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油旋子鍋魁

成都鍋魁風情

舊時的成都,鍋魁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方便食物。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鍋魁的小店和攤子,許多面館、涼粉店亦隨時都可一魁在手,價格也很便宜。儘管如此,對不少窮家貧戶的小娃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因此,每當從鍋魁鋪子傳來擀麵棒敲擊案板的打鍋魁聲,以及從爐膛中飄出的一股股麥面的酥香時,總不免為之垂涎,巴不得就有一塊熱燙酥香的鍋魁入口。

成都人通常所稱的鍋魁,多指純麵粉不加任何調味料,外酥內軟、鬆脆化渣、面香回甜的白麵鍋魁。但市面上鍋魁的花色品種卻很多。從形狀上看,有扁圓、長方、三角、牛舌形、半圓、卷瓦等形狀;從風味上,即有白麵鍋魁,椒鹽芝麻鍋魁,面中混合有紅糖的混糖鍋魁,還有長方形包有白糖心子的白糖鍋魁、紅糖鍋魁,三角形加蔥、鹽的蔥油鍋魁,方形的微甜酥鍋魁,以及鹹味的旋子鍋魁、鮮肉鍋魁、怪味鍋魁、酒米(糯米)鍋魁、新鮮玉米做的玉米鍋魁等。另還有一種叫黑麵鍋魁,是用麥麩子粉與麵粉各半混揉,色澤灰黑,厚實硬朗的鍋魁,由於粗糙,吃起滿口鑽,於是多在裡面夾有辣豆瓣和鹽菜以便於吞嚥,價格更為低廉,專門賣給進城賣小菜、挑尿水等下苦力的農民吃的。白麵鍋魁還演繹出花樣百出、風味紛呈的夾有各式葷素菜餚的鍋魁。若是從巴蜀大地來看,那鍋魁之品種就多得難以細數,至少也有好幾十個品種吧。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油旋子鍋魁

成都鍋魁風情

舊時的成都,鍋魁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方便食物。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鍋魁的小店和攤子,許多面館、涼粉店亦隨時都可一魁在手,價格也很便宜。儘管如此,對不少窮家貧戶的小娃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因此,每當從鍋魁鋪子傳來擀麵棒敲擊案板的打鍋魁聲,以及從爐膛中飄出的一股股麥面的酥香時,總不免為之垂涎,巴不得就有一塊熱燙酥香的鍋魁入口。

成都人通常所稱的鍋魁,多指純麵粉不加任何調味料,外酥內軟、鬆脆化渣、面香回甜的白麵鍋魁。但市面上鍋魁的花色品種卻很多。從形狀上看,有扁圓、長方、三角、牛舌形、半圓、卷瓦等形狀;從風味上,即有白麵鍋魁,椒鹽芝麻鍋魁,面中混合有紅糖的混糖鍋魁,還有長方形包有白糖心子的白糖鍋魁、紅糖鍋魁,三角形加蔥、鹽的蔥油鍋魁,方形的微甜酥鍋魁,以及鹹味的旋子鍋魁、鮮肉鍋魁、怪味鍋魁、酒米(糯米)鍋魁、新鮮玉米做的玉米鍋魁等。另還有一種叫黑麵鍋魁,是用麥麩子粉與麵粉各半混揉,色澤灰黑,厚實硬朗的鍋魁,由於粗糙,吃起滿口鑽,於是多在裡面夾有辣豆瓣和鹽菜以便於吞嚥,價格更為低廉,專門賣給進城賣小菜、挑尿水等下苦力的農民吃的。白麵鍋魁還演繹出花樣百出、風味紛呈的夾有各式葷素菜餚的鍋魁。若是從巴蜀大地來看,那鍋魁之品種就多得難以細數,至少也有好幾十個品種吧。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滷肉鍋魁

過去,老成都製作鍋魁,多用一大竹籮筐,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一個圓形平底鍋,這便是煎烤鍋魁的工具。再配上一塊案板,一根擀麵杖,就可以開張了。後來則多用一個去掉頂蓋的廢舊汽油桶製作爐子。賣鍋魁一般是兩個人,一人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起;另一個則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椒鹽,放在一邊。打鍋魁的人則一個個拿起來,把手中的擀麵杖敲打的震天響,一邊擊打案板,一邊揉擀麵團,差不多了,便“啪”的一聲將麵糰扣在案板上,三兩下擀圓,擀平,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另一個便將擀制好的面胚,放在泥爐子上,抹有少許菜油的平底鍋中稍煎片刻,然後端起鍋,將一個個麵餅夾進爐火通紅的爐膛內壁烘烤,片刻又端起鍋,把爐膛裡的鍋魁翻個面,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輕輕從爐膛裡夾出烤熟了,表皮呈豹皮花紋的鍋魁,直接遞給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這時候的鍋魁,外焦裡嫩,香脆鬆軟,拿著似乎有點燙手,吃著卻特別地香噴可口。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油旋子鍋魁

成都鍋魁風情

舊時的成都,鍋魁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方便食物。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鍋魁的小店和攤子,許多面館、涼粉店亦隨時都可一魁在手,價格也很便宜。儘管如此,對不少窮家貧戶的小娃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因此,每當從鍋魁鋪子傳來擀麵棒敲擊案板的打鍋魁聲,以及從爐膛中飄出的一股股麥面的酥香時,總不免為之垂涎,巴不得就有一塊熱燙酥香的鍋魁入口。

成都人通常所稱的鍋魁,多指純麵粉不加任何調味料,外酥內軟、鬆脆化渣、面香回甜的白麵鍋魁。但市面上鍋魁的花色品種卻很多。從形狀上看,有扁圓、長方、三角、牛舌形、半圓、卷瓦等形狀;從風味上,即有白麵鍋魁,椒鹽芝麻鍋魁,面中混合有紅糖的混糖鍋魁,還有長方形包有白糖心子的白糖鍋魁、紅糖鍋魁,三角形加蔥、鹽的蔥油鍋魁,方形的微甜酥鍋魁,以及鹹味的旋子鍋魁、鮮肉鍋魁、怪味鍋魁、酒米(糯米)鍋魁、新鮮玉米做的玉米鍋魁等。另還有一種叫黑麵鍋魁,是用麥麩子粉與麵粉各半混揉,色澤灰黑,厚實硬朗的鍋魁,由於粗糙,吃起滿口鑽,於是多在裡面夾有辣豆瓣和鹽菜以便於吞嚥,價格更為低廉,專門賣給進城賣小菜、挑尿水等下苦力的農民吃的。白麵鍋魁還演繹出花樣百出、風味紛呈的夾有各式葷素菜餚的鍋魁。若是從巴蜀大地來看,那鍋魁之品種就多得難以細數,至少也有好幾十個品種吧。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滷肉鍋魁

過去,老成都製作鍋魁,多用一大竹籮筐,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一個圓形平底鍋,這便是煎烤鍋魁的工具。再配上一塊案板,一根擀麵杖,就可以開張了。後來則多用一個去掉頂蓋的廢舊汽油桶製作爐子。賣鍋魁一般是兩個人,一人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起;另一個則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椒鹽,放在一邊。打鍋魁的人則一個個拿起來,把手中的擀麵杖敲打的震天響,一邊擊打案板,一邊揉擀麵團,差不多了,便“啪”的一聲將麵糰扣在案板上,三兩下擀圓,擀平,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另一個便將擀制好的面胚,放在泥爐子上,抹有少許菜油的平底鍋中稍煎片刻,然後端起鍋,將一個個麵餅夾進爐火通紅的爐膛內壁烘烤,片刻又端起鍋,把爐膛裡的鍋魁翻個面,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輕輕從爐膛裡夾出烤熟了,表皮呈豹皮花紋的鍋魁,直接遞給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這時候的鍋魁,外焦裡嫩,香脆鬆軟,拿著似乎有點燙手,吃著卻特別地香噴可口。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烤出的白麵鍋魁呈豹皮紋,透出麥面香氣的方為地道。

過去無論是鍋魁店還是鍋魁攤,打鍋魁的師傅都是頭裹白帕子,腰繫藍色土布圍腰,土藍布短衣,大襟大袖,腳穿線耳子草鞋,手握一根圓木棒,如梁山好漢草莽英雄一般。打鍋魁有一套技術,要講究節奏韻律。通常在小桌或案板上,先把發好的麵糰用刀切成約二兩大小的麵糰,拿起擀麵棒,在面板上先噼噼啪啪打出一串長短相連又有停頓和間歇的,節奏感很強的震耳聲響,就像戲要開場先敲打一陣鑼鼓一樣製造氣氛,廣而告之。

其後便是右手一邊敲打,左手同時揉麵,待面均勻成團之際,擀麵棒突然如滾雷般一陣急打:——嗒嗒嗒嗒——最後是“砰”的一聲,將左手上的麵糰甩向案板上壓下去,發出一個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悅耳之聲。最後是邊擀邊轉動麵糰,兩三下一個圓圓扁扁的鍋魁胚子就成了,再放進平底鍋中,兩面輪流煎一會兒,然後提起鍋,一個個放進火爐中兩面翻動炕熟。這一連串的動作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令人震耳欲聾,眼花繚亂。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油旋子鍋魁

成都鍋魁風情

舊時的成都,鍋魁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方便食物。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鍋魁的小店和攤子,許多面館、涼粉店亦隨時都可一魁在手,價格也很便宜。儘管如此,對不少窮家貧戶的小娃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因此,每當從鍋魁鋪子傳來擀麵棒敲擊案板的打鍋魁聲,以及從爐膛中飄出的一股股麥面的酥香時,總不免為之垂涎,巴不得就有一塊熱燙酥香的鍋魁入口。

成都人通常所稱的鍋魁,多指純麵粉不加任何調味料,外酥內軟、鬆脆化渣、面香回甜的白麵鍋魁。但市面上鍋魁的花色品種卻很多。從形狀上看,有扁圓、長方、三角、牛舌形、半圓、卷瓦等形狀;從風味上,即有白麵鍋魁,椒鹽芝麻鍋魁,面中混合有紅糖的混糖鍋魁,還有長方形包有白糖心子的白糖鍋魁、紅糖鍋魁,三角形加蔥、鹽的蔥油鍋魁,方形的微甜酥鍋魁,以及鹹味的旋子鍋魁、鮮肉鍋魁、怪味鍋魁、酒米(糯米)鍋魁、新鮮玉米做的玉米鍋魁等。另還有一種叫黑麵鍋魁,是用麥麩子粉與麵粉各半混揉,色澤灰黑,厚實硬朗的鍋魁,由於粗糙,吃起滿口鑽,於是多在裡面夾有辣豆瓣和鹽菜以便於吞嚥,價格更為低廉,專門賣給進城賣小菜、挑尿水等下苦力的農民吃的。白麵鍋魁還演繹出花樣百出、風味紛呈的夾有各式葷素菜餚的鍋魁。若是從巴蜀大地來看,那鍋魁之品種就多得難以細數,至少也有好幾十個品種吧。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滷肉鍋魁

過去,老成都製作鍋魁,多用一大竹籮筐,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一個圓形平底鍋,這便是煎烤鍋魁的工具。再配上一塊案板,一根擀麵杖,就可以開張了。後來則多用一個去掉頂蓋的廢舊汽油桶製作爐子。賣鍋魁一般是兩個人,一人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起;另一個則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椒鹽,放在一邊。打鍋魁的人則一個個拿起來,把手中的擀麵杖敲打的震天響,一邊擊打案板,一邊揉擀麵團,差不多了,便“啪”的一聲將麵糰扣在案板上,三兩下擀圓,擀平,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另一個便將擀制好的面胚,放在泥爐子上,抹有少許菜油的平底鍋中稍煎片刻,然後端起鍋,將一個個麵餅夾進爐火通紅的爐膛內壁烘烤,片刻又端起鍋,把爐膛裡的鍋魁翻個面,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輕輕從爐膛裡夾出烤熟了,表皮呈豹皮花紋的鍋魁,直接遞給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這時候的鍋魁,外焦裡嫩,香脆鬆軟,拿著似乎有點燙手,吃著卻特別地香噴可口。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烤出的白麵鍋魁呈豹皮紋,透出麥面香氣的方為地道。

過去無論是鍋魁店還是鍋魁攤,打鍋魁的師傅都是頭裹白帕子,腰繫藍色土布圍腰,土藍布短衣,大襟大袖,腳穿線耳子草鞋,手握一根圓木棒,如梁山好漢草莽英雄一般。打鍋魁有一套技術,要講究節奏韻律。通常在小桌或案板上,先把發好的麵糰用刀切成約二兩大小的麵糰,拿起擀麵棒,在面板上先噼噼啪啪打出一串長短相連又有停頓和間歇的,節奏感很強的震耳聲響,就像戲要開場先敲打一陣鑼鼓一樣製造氣氛,廣而告之。

其後便是右手一邊敲打,左手同時揉麵,待面均勻成團之際,擀麵棒突然如滾雷般一陣急打:——嗒嗒嗒嗒——最後是“砰”的一聲,將左手上的麵糰甩向案板上壓下去,發出一個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悅耳之聲。最後是邊擀邊轉動麵糰,兩三下一個圓圓扁扁的鍋魁胚子就成了,再放進平底鍋中,兩面輪流煎一會兒,然後提起鍋,一個個放進火爐中兩面翻動炕熟。這一連串的動作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令人震耳欲聾,眼花繚亂。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雖是小吃卻也很考手藝

更有些技術嫻熟的,打起鍋魁來亦如雜耍表演,十分精彩,吸引得路人圍堆觀賞。他像鼓手一樣,長短快滿、抑揚頓挫地敲擊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手中的木棍上下左右舞動著各式花子,令圍觀的人不由自主地發出讚歎之聲。尤其是在花會、燈會上,那更是熱鬧非常,大凡打鍋魁的地方,總是圍觀人群最多的。此時,大師傅更是格外來勁兒,在舞動各式花子的同時,還會把手中的擀麵棒突然甩向空中,甩得高的有十幾米,甩得低的也有好幾米,木棍在空中急速旋轉落下,手一接住又是一陣“啪啪叭叭”急打,這時圍觀的人群中就爆發出一陣歡呼的掌聲,買鍋魁者自然是前擠後推。人們相信,擀麵棒耍的如此精彩的師傅,鍋魁一定做得好吃,這便是精彩表演所招來的經營效益。當然這也是花會、燈會不可少的風情景觀。它甚至成為一種鄉音與鄉情,隨著歲月的流逝,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

前些年,成都主流媒體上曾出現了關於鍋魁名字的爭論。有說應該是“鍋盔”,有說是“鍋魁”,一個“魁”和“盔”字,弄得滿城激辯,爭論不休。其後,四川烹飪雜誌從專業及學術角度仔細查證,明確說清“鍋魁”與“鍋盔”為兩個東西不同概念。前者是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種類似北方“燒餅”的麵食;後者是清真回族食品,是秦嶺以北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麵食。且兩者做法、大小、風味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後者,其個兒頭,小如古代士兵之頭盔,大則如抵擋刀劍的盾牌,故而稱為“鍋盔”。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河南鍋盔

四川人稱之所以稱為“鍋魁”,且有其悠久的淵源。相傳最早的“鍋魁”叫“鍋饋”。據載: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助劉備火燒博望坡,回新野前令關羽帶兵一千鎮守博望。此時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關羽無以為計,派親兵星夜趕赴新野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隨即修書一封置於錦囊,令親兵急馬送回。關羽接到錦囊,急忙拆開細細一看,乃是當地一種麵食製法,寫道:“制此食物,當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饋,香酥可口,適宜儲存。”關羽立馬令軍士如法炮製,食之香不可言,於是士氣大振。隨後撤出博望時,關羽又令每人攜帶三日鍋饋到白馬河突襲曹軍,反守為攻逆轉戰局。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油旋子鍋魁

成都鍋魁風情

舊時的成都,鍋魁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方便食物。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鍋魁的小店和攤子,許多面館、涼粉店亦隨時都可一魁在手,價格也很便宜。儘管如此,對不少窮家貧戶的小娃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因此,每當從鍋魁鋪子傳來擀麵棒敲擊案板的打鍋魁聲,以及從爐膛中飄出的一股股麥面的酥香時,總不免為之垂涎,巴不得就有一塊熱燙酥香的鍋魁入口。

成都人通常所稱的鍋魁,多指純麵粉不加任何調味料,外酥內軟、鬆脆化渣、面香回甜的白麵鍋魁。但市面上鍋魁的花色品種卻很多。從形狀上看,有扁圓、長方、三角、牛舌形、半圓、卷瓦等形狀;從風味上,即有白麵鍋魁,椒鹽芝麻鍋魁,面中混合有紅糖的混糖鍋魁,還有長方形包有白糖心子的白糖鍋魁、紅糖鍋魁,三角形加蔥、鹽的蔥油鍋魁,方形的微甜酥鍋魁,以及鹹味的旋子鍋魁、鮮肉鍋魁、怪味鍋魁、酒米(糯米)鍋魁、新鮮玉米做的玉米鍋魁等。另還有一種叫黑麵鍋魁,是用麥麩子粉與麵粉各半混揉,色澤灰黑,厚實硬朗的鍋魁,由於粗糙,吃起滿口鑽,於是多在裡面夾有辣豆瓣和鹽菜以便於吞嚥,價格更為低廉,專門賣給進城賣小菜、挑尿水等下苦力的農民吃的。白麵鍋魁還演繹出花樣百出、風味紛呈的夾有各式葷素菜餚的鍋魁。若是從巴蜀大地來看,那鍋魁之品種就多得難以細數,至少也有好幾十個品種吧。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滷肉鍋魁

過去,老成都製作鍋魁,多用一大竹籮筐,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一個圓形平底鍋,這便是煎烤鍋魁的工具。再配上一塊案板,一根擀麵杖,就可以開張了。後來則多用一個去掉頂蓋的廢舊汽油桶製作爐子。賣鍋魁一般是兩個人,一人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起;另一個則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椒鹽,放在一邊。打鍋魁的人則一個個拿起來,把手中的擀麵杖敲打的震天響,一邊擊打案板,一邊揉擀麵團,差不多了,便“啪”的一聲將麵糰扣在案板上,三兩下擀圓,擀平,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另一個便將擀制好的面胚,放在泥爐子上,抹有少許菜油的平底鍋中稍煎片刻,然後端起鍋,將一個個麵餅夾進爐火通紅的爐膛內壁烘烤,片刻又端起鍋,把爐膛裡的鍋魁翻個面,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輕輕從爐膛裡夾出烤熟了,表皮呈豹皮花紋的鍋魁,直接遞給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這時候的鍋魁,外焦裡嫩,香脆鬆軟,拿著似乎有點燙手,吃著卻特別地香噴可口。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烤出的白麵鍋魁呈豹皮紋,透出麥面香氣的方為地道。

過去無論是鍋魁店還是鍋魁攤,打鍋魁的師傅都是頭裹白帕子,腰繫藍色土布圍腰,土藍布短衣,大襟大袖,腳穿線耳子草鞋,手握一根圓木棒,如梁山好漢草莽英雄一般。打鍋魁有一套技術,要講究節奏韻律。通常在小桌或案板上,先把發好的麵糰用刀切成約二兩大小的麵糰,拿起擀麵棒,在面板上先噼噼啪啪打出一串長短相連又有停頓和間歇的,節奏感很強的震耳聲響,就像戲要開場先敲打一陣鑼鼓一樣製造氣氛,廣而告之。

其後便是右手一邊敲打,左手同時揉麵,待面均勻成團之際,擀麵棒突然如滾雷般一陣急打:——嗒嗒嗒嗒——最後是“砰”的一聲,將左手上的麵糰甩向案板上壓下去,發出一個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悅耳之聲。最後是邊擀邊轉動麵糰,兩三下一個圓圓扁扁的鍋魁胚子就成了,再放進平底鍋中,兩面輪流煎一會兒,然後提起鍋,一個個放進火爐中兩面翻動炕熟。這一連串的動作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令人震耳欲聾,眼花繚亂。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雖是小吃卻也很考手藝

更有些技術嫻熟的,打起鍋魁來亦如雜耍表演,十分精彩,吸引得路人圍堆觀賞。他像鼓手一樣,長短快滿、抑揚頓挫地敲擊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手中的木棍上下左右舞動著各式花子,令圍觀的人不由自主地發出讚歎之聲。尤其是在花會、燈會上,那更是熱鬧非常,大凡打鍋魁的地方,總是圍觀人群最多的。此時,大師傅更是格外來勁兒,在舞動各式花子的同時,還會把手中的擀麵棒突然甩向空中,甩得高的有十幾米,甩得低的也有好幾米,木棍在空中急速旋轉落下,手一接住又是一陣“啪啪叭叭”急打,這時圍觀的人群中就爆發出一陣歡呼的掌聲,買鍋魁者自然是前擠後推。人們相信,擀麵棒耍的如此精彩的師傅,鍋魁一定做得好吃,這便是精彩表演所招來的經營效益。當然這也是花會、燈會不可少的風情景觀。它甚至成為一種鄉音與鄉情,隨著歲月的流逝,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川菜趣談:鍋盔與鍋魁

四川鄉鎮,做鍋魁的大多是女人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8.14 成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