大麻糕的輝煌和常州人的麻糕情結。“現在的麻糕大不如前了,送人人家背轉身就往垃圾桶裡扔。”2000年,飲服公司老主任張寅生的一番感慨觸動了嚴玉華。

“常州的大街小巷,做麻糕的人很多。”2004年,嚴玉華夫婦開始了“尋味”之旅。3年間,夫妻倆從有名氣的大飯店,到路邊的小吃攤,找到了近20個做麻糕的地方,還相繼拜訪了點心界大師方兆興等,研究琢磨常州麻糕的傳統技藝。

2006年,嚴玉華拜師上一代麻糕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兆興、劉長山,明確了大麻糕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譜系。“原先只是想了解常州麻糕最地道的做法,後來傳承的重任落到了我們肩上。”嚴玉華說。

2007年的龍城廟會上,嚴玉華夫婦的大麻糕一炮而紅。“當時,我們是代表學校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沒想到麻糕供不應求。”嚴玉華說,“從此,常州大麻糕的‘江湖’裡,有了我們的一席之地。”

夫妻倆做的麻糕走俏並非偶然,背後是嚴玉華對做麻糕技藝的精益求精。她舉例:“水的沸點是100℃,但是我們的大麻糕是用101℃的水來泡麵。”101℃的水從何而來?嚴玉華從師父那拜師瞭解到,讓燒開的水繼續沸騰,形成一定的水蒸氣,這表明水已經超過了沸點,用這樣的水泡出的面更加柔軟。

製作麻糕需要豬油,每天早晨,嚴玉華的工作室內都會飄出陣陣豬油香。她告訴記者,每天光準備原材料就要耗時數小時。每一斤豬板油可以熬製六七兩豬油,每年做麻糕消耗的豬板油達50噸左右,

在嚴玉華看來,常州大麻糕衰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偷工減料,她要做的是提升“老味道”,促使整個行業水平提高。

讓“常州大麻糕”吃出新味道

遍訪名師,專注大麻糕製作技藝

用101℃的水泡麵,是常州大麻糕的泰斗顧學志說過的一句話。嚴玉華夫婦為了請顧老“出山”,花費了不少功夫。“最早我們拿到的地址,房子已經拆遷了。後來我們打聽到顧老子女的下落,才找到了他。但第一次上門,就直接被趕了出來。”幾經努力,嚴玉華終於說動了顧老,將常州大麻糕的“祕方”傳授給他。“最讓我們感動的是,當時顧老已經80多歲了,仍然一絲不苟,手把手地教我們做。”嚴玉華說。

“水不可能有101℃,但顧老的意思是泡麵的水要越燙越好。”嚴玉華說,跟這麼多師傅學過藝,每個人對製作麻糕都有一套理解。光是烤盤上刷不刷油這個最簡單的步驟,就分成了兩派。最後,嚴玉華總結出來要取長補短、集大成。

“常州大麻糕色呈金黃,香脆鬆軟甜鮮,皮薄酥重,層次分明。”嚴玉華告訴記者,一塊大麻糕的標準重量為170克,上下浮動不能太多。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不是真正的常州大麻糕。

如今,在常州麻糕界,只要嚴玉華聽到哪邊的麻糕做得出色,夫妻倆都會第一時間趕去,與對方交流切磋,分享製作常州大麻糕的技藝。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嚴玉華瞭解到常州有一位回教麻糕大師錢建強,在常州麻糕界技藝不俗。於是,夫妻倆花費數月找到了錢師傅。錢老將自己多年所學傾囊相授,連同師傅張巧珍上世紀60年代改進過的烘爐、桶爐等工具,都一併交給了嚴玉華夫婦。

“老式烘爐裡面的電絲、電力棒都進行了改造,更容易做出鬆軟可口的大麻糕。”劉華順認為,老一輩麻糕匠人把每一個步驟都做到極致,才有了地道的常州大麻糕,而這正是他們必須要傳承的品格。

讓“常州大麻糕”吃出新味道

文化傳承,擦亮大麻糕金字招牌

作為常州特有的文化,嚴玉華在追求大麻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陳出新。

“麻糕是常州獨有的稱呼,北方人叫燒餅。我們平時聽到的蟹殼黃、黃橋燒餅、老婆餅等,與麻糕的製作工藝差不多。雖然麻糕吃起來很乾,碎屑很多,但很多‘老常州’就愛吃這個味兒。”嚴玉華說。

如今,常州大麻糕在年輕人中漸漸失去了市場。嚴玉華“另闢蹊徑”,在外皮上塗上蛋黃醬、放上肉鬆,餡心加入蓮蓉餡、榴蓮餡等,滿足年輕人的口味。

2007年,夫妻倆瞅準了傳統迴歸和老字號復興的契機,恢復了“常州麻糕店”這個百年品牌。但是,嚴玉華夫婦深知,沒有新時代的新招數,常州麻糕店走不遠。

在第一家淹城店站穩腳跟後,常州麻糕店一口氣連開了七八家,今年的目標是爭取開到15家。“針對市場需求,我們店裡除了麻糕外,還經營其他麵點和簡餐。但是在適當的時候,我還是希望能夠迴歸,做真正意義上的麻糕店。”嚴玉華說,萬變不離麻糕,因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夫妻倆對麻糕有著一輩子不能割捨的情懷。

在麻糕創新上,嚴玉華夫婦原本就是行家裡手,他們大膽地將西點中的元素嫁接過來,推出了20多個新品種。食客可以在大麻糕中找到色拉醬、黃油、蛋黃、奶油等食材的豐富滋味,很多人由此改變了對大麻糕“老土”的印象。

記者 徐維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