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烹飪技巧 薯條 豆腐 大白菜 哈密發佈 2017-06-05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食物陪伴人類走過無數春夏秋冬,不管人們走到哪裡,都會燃起嫋嫋煙火,烹飪美味。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同樣,食物也在人類發展歷程中歷久彌新,巴里坤的地理位置相對封閉,依靠土地謀生的固定性,使得這裡的人們很少流動,形成為一個鄉土氣息濃郁的熟人社會、親緣社會、禮俗社會。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在這裡,婚喪嫁娶、團聚別離的重大事情,往往需要一頓飯來確立和宣告,土席便是最好的載體,一桌美食迎合了人們喜歡熱鬧的心理需求,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的親情、友情得以彌補。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追根溯源,滿族的“八大碗”是巴里坤土席的雛形。

清朝時,大量滿族人戍邊巴里坤,他們推崇的“滿漢全席”成為當時社會飲食追逐效法的標準,其中的“下八珍”八大碗深受民間喜愛。

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多以八大碗宴請,一開始菜譜有定式,後來人們根據本地物產對菜品作了變通處理,構成了新的搭配形式,但其主要特點和炮製方法一直延續下來,形成了巴里坤土席。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土席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烹飪手法。主要菜式是以肉食為主的八樣大菜,配以六個或八個輔菜。


八樣大菜選材考究,經濟實惠,色香味形俱佳。輔菜也頗具特色,酸、甜、辣口味皆有,吃起來爽口味美。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八道大菜分別是:羊肉燒條子、豬肉整面子、清燉(紅燒)牛肉、蒸肉、紅燒丸子(夾沙)、魚(紅燒、糖醋、酸辣、清蒸皆可)、雞(滷整雞、紅燒雞塊)、裡脊。

八道輔菜分別是:滷肉(牛肉、豬肉)、紅燒豆腐、爆炒肚片、拌粉條、拌黃瓜(時令蔬菜)、木耳炒肉、蘑菇炒肉、醋溜大白菜。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隨著生活水平地提高,各種食材前所未有的豐富,鄉間名廚們不斷創新,諸如蒸魚頭、炒烤肉、檸檬冬瓜條、薯條大蝦、團圓豆等新菜品層出不窮,使土席在變化中獨具魅力,受到人們地追捧。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農村的土席最為正宗,口味只有當地人才能把握。土席的操辦像一個盛大的村宴,全村的人都來幫忙,人們在多次的合作中早已默契。各自分工明確,男人宰牛宰羊、搭棚建灶、掌勺端盤,女人洗菜配菜、刷鍋洗碗。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村宴上的菜餚鄉野味極濃,濃墨重彩中暗藏簡單拙樸,絲毫不遜於酒樓裡的珍饈,而且每道菜幾乎都佐以很好的寓意。

“羊肉燒條子”取義風調雨順

“紅燒丸子”寓意團團圓圓

“幹炸裡脊”寓意大吉大利

”紅燒牛肉”寓意四方進財

“醋溜白菜”則是“百財”的象徵

大家在大快朵頤的同時,討得了好彩頭,濃濃的鄉土氣息撩撥舌尖,纏繞腸胃。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人們的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來訴說,這些人情禮俗源於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不一樣的人間煙火,敘述了不一樣的飲食習俗,但表達的卻是一樣的人生理想,渴望美好幸福的人生。

文:付學娟

圖:倪曉霞、賀曉麗、趙倩

「舌尖」不一樣的味道——巴里坤土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