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是立秋節氣,然而,此時仍處於三伏天中,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再加上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那麼,此時我們該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入侵呢?

【不要急著“貼秋膘”】

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在我們日常觀念裡,比起夏季高溫食慾不振,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胃口也變得好起來,正是“貼秋膘”補身體的好時候。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大魚大肉”,如果刻意為之,不僅不養生,還可能致病。

山西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蘇娟萍表示,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大量吃冷飲,脾胃功能普遍會減弱,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而且暑天溼氣重,脾胃本易不適,甘厚飲食有助收斂溼氣,於脾胃是進一步的傷害。特別是如果“補出火來”,待真正的秋天到來,人們就容易生病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就不需要“貼秋膘”了呢?當然不是,在蘇娟萍看來,經過了一夏的虧耗,立秋之後還需進補,其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進補一些“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百合、藕、蘿蔔、木耳、山藥、枸杞、鴨肉、雞肉、兔肉等,以及一些酸味的應季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楊桃、山竹等。蘇娟萍介紹,“蘋果可以蒸熟了吃,梨和蜂蜜煮水喝對於潤腸通便有很大的效果。在家裡也可以用枸杞、蓮子、銀耳、山楂、烏梅、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做幾碗秋季養生粥,這些都能達到潤秋燥的目的。”

立秋後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切忌暴飲暴食,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此外,在養生進補方面,也要注意忌無病亂補,如服用魚肝油過量會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凡補必肉、以藥代食、越貴越補”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秋季進補有五忌】

一忌無需求進補 古人講究秋季進補,是因為人們剛剛經歷了炎熱的夏季,在酷暑中勞作,大量出汗,耗氣傷津,長夏的溼熱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導致食慾下降,不思飲食,出現頭暈、消瘦、疲乏等虛弱現象,故需要在秋季氣候轉涼食慾轉佳時進行適當補充,以彌補夏季人體的過分消耗。但是現在大部分人生活條件好了,有空調等降溫措施,不必在烈日下勞作,食物也很豐富,雖然經歷了酷暑,但沒有出現虛弱的表現,當然也就無需強調進補了。

二忌跟風進補 好多人身體平和、體質不虛本不需要進補,但一聽到同事朋友最近在吃什麼補品、保健品,於是也不分虛實寒熱盲目跟風,隨便購買同樣的補品來進補。殊不知這樣沒有針對性的進補,不但不能達到補養身體的目的,反而會傷害身體。

三忌盲目亂補 秋季氣候乾燥,容易使人陰津耗傷,出現咽痛乾咳、大便乾燥、皮膚脫屑瘙癢、口脣乾裂等,進補應以潤秋燥,護陰津為主,多食甘涼滋潤的食物,如鴨肉、鯽魚、甲魚、牛奶、雪梨、甘蔗、香蕉、荸薺、竹筍、枇杷、桑葚、銀耳、黃瓜、蓮藕、百合等水果蔬菜,也可用養陰生津的中藥如沙蔘、麥冬、玉竹、石斛、枸杞、西洋參等用開水沖泡代茶飲。

四忌以藥代食 秋季進補,提倡以食物為主。重藥物,輕食物,盲目迷信藥物的神奇功效,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盡量不吃。食物是用來養生的,藥物是用來治病的,只有患病了才需要用藥。

五忌過多過雜 有些人認為多多益善,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名貴中藥以及國內外各種保健品,恨不能一口全吃下去,這樣補法是絕對不可取的。秋季進補,宜平調為主,適可而止。過則易損傷脾胃,造成脾胃積滯消化不良,甚至營養過剩、釀溼生痰,產生變疾,出現“四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補品過多過雜,還會出現相剋等不良反應。

(責編:袁菡苓、羅昱)

【秋季潤燥 這8種食物瞭解一下】

1、蜂蜜

蜂蜜有潤腸、潤肺等功效,中藥裡的枇杷膏、藥丸等也是採用蜂蜜製劑。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許多與呼吸道相關的病症會導致腸胃問題,而蜂蜜既可滋潤呼吸道,又能幫助排便,被視為秋天最佳的養生食材。因蜂蜜過甜,甜可生痰,因此,對於痰多的患者不宜多食,且感冒或熱咳的人也不適宜食用。

2、杏仁

秋天易於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杏仁有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杏仁富含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具有潤肺、止咳、滑腸等功效,對乾咳無痰、肺虛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杏仁分甜杏仁與苦杏仁,其中,甜杏仁潤肺效果更勝一籌。

3、蓮藕

蓮藕性質寒涼,具清熱涼血的作用,對天氣乾燥所引發的流鼻血、咳嗽出血有效,再者,它又具健脾止瀉、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的作用,也特別適合幼童食用。蓮藕的食用價值高,一般除了常吃的蓮藕根、蓮子外,屬於中藥材的蓮藕蓬也能燉湯,同樣有涼血的效果。

4、山藥

山藥不僅有“神仙之食”的美譽,還有“食物藥”的功效。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5、銀耳

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是名貴的營養滋補佳品,味甘、淡、性平、無毒,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的作用,還可以滋陰潤肺。

6、梨

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乾喉痛,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症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對於肝炎、肝硬化患者來說,作為醫療食品經常食用很有好處。但是,因為梨性寒冷,對那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產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7、南瓜

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等成分。南瓜不僅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食療作用。據《滇南本草》載:南瓜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胃二經,能潤肺益氣,化痰排膿,驅蟲解毒,治咳止喘,療肺癰便祕,並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8、紅豆

紅豆藥用可以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可治療小便利、脾虛水腫、腳氣病等。秋天吃紅豆可以養生,這是因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溼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進補需先調理脾胃,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而紅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可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及時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紅小豆還具有很好的補血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立秋處暑養生吃點啥】

初秋(孟秋)從立秋到處暑,承夏熱之餘氣,可久晴無雨,秋陽肆虐,溫度較高,故有“秋老虎”之說。秋燥與溫熱結合可侵犯人體而出現咽乾、腹瀉等脾肺失調的症狀,所以在這個時期,既要注意開始補充能量,又不能過於滋潤,否則會有傷脾胃之嫌。

孟秋時節食材挑選舉例

五穀 粳米、蕎麥、薏苡仁、黃米。

蔬菜 茼蒿、菠菜、芹菜、萵筍、竹筍。

魚蝦、肉類 雞肉、鴨肉、鵝肉、草魚、對蝦、甲魚。

水果 香蕉、獼猴桃、楊梅、草莓。

調味品 柚子醬、草莓醬、西柚汁、蘋果汁、香醋。

飲食禁忌 辛辣、油膩之品。

養生關鍵詞 楊梅,又名龍睛、硃紅。功能生津解渴,健脾開胃。常用於助消化、利尿、解渴、解酒。適用於煩渴、吐瀉、腹脹、水腫等。

生津止渴蜜珠果(秋,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夏末秋初交替之際,天氣還比較悶熱,不過早、晚能感覺到溫度已經有所下降。這個時候,有些人會因為之前夏天過食冷物而傷到脾胃,從而出現食慾不振。有些人會覺得天氣比較溼悶,出汗也比夏天少了,所以就不太愛喝水。這些表現都是中醫學所說脾氣溼盛、脾不健運所致。而初秋恰恰又是調理脾胃的關鍵時間,如果這段時間不把脾胃調整好,身體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秋天氣候比較乾燥,如果水的攝入量不足,會出現身體缺水的症狀。

【立秋後的蚊子更活躍,還得嚴防!】

立秋後,蚊子為啥更活躍?

一方面,立秋後早晚溫差加大,溫度適宜,加上雨水豐富,有利蚊子生長、繁殖。蚊蟲密度監測顯示,每年蚊蟲的密度分佈曲線呈“駝峰狀”,六七月受晴熱高溫的影響,蚊子的活動力也減弱,八九月反而是其活動的高峰期。

另一方面,立秋後蚊子咬人更狠,是要為越冬儲備能量。一般要等溫度降到10℃以下,蚊子才會停止繁殖。為“保命繁衍”,蚊子只能靠瘋狂吸血來大量儲存過冬的營養。身體強壯、吸血量多的蚊子,更能捱過冬季的寒冷。

一般,蚊子對人主要有兩種危害:蚊子叮咬吸血後引起瘙癢,讓人忍不住抓撓,抓破皮膚就容易造成感染;蚊子能傳播多種疾病,如乙腦炎、瘧疾、登革熱等。

如果要想避開蚊子叮咬,關鍵是讓它們不喜歡自己。研究表明,蚊子喜歡二氧化碳的“味道”,喜歡體溫較高、容易出汗、愛穿黑色衣服的人。所以,建議易出汗的人要及時擦去汗液,運動後儘快洗澡,少用香水、潤膚露等化妝品,少穿黑色衣服。過敏體質的人和兒童最好穿襪子、長袖衣褲,遠離草叢、花壇、水池等蚊蟲聚集地。

另外,據研究,蚊子吸血也有規律,主要集中在人睡著後的一小時,以及天亮前的一小時。睡前可以適當擦些風油精、花露水等,用氣味驅趕蚊子。

被蚊子叮咬後,可在叮咬處抹一些肥皂、小蘇打水等鹼性物質,也可以用熱毛巾敷一會兒,儘量避免抓撓。一般來說,被叮後15分鐘瘙癢感會明顯消退,此前可塗些風油精、清涼油等止癢。

平日裡,提醒市民們請及早動手清理蚊蟲孳生地,可以減少蚊子的數量和密度,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綜合自中國醫藥報、錢江晚報、齊魯晚報、健康報網、山西晚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