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陳萬治:一碗麵皮“蒸”出美好生活夢'

"

通訊員 燕兆林

“老闆,來一碗麵皮,再打包一份。”“好哎,稍等,很快就好。”每到農曆3.6.9這三個日期,適逢平洛逢集日,在康縣平洛鎮剪子坪村門牌為39號的一間僅有2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平房,從早上6點至下午3點,一對夫婦在這間平房裡忙碌著,男的收錢、收拾碗筷、擦桌子,女的當廚師,輕快的蒸出一張張麵皮調製好讓遠道而來的、光顧的本店的客人品嚐自己的手藝。但見該這對夫婦經營的一個蒸麵皮的小吃店,生意紅火,賓客滿盈,格外引人注意。

筆者2017年5月份因工作調動,來到康縣聞名遐邇的明月山下、平洛河畔的這個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的大鎮平洛鎮報道上班路過這家小吃店吃的第一頓飯---麵皮。在一卷簾門裡就擺放著供客人吃飯的三、四張條形桌凳,用瓷磚貼製成的灶上一口大鍋裡放置的一摞摞大蒸籠。女廚師正忙著把麵漿倒在蒸籠裡,平攤成薄薄的一層,蒸汽肆意瀰漫帶著濃濃的小麥香味。只見女廚師手起刀落,一張張摺疊齊整的面片,在手中利落地切成均勻的長條。然後抓起一撮麵皮,迅速在鮮紅的辣椒油中一涮,淋到大碗裡快速攪拌,一碗麵皮瞬時被染得鮮紅熱辣。從潔白的牆壁上懸掛的營業執照上悉道該蒸麵皮的小吃攤的老闆是一對精明能幹、吃苦精神強的夫婦,男的名叫陳萬治,自小生長的本鎮平洛鎮陳家壩社,女的名叫張小英 ,是本縣望關鎮中莊村人。1999年經親戚介紹與陳萬治相識、相愛成家立業。婚後第二年的年初,夫婦倆人做出了出乎家人意料的、大膽的決定,乘年輕外出去闖一闖。與同村的姐妹們背起行囊離開家鄉,南下去廣州務工了三四年。辭退回來後又結伴去了新疆採摘棉花兩年。第一個女孩出生後,夫婦倆就在家門務作幾畝田地種植花椒和蔬菜外,逢集就拉著去集市上買。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及兩個孩子先後上學讀書,家庭負擔日益增大,加之父母年齡漸大,身體體弱多病,陳萬治夫婦商議後決定不在外出務工了,夫婦倆人就想利用離平洛集市近,做點小生意,以補貼家用。雖然沒有高學歷,卻很有理想,從小就想做一名廚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陳萬治的妻子一有空閒就看烹飪方面的書籍,學習烹飪技術。6年後,陳萬治夫婦邁出了創業第一步——經營蒸麵皮攤。

剛開始擺蒸麵皮攤時,就在現在店面對門的平房裡,當時是花一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來的。身邊很多認識陳萬治夫婦的朋友和親戚都不理解,也不相信他們夫婦能堅持下來,可他們卻出人意料地堅持下來了,這一堅持就是14年。當別的同齡人還在玩鬧的時候,他們夫婦堅持守護在自家的攤位上,做好每一碗麵皮,滿足每一位客人不同的口味。看著同齡人開著豪車,穿著時髦的服飾,陳萬治夫婦就暗暗給自己打氣,鼓勵自己努力。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了成功,我可以拼命,要想過上好生活,就要比別人更努力”。

2009年,陳萬治夫婦緊抓災後恢復重建的政策機遇,花費2萬元將在市場邊的兩間土木房屋拆除後,經過一年時間在原址重新修建磚混結構的平房,再花費1萬元購置營業用具和灶開始蒸麵皮創業,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開張營業。陳萬治夫婦的麵皮,名為“農家麵皮”,採用上好的康北農村的小麥磨成麵粉,攪勻和麵用柴火蒸好,蒸好後面皮色香誘人。陳萬治夫婦選用的調料食材也很注重,新鮮、乾淨、衛生。一般採用麵粉直接調漿(當地稱“面面皮”),上籠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調入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水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現蒸熱乎乎的麵皮能讓祕製的油辣子裡的味道更加濃厚,把辣椒的辣、花生仁的香、苦豆的澀激發了出來。再加上豆芽、胡蘿蔔、土豆、青菜的口感清脆,剛好和麵皮的柔軟勁道相輔佐,既滑潤又有嚼頭。平洛人或毛壩、望關、成縣、康縣縣城的人,只要在平洛逢集上街趕集都喜歡來這家店裡吃“農家麵皮”。

陳萬治夫婦不單單蒸麵皮買,還加入了私人定製,鄰居、親戚逢酒遇席,他們夫婦都可以在他的店裡蒸出一次夠用酒席的麵皮,很受賓客們的青睞。為了增加店裡的特色,陳萬治夫婦又摸索學習製作酸辣粉。在寒冷的大冬天裡,陳萬治夫婦既蒸熱麵皮、冷麵皮,又在紅紅的鐵鍋上製作一碗碗香味飄溢的酸辣粉,滿足了食客的不同口味和需求。陳萬治夫婦從早上6點工作到下午3點,平均每場能賣出八九十碗,有時候也能買上百碗。價格小碗4元,大碗5元。他說:“忙是一天的節奏,生意也挺好,回頭客很多,生活很有盼頭”。

據悉,陳萬治夫婦的不懈努力,讓他們的麵皮在味道和色澤上獨具特色,這火了他的生意。這對夫婦經過艱辛勞動,一如既往的經營蒸麵皮營生,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償還清了災後重建貸款,供兩個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步入大學繼續深造,修建了兩座磚混結構的平房5間,改變了居住環境。經營農家麵皮成為了這對夫婦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創業總是辛苦的,有了店面以後,比擺小吃攤更辛苦和忙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