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心臟病 糖尿病 高血壓 冠心病 奶酪 雞蛋 酸奶 香腸 臨床營養師劉遂謙 2019-05-15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你粗糙原始的皮囊安放不下你進化後躁動的心”——今日份心靈雞湯。


上一篇推文裡,跟大家強調了壓力狀態下高脂飲食是如何給體重添磚加瓦的,相信讀過的童鞋已經領略了脂肪的威力。其實,既往的很多文章裡,我們也強調過高脂飲食對健康的潛在威脅(比如:高脂飲食在破壞你的代謝牌局,不要太任性哦~)。雖說總會有人鼓吹生酮飲食減肥的高效性,也總會有人宣傳原始人是如何茹毛飲血的,但是,請時刻牢記在心一件事:你我的老祖宗,最初是沒有狩獵能力的,且即便是後來學聰明瞭,知道磨點兒石器來捕殺弄點兒火苗來燒烤,他們自始至終,都靠採摘野果為主要食物來源,也自始至終都是雜食性生物。

而,自從小麥把人類馴化,我們正式踏入農耕社會開始,動物性食物在人類餐桌上出現的比例,更低了!

這意味著,兩種供能營養素——脂肪(特別是來自動物性食物的脂肪)和蛋白質在我們膳食中的比例,不是越多越好,且,既要重質又要控量。

母親節剛剛過去,下個月又將迎來父親節。我不知道對於每一個家有老人的朋友,什麼是你們最想送給父母的關愛?或許有很多,但是相信有一件事,必是普天下一致的,那就是:健康!看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或許會對如何讓父母更健康地活著,有一些新的感悟。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4月底,《循環》雜誌的一篇隊列研究,特別意味深長地告誡我們:無紅肉不歡的口腹之慾,是要冒很大的風險和代價的,畢竟,如果心臟跳不動了,那就啥都別吃了!

歐洲19國、歷時12.6年、將近41萬人的跟蹤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每天多攝入100g紅肉和加工肉類,缺血性心臟病發生風險升高19%!

缺血性心臟病(以下簡稱IHD)有多可怕呢?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全世界,導致死亡的所有慢性病中,IHD排名第一!可謂是世界頂級“殺手”!

如果你對IHD不熟悉,那麼,說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你一定不會陌生。簡單來說,缺血性心臟病指的是由於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肌變性、壞死和纖維化,並導致嚴重左室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是導致心力衰竭(心衰)常見的原因。該類疾病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但是現在也在呈現年輕化趨勢。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等地區,35歲以上男性冠心病死亡率的年增長率為5.00%,女性為3.65%,可以說是相當不低了。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加工類肉製品(比如培根、香腸、醃製火腿等)的過量攝入與IHD發生風險增高之間的關係,已經在醫學界和營養學界形成了共識。然而,非加工的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紅肉(新鮮加工的豬牛羊肉)是不是也需要被限制攝入,還一直存在爭議。

而這項研究,不僅解答了一直以來的這個爭議,還額外發了個彩蛋:

  • 紅肉和加工類肉製品的大量攝入,會導致IHD發病風險的增高;
  • 其它動物性食物的攝入,並不增加IHD的發生風險;
  • 高脂肪魚類、酸奶、奶酪、雞蛋的攝入,與IHD風險的降低相關。

研究團隊指出,這個結果非常有臨床指導意義

  • 大量攝入紅肉及加工肉製品,會增加IHD的發生風險;
  • 用其它食物來替代紅肉及加工肉製品,可以降低IHD的發生風險。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該研究的數據,之所以如此規模,是因其來自於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為了排除各項干擾因素,對這近40萬人的其它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了校正,包括:性別、吸菸情況(未知、從不、既往、現在,每天<10支、11-19支、≥20支)、飲酒情況(具體到性別、不同飲酒量等)、運動情況(按照劍橋體育活動指數分類)、受教育程度、職業情況、既往及現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體重指數BMI等。

在對409885名參與者平均隨訪12.6年後,一共記錄了7189例IHD事件,在這七千多例事件中,紅肉與加工類肉製品對IHD的影響程度是相似的。為了剔除上述其它因素對研究目的的影響,研究團隊特意先用了四年的時間去排除諸如糖尿病、高血壓、可致動脈粥硬化的血脂異常等可能導致研究結果不夠準確的干擾項。因此,數據的可借鑑度還是非常高的。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除了本文前半段列舉的結論,研究中還給出了一些很細化的信息:

  • 紅肉和加工類肉製品對IHD風險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對血脂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除了HDL-C之外的膽固醇)的影響:相比於攝入量最少的參與者,攝入量最高的參與者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0.19mmol/l,收縮壓升高3.3mmHg。其中,加工類肉製品對收縮壓(3.7mmHg)的影響程度高於紅肉(2.2mmHg)—— 這一差異可能是因為加工類肉製品含有更多的鈉鹽。
  • 紅肉和加工類肉製品增加IHD風險的機理,包括兩點: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且紅肉中的肉毒鹼會在體內轉化為三甲胺氧化物(它會抑制血液中膽固醇的降解,加速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壁上的沉積,導致血管壁加厚、硬化。同時還與血栓形成、慢性腎病以及心臟損傷相關)。
  • 平均每天多攝入100g酸奶、或30g奶酪、或20g雞蛋,分別可以將IHD風險降低7%、8%、7%。
  • 用熱量相等的高脂魚類、酸奶、奶酪或雞蛋來替換紅肉和加工肉類——每替換掉100千卡熱量的肉類,IHD的風險可下降15%~24%。
  • 奶酪攝入量最高的參與者與最少的相比,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0.10mmol/L,對應的IHD發生風險下降12%,這可能是因為奶酪中的鈣與飽和脂肪酸相結合,從而減少了身體對飽和脂肪的吸收。
  • 禽肉、魚肉的攝入量與IHD風險沒有顯著關聯——可見白肉還是有其營養優勢。
  • 植物性食物的攝入量與更低的IHD風險相關,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

(屋主插一句嘴:所以,即便你吃的是新鮮加工的紅肉,但如果加了很鹹很厚重的調料,那麼最終對血壓的影響也會跟加工類肉製品如出一轍)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這篇研究,其實還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比如:

紅肉和加工肉製品,不止一次被推上健康的審判臺,它們與心血管疾病和結直腸癌高發風險之間的密切聯繫,真的需要引起無肉不歡的人們適度重視。雖說“享受當下”貌似無可厚非,但日後發病時的醫療痛苦、經濟負擔和生活質量的下降,也真的不是可以無視並無懼負擔的。

奶製品攝入與IHD之間的低相關性,甚至奶酪攝入反而降低IHD發生率,是否說明來自不同食物來源的飽和脂肪酸的健康效應的差異性?或者,因為不同食物來源的飽和脂肪的含量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會不同?——雖然既往已經有相關的研究在爭論這一話題,但還是不能做定論、有待更多的研究去佐證。

而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種族、生活環境及長期生活方式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程度也會不同,比如:世界最健康的飲食模式之一地中海飲食,真的不能完全歸結於飲食結構本身的健康裨益,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壓力狀態也需要被考慮在內。所以,在借鑑這篇研究結論的時候,我們依舊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待。例如,對於缺鐵性貧血、或者有缺鐵性貧血風險的人群(如孕產婦、青春期女性、輔食添加初期的嬰兒等),優質蛋白質及高吸收利用率的鐵元素的充足攝入,對於預防及糾正貧血,還是非常重要的,而紅肉及動物肝臟,在這方面較植物來源的鐵有不可匹敵的優勢。

另外,對於中國很多地域的人群而言,紅肉的攝入量本來就不高,那麼,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點,就不是紅肉的攝入量,而有可能是體重、加工肉製品、食鹽的過量攝入、菸酒的接觸量、果蔬攝入量及體育活動情況等其它方面的調整。

而涉及用其它動物性食物或蛋白質來替代紅肉和加工類肉製品,我們是否就要把目光轉向素食呢?我個人認為:要冷靜觀察和理智選擇。最近,“人造肉”因為受到了比爾蓋茨的推崇而廣受重視,“人造肉第一股”5月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首日,漲幅就高達188%,創下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佳上市首秀。之所以人造肉如此吸睛,是有其人口學、環境學、經濟學和社會學背景的:地球人口的激增導致對畜牧業需求量的增加,相繼帶來的對溫室效應和土地佔用的巨大影響,都是對人類生存環境外加醫療等多方面的重大考驗。所以,人造肉的出現,激起了宏瀾。然而,一部分人造肉的製造,使用了大量的椰子油,而椰子油因對心血管健康有不良影響,在目前階段依舊是被美國心臟協會警告⚠️的!所以,還是那句話:拭目以待、理智對待!


多吃二兩紅肉,會發生什麼?


回到今日開篇時,我那番語重心長的建議:缺血性心臟病(IHD)在中國的高發,以及發病趨勢的年輕化,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如何將我們自己以及父母的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調整至可以讓一家人更加長久的安康?不是保健品、不是昂貴的禮物,而是合理的飲食加運動。建議回顧下面兩篇文章,必有所獲:

【題外話】:感謝後臺熱心網友“七喜子”朋友的建議,老阿姨對文章行間距進行了調整,適當增加了行間距,以減少閱讀過程中的視覺疲憊感。對此,遂謙也為既往文章給大家視力帶來的不適感道個歉,我公號裡,除了轉載和小助手幫忙的個別篇章,其它所有原創文章都是我自己一個人選材+寫作+搜圖+排版,並沒有團隊或任何他人幫忙,難免會有力不從心或技術不及之處,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包容和支持,我會盡量調整,向其他優質公號看齊。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遂謙碎碎念:你的健康觀,會影響你的整個家庭和未來!

想要了解更多母嬰、健康、減肥等前沿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