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起居調養要重視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起居調養要重視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太費心”。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夏末初秋,晝夜溫差加大,體質較弱者極易患感冒和腹瀉症。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預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為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秋燥”,那麼到底什麼是“秋燥”呢?簡單來說,秋季天氣乾燥,溼度降低,“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呼吸疾病在秋季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是各種水果豐收的季節,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加之進入秋季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對於兒童、老人來說,抵抗力相對較低,在秋季極易發生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除了常見病,還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很多中年人會覺得自己骨頭痛,這其實就是“秋季病”的一種。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起居調養要重視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太費心”。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夏末初秋,晝夜溫差加大,體質較弱者極易患感冒和腹瀉症。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預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為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秋燥”,那麼到底什麼是“秋燥”呢?簡單來說,秋季天氣乾燥,溼度降低,“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呼吸疾病在秋季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是各種水果豐收的季節,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加之進入秋季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對於兒童、老人來說,抵抗力相對較低,在秋季極易發生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除了常見病,還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很多中年人會覺得自己骨頭痛,這其實就是“秋季病”的一種。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除此之外,咽喉炎以及兒童的感冒發燒也是需要預防的“秋季病”。因此,立秋以後儘量少用空調和電扇,注意冷暖變化。

此外,立秋溼度較小、浮塵較多,花草樹木開始了新一輪的新陳代謝,各種導致過敏的因素同樣容易“招搖過市”,加之空氣受到汙染很嚴重,而過敏源會刺激到鼻黏膜,所以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非常高。

要想提早預防這些疾病,必須從現在開始,多拿涼水洗臉,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要經常拿涼水或者涼鹽水洗鼻,提早適應秋季日漸變涼的天氣。而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且適應性差,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

1.咀嚼鼓漱: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樣(張大口)作上下顎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顎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嚥下,反覆36回。咀嚼時,頰部肌肉會將滯留在左側頭部的血液向下牽引,送回心臟,促進血液迴圈,抵禦秋季涼氣。

2.壓揉承漿穴:

承漿穴在脣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即可感覺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覆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本法簡單實用,作為長期保健可以不受時間、場所的影響,隨時應用。

3.“嘻”字功:

在空氣清新處站立片刻,儘量吸入新鮮空氣,稍頓一下,然後口中發出嘻(xi)音,漸漸呼出濁氣,反覆36次。“嘻”字音可以清肺。對外感發熱咳嗽、痰涎上湧、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來源:山西晚報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我們將與您分享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進展與成果,將新聞熱點、綜合查詢、保健防病的科學知識送到您的身邊。希望大家能從中汲取健康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陽光生活。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起居調養要重視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太費心”。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夏末初秋,晝夜溫差加大,體質較弱者極易患感冒和腹瀉症。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預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為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秋燥”,那麼到底什麼是“秋燥”呢?簡單來說,秋季天氣乾燥,溼度降低,“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呼吸疾病在秋季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是各種水果豐收的季節,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加之進入秋季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對於兒童、老人來說,抵抗力相對較低,在秋季極易發生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除了常見病,還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很多中年人會覺得自己骨頭痛,這其實就是“秋季病”的一種。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除此之外,咽喉炎以及兒童的感冒發燒也是需要預防的“秋季病”。因此,立秋以後儘量少用空調和電扇,注意冷暖變化。

此外,立秋溼度較小、浮塵較多,花草樹木開始了新一輪的新陳代謝,各種導致過敏的因素同樣容易“招搖過市”,加之空氣受到汙染很嚴重,而過敏源會刺激到鼻黏膜,所以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非常高。

要想提早預防這些疾病,必須從現在開始,多拿涼水洗臉,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要經常拿涼水或者涼鹽水洗鼻,提早適應秋季日漸變涼的天氣。而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且適應性差,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

1.咀嚼鼓漱: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樣(張大口)作上下顎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顎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嚥下,反覆36回。咀嚼時,頰部肌肉會將滯留在左側頭部的血液向下牽引,送回心臟,促進血液迴圈,抵禦秋季涼氣。

2.壓揉承漿穴:

承漿穴在脣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即可感覺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覆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本法簡單實用,作為長期保健可以不受時間、場所的影響,隨時應用。

3.“嘻”字功:

在空氣清新處站立片刻,儘量吸入新鮮空氣,稍頓一下,然後口中發出嘻(xi)音,漸漸呼出濁氣,反覆36次。“嘻”字音可以清肺。對外感發熱咳嗽、痰涎上湧、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來源:山西晚報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我們將與您分享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進展與成果,將新聞熱點、綜合查詢、保健防病的科學知識送到您的身邊。希望大家能從中汲取健康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陽光生活。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市北衛生健康

微信號 : sbwsjs

新浪微博:@市北衛生健康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立秋已過,目前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起居調養要重視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太費心”。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不煩躁、不熬夜;或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及時調節空氣溼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增加空氣的溼潤度。

夏末初秋,晝夜溫差加大,體質較弱者極易患感冒和腹瀉症。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除了及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預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為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而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這些疾病要防範

進入秋季,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秋燥”,那麼到底什麼是“秋燥”呢?簡單來說,秋季天氣乾燥,溼度降低,“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秋在五行之中與肺相應,“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

除了肺部疾病外,腸道疾病、呼吸疾病在秋季也開始頻繁發作。秋季是各種水果豐收的季節,人們容易生熟不分亂食,加之進入秋季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腸道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敗,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有腸胃方面疾病的煩惱,尤其對於兒童、老人來說,抵抗力相對較低,在秋季極易發生急性腹瀉。

同時,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一個季節,忽冷忽熱的季節不僅讓人難以適應,整個免疫系統也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增高了。

除了常見病,還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很多中年人會覺得自己骨頭痛,這其實就是“秋季病”的一種。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除此之外,咽喉炎以及兒童的感冒發燒也是需要預防的“秋季病”。因此,立秋以後儘量少用空調和電扇,注意冷暖變化。

此外,立秋溼度較小、浮塵較多,花草樹木開始了新一輪的新陳代謝,各種導致過敏的因素同樣容易“招搖過市”,加之空氣受到汙染很嚴重,而過敏源會刺激到鼻黏膜,所以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非常高。

要想提早預防這些疾病,必須從現在開始,多拿涼水洗臉,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要經常拿涼水或者涼鹽水洗鼻,提早適應秋季日漸變涼的天氣。而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且適應性差,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

1.咀嚼鼓漱: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樣(張大口)作上下顎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顎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嚥下,反覆36回。咀嚼時,頰部肌肉會將滯留在左側頭部的血液向下牽引,送回心臟,促進血液迴圈,抵禦秋季涼氣。

2.壓揉承漿穴:

承漿穴在脣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即可感覺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覆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本法簡單實用,作為長期保健可以不受時間、場所的影響,隨時應用。

3.“嘻”字功:

在空氣清新處站立片刻,儘量吸入新鮮空氣,稍頓一下,然後口中發出嘻(xi)音,漸漸呼出濁氣,反覆36次。“嘻”字音可以清肺。對外感發熱咳嗽、痰涎上湧、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來源:山西晚報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我們將與您分享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進展與成果,將新聞熱點、綜合查詢、保健防病的科學知識送到您的身邊。希望大家能從中汲取健康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陽光生活。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市北衛生健康

微信號 : sbwsjs

新浪微博:@市北衛生健康

【一二三四奔健康】夏秋交替,不要急著“貼秋膘”!科學養生看這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