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深圳久了,很難不成為一名吃貨,天南地北的各地飲食特色落在這個不夜城裡,每一個到此停留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久違的小時候,遠至藏疆內蒙的重口味,近到粵港茶味的精巧小碟,東西南北的酸甜苦辣通吃,可謂是人在深圳吃遍全國,多年過去,連口味都被吃刁鑽了,吃淮揚菜的開始吃湘菜了,吃川菜的開始鍾情粵菜了,幾經融合後,倒成了深圳的新特色飲食文化,而我們還存在記憶裡對家鄉菜念念不忘的也就剩那麼兩三道了。

對於從小吃饅頭長大的人而言,如果說有一種美味可以代表童年,那就是蒸麵條,也就是我們河南老家說的滷麵。南方人說有米飯才叫吃飯,可對於我們來說,吃麵同樣叫吃飯。據說,吃麵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這就是史上最早的麵條雛形。古往今來,麵條不僅用以果腹,還作為民俗禮節寄寓著大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不然,清湯寡水的長壽麵又怎會延續至今。麵條發展上千年,如今已經形成了千變萬化的製作形式和各色風味,不過麵條的花樣那麼多,依然覺得沒有小時候媽媽做的好吃。


"

​ 在深圳久了,很難不成為一名吃貨,天南地北的各地飲食特色落在這個不夜城裡,每一個到此停留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久違的小時候,遠至藏疆內蒙的重口味,近到粵港茶味的精巧小碟,東西南北的酸甜苦辣通吃,可謂是人在深圳吃遍全國,多年過去,連口味都被吃刁鑽了,吃淮揚菜的開始吃湘菜了,吃川菜的開始鍾情粵菜了,幾經融合後,倒成了深圳的新特色飲食文化,而我們還存在記憶裡對家鄉菜念念不忘的也就剩那麼兩三道了。

對於從小吃饅頭長大的人而言,如果說有一種美味可以代表童年,那就是蒸麵條,也就是我們河南老家說的滷麵。南方人說有米飯才叫吃飯,可對於我們來說,吃麵同樣叫吃飯。據說,吃麵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這就是史上最早的麵條雛形。古往今來,麵條不僅用以果腹,還作為民俗禮節寄寓著大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不然,清湯寡水的長壽麵又怎會延續至今。麵條發展上千年,如今已經形成了千變萬化的製作形式和各色風味,不過麵條的花樣那麼多,依然覺得沒有小時候媽媽做的好吃。


那一碗蒸麵條


在以麵食為主的老家,饃頭花捲煮麵條,都是家常便飯,雖然相較於南方小菜的雅緻顯得粗放許多,但並不影響我們的祖輩將麵食的家常做法發揚光大。中國的飲食之所以博大,是因為每個地方都有獨一無二的家常味道,這種味道是深入骨子裡的,信息封閉的年代裡,可能當地之外別人都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菜。一晃多年過去,生活水平翻天覆地,口味變了,選擇多了,但蒸麵條對於我的誘惑卻始終沒有變,以至於現在每隔一段時間路過地道的河南小吃餐廳,我必定會打包一份蒸麵條。記得剛來深圳的時候,看到餐廳有滷麵,就點了一份,才發現各地對菜式的理解和做法落差可以這麼大,那滷麵勉強算是我眼裡的炸醬麵吧。還有的打著河南小吃的餐廳,可是滷麵的味道就差強人意。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少時期,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沒有電腦手機的農村,孩子也沒有蛋糕玩具,徘徊在溫飽線上吃肉都要趕著節慶生日,小時候過生日,父母問想吃啥,我點的基本都是蒸麵條,對我來說這就算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了。爸爸在家裡承擔著各種採購跑腿的活兒,如果要吃蒸麵條,就得早上去菜市場買剛軋出的新鮮生面條,否則太晚了還買不到,最細圓的那種麵條做蒸麵口感最好。買回來後,蒸鍋中加水,蒸屜上鋪一張蒸籠布,把麵條散放攤勻,蓋上鍋蓋將麵條蒸熟關火,再燜一會就可以出鍋,然後用筷子把熱氣騰騰的麵條抖散即可,而大人總是直接用手三兩下面條就搞定了,細細的麵條還不怎麼斷,我喜歡用筷子,主要是剛蒸好的麵條有點燙手。


"

​ 在深圳久了,很難不成為一名吃貨,天南地北的各地飲食特色落在這個不夜城裡,每一個到此停留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久違的小時候,遠至藏疆內蒙的重口味,近到粵港茶味的精巧小碟,東西南北的酸甜苦辣通吃,可謂是人在深圳吃遍全國,多年過去,連口味都被吃刁鑽了,吃淮揚菜的開始吃湘菜了,吃川菜的開始鍾情粵菜了,幾經融合後,倒成了深圳的新特色飲食文化,而我們還存在記憶裡對家鄉菜念念不忘的也就剩那麼兩三道了。

對於從小吃饅頭長大的人而言,如果說有一種美味可以代表童年,那就是蒸麵條,也就是我們河南老家說的滷麵。南方人說有米飯才叫吃飯,可對於我們來說,吃麵同樣叫吃飯。據說,吃麵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這就是史上最早的麵條雛形。古往今來,麵條不僅用以果腹,還作為民俗禮節寄寓著大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不然,清湯寡水的長壽麵又怎會延續至今。麵條發展上千年,如今已經形成了千變萬化的製作形式和各色風味,不過麵條的花樣那麼多,依然覺得沒有小時候媽媽做的好吃。


那一碗蒸麵條


在以麵食為主的老家,饃頭花捲煮麵條,都是家常便飯,雖然相較於南方小菜的雅緻顯得粗放許多,但並不影響我們的祖輩將麵食的家常做法發揚光大。中國的飲食之所以博大,是因為每個地方都有獨一無二的家常味道,這種味道是深入骨子裡的,信息封閉的年代裡,可能當地之外別人都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菜。一晃多年過去,生活水平翻天覆地,口味變了,選擇多了,但蒸麵條對於我的誘惑卻始終沒有變,以至於現在每隔一段時間路過地道的河南小吃餐廳,我必定會打包一份蒸麵條。記得剛來深圳的時候,看到餐廳有滷麵,就點了一份,才發現各地對菜式的理解和做法落差可以這麼大,那滷麵勉強算是我眼裡的炸醬麵吧。還有的打著河南小吃的餐廳,可是滷麵的味道就差強人意。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少時期,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沒有電腦手機的農村,孩子也沒有蛋糕玩具,徘徊在溫飽線上吃肉都要趕著節慶生日,小時候過生日,父母問想吃啥,我點的基本都是蒸麵條,對我來說這就算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了。爸爸在家裡承擔著各種採購跑腿的活兒,如果要吃蒸麵條,就得早上去菜市場買剛軋出的新鮮生面條,否則太晚了還買不到,最細圓的那種麵條做蒸麵口感最好。買回來後,蒸鍋中加水,蒸屜上鋪一張蒸籠布,把麵條散放攤勻,蓋上鍋蓋將麵條蒸熟關火,再燜一會就可以出鍋,然後用筷子把熱氣騰騰的麵條抖散即可,而大人總是直接用手三兩下面條就搞定了,細細的麵條還不怎麼斷,我喜歡用筷子,主要是剛蒸好的麵條有點燙手。


那一碗蒸麵條


現在很多菜譜配比都是以克來表示,而童年的家常味道則來自於父母的感覺和經驗,手感是個很神奇的詞彙,比如炒菜,要放多少鹽,手指隨便撮一點味道居然剛好。蒸麵條用的配菜,除了五花肉,我吃得最多的就是豆角,芹菜,或是豆芽,蒜薹。先煸炒五花肉,再放入豆角配菜,按自己口味放入調料,炒至大約六七成熟時,加入能變成燉菜的水量,煮開時把麵條平攤在上面,蓋上鍋蓋燜上幾分鐘就大功告成了,香菜蔥花小磨油,隨便灑在上面,用筷子翻攪均勻,直到鍋底的汁水將麵條也變得秀色可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蒸麵條便出爐上桌了,小孩子看著就垂涎欲滴,跟中了彩票一樣興奮,融入了面香的菜,裹著鮮香的麵條,筋道可嚼,脣齒回味,美味面前無比滿足,我每次都要吃上兩碗。

閒話笑談,無關風月,唯有美食,不可辜負。常年生活在深圳,實在嘴饞的時候也會自己動手做,但好像怎麼做都不如媽媽的味道。每次回家,我定會吃到一餐心儀許久的蒸麵條,不管時間走得多遠,也許我們會遺忘過去的很多人許多事,唯有味道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因為煙火人間,有味方是清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